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應急營救(處置)具體實施

應急營救(處置)具體實施

(壹)解救、轉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員

主要是對受災人員進行現場搜索、營救、撤離和現場醫療。災情發生後,當地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動員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緊急時,可以強行組織避災疏散。重點是保障災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災民的生活保障,災民心理的測知。保護重要目標安全及搶救、運送重要物資。

(二)災害現場勘查、評估和趨勢判斷

盡快查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影響範圍,對災情進行勘查、評估,對災害的發展趨勢進行判斷,提出應急治理措施。

1.災情預判和速報

提供具體位置、類型、級別;確定地質災害危險點的威脅對象、範圍;確定響應級別;為啟動應急反應及救援決策服務。

2.災區環境判斷

進行地質環境調查,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不良地質現象等調查。對死傷人員救護處理與受災人員轉移安置;受災財產轉移路線確定,同時根據地質環境的特點,依據不同的地貌特征為提供物質保障做好準備。

3.地質災害隱患排查、防範及監測

主要由專家隊伍負責指導排查現場隱患。預防二次災害傷及救災人員和周邊地區地質災害隱患的應急排查及防範。要熟悉災害的主體情況,拿出方案,落實責任人。同時,查清原因,判斷哪裏有險情,需不需要撤離,向何處搜救,等等。

4.分析災害成因

主要是調查災害發生原因,分析災情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指導協助救災工作。

5.災害危險性評估

進行致災地質體分析,針對不同地質災害類型分別進行評估。

(1)滑坡

應調查滑坡要素及變形特征,分析滑坡的規模、類型、主要引發因素及滑坡影響範圍,評價其現狀及不利工況下的穩定性。

(2)危巖崩塌

應調查陡崖的形態、巖性組合、巖體結構、結構面性狀、危巖體被裂隙切割的程度、基座變形情況,分析危巖的形態、類型、規模及崩塌影響範圍,評價其穩定性。

(3)泥石流

應調查泥石流形成的物質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水文條件、植被發育情況、人類活動的影響,分析泥石流形成的條件、規模、類型、活動特征、侵蝕方式、破壞方式及泥石流影響範圍,預測泥石流的發展趨勢。

(4)地面塌陷

對巖溶塌陷和黃土濕陷應調查塌陷形態、邊界、形成的地質條件和地下水動力條件、洞穴充填、建築變形及處理情況。對采空塌陷和地下挖掘塌陷應調查塌陷所處地下采(挖)空區的位置、邊界、埋藏深度、開采挖空時間、處理方法、積水等情況。應分析重力和地表荷載作用、震動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及塌陷影響範圍,地面塌陷的影響範圍。

(5)地裂縫

調查地裂縫的幾何特征與活動特征,單個地裂縫與群體地裂縫的規模、性質及分布,地裂縫對地面、地下建築物的破壞特點,現有防治措施和效果。劃分地裂縫成因類型,判斷引發因素,預測發展趨勢,分析與同地區其他地質災害的關系。

(6)地面沈降

調查地面沈降區的位置、原因、歷史、地下水采灌情況,累計沈降量、沈降速率;沈降區內的巖土組成及均勻性,各類土層的性狀及厚度、地面沈降的危害。分析產生沈降的原因,初步圈定地面沈降範圍和判定地面沈降累計量及沈降速率,預測沈降發展趨勢。

(三)應急處置工程實施———地質災害營救基本方法

根據災害現場勘查、評估和趨勢判斷的情況,組織應急處置工程施工。應急處置工程針對不同災害和人、設備、環境等破壞程度,包括應急教育、避險、撤離、疏導、施救、處置、修繕、善後等內容。為有效組織應急處置工程,營救人員應了解並掌握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發生時或發生後營救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根據互聯網(見主要參考文獻及資料所列)及有關災害處理、處置資料等總結,不同類型地質災害應急營救和處理(處置)基本方法如下:

1.發生崩塌時的應急處置

(1)視險情將人員物資及時撤離危險區

當崩塌、滑坡由加速度變形階段進入臨滑階段時,崩滑災害在所難免,不是人力在短時間內可以制止的,此時,應及時將情況上報當地政府部門,由政府部門組織將險區內居民、財產及時撤離險區,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及時制止致災的動力破壞作用

為爭取搶險、救災時間,延緩崩塌、滑坡發生大規模破壞,監測技術人員應立即分析資料,及時制止致災動力破壞作用,如因采礦而誘發的崩塌,應立即停止采礦活動;如因開挖坡腳而誘發的滑坡,應立即停止開挖活動;如因渠道漏而誘發的滑坡,應立即停止對渠道進行放水。

(3)事先有預兆者,應盡早制定好撤離計劃

崩塌、滑坡災害在大規模崩、滑前,往往事先有前兆,在此種情況下,當地政府部門應盡早制定好險區人民疏散、撤離計劃,以防造成混亂而發生不必要的人員傷亡事故。

2.發生滑坡時的應急處置

1)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安全的地段撤離。壹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逃離危險區段。跑離時,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壹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壹種有效的自救措施。如1983年3月7日發生在甘肅省東鄉縣的著名的高速黃土滑坡———灑勒山滑坡中的幸存者就是在滑坡發生時,緊抱住滑坡體上的壹棵大樹而得生。

2)當處於非滑坡區,而發現可疑的滑坡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鄰近的村、鄉、縣等有關政府或單位。例如,群測群防站或縣、市、地區及省級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該機構應責無旁貸地擔當此項責任,並立即組織有關政府、單位、部隊、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搶險救災活動。

3)政府部門應立即實施應急措施(計劃),迅速組織群眾撤離危險區及可能的影響區,並通知鄰近的河谷、山溝中的人們做好撤離準備,密切註視災情的蔓延和轉化。如滑坡常在暴雨、洪水中轉化為泥石流災害(次生災害)。註意因滑坡可能危害到的某些生命線工程(如水庫、幹線鐵路、幹線公路、發電廠、通信設備、幹線渠道等)所引發的次生災害或第三次災害的發生,例如,火災、洪水等。註意調查滑坡是否有間歇性活動特點,盡可能確定其再次活動的可能性和時間。如果必要的話(需經有關專家或科技人員論證),應迅速設立觀測點(站)或觀測網,密切註視其變化動態,“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3.發生泥石流時的應急處置

1)當處於泥石流區時,應迅速向泥石流溝兩側跑離,切記不能順溝向上或向下跑動。當處於非泥石流區時,則應立即報告該泥石流溝下遊可能波及(影響)到的村、鄉、鎮、縣或工礦企業單位。

2)有關政府部門應立即組織有政府、單位(村、鄉、鎮)、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的搶險救災活動。

3)擬定並實施應急措施(或計劃)。例如,酌情限制車輛和行人通行;組織危險區群眾迅速撤離等。

4)密切註視該泥石流災害可能引發某種生命線工程(如水庫、鐵路、公路等)的次生災害甚至第三次災害,如火災、洪水、爆炸等。

5)建立觀測站(網)進行長期動態監測,掌握災情的變化發展趨勢,並做出決斷。

4.發生地裂縫時的應急處置

1)地裂縫發生後對臨近建築物的塌陷坑應及時填堵,以免影響建築物穩定性。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鋪砂卵石,再上鋪砂,表面用粘土夯實。

2)對嚴重開裂的建築物應暫時封閉,不許使用,等進行危房鑒定後才能確定采取的措施。

5.發生地面塌陷(沈降)時的應急處置

1)塌陷發生後對臨近建築物的塌陷坑應及時填堵,以免影響建築物的穩定。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鋪砂卵石,再上鋪砂,表面用粘土夯實,經壹段時間的下沈壓密後用粘土夯實補平。

2)對建築物附近的地面裂縫應及時堵塞,地面的塌陷坑應攔截地表水,防止其註入。

3)對嚴重開裂的建築物應暫時封閉不許使用,待進行危房鑒定後才確定應采取的措施。

6.發生地震時的應急處置

地震的應急處置詳見第三章第壹節,本章不再贅述。

7.火山爆發時的應急處置

火山爆發活動多有相對長時間的預兆,即使是突然爆發的火山,其對人員和財產的損害也有壹定的時間間隔,因此,人們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開展應急處置。在火山爆發時,常見的應急處置工程主要包括:①應對熔巖危害。在火山的各種危害中,熔巖流可能對生命的威脅最小,因為人們能跑出熔巖流的路線。②應對噴射物危害。如果從靠近火山噴發處逃離時,建築工人使用的那種堅硬的頭盔、摩托車手頭盔或騎馬者頭盔將給予妳壹定的保護。在更廣闊的區域,逃離也許沒有必要。③應對火山灰危害。戴上護目鏡、通氣管面罩或滑雪鏡能保護眼睛(但不是太陽鏡)。用壹塊濕布護住嘴和鼻子,如果可能的話,用工業防毒面具。到庇護所後,脫去衣服,徹底洗凈暴露在外的皮膚,用幹凈水沖洗眼睛。④應對氣體球狀物危害。如果附近沒有堅實的地下建築物,唯壹的存活機會可能就是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鐘左右,球狀物就會滾過去。⑤火山在噴發之前常常活動增加,伴有隆隆聲和蒸汽與氣體的溢出,硫磺味從當地河流中就可聞到。刺激性的酸雨、很大的隆隆聲或從火山中冒出的縷縷蒸汽都是警告的信號。駕車逃離時要記住,火山灰可使路面打滑。不要走峽谷路線,它可能會變成火山泥流經過的道路。

(四)後勤生活保障

災區通信、交通、供水、供電、供氣等生命線工程的維護與修復;災區治安保障、災區衛生防疫及災區基本生活保障。

(五)組織災後重建工作

編制地質災害防治的方案、規劃,開展災後重建工作,壹般由專門的部門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