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嬰幼兒唐詩啟蒙精選五首

嬰幼兒唐詩啟蒙精選五首

#嬰幼兒# 導語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精美絕倫的藝術瑰寶。唐詩的輝煌成就,引起後人學習的興趣和研究的熱潮。下面是 無 分享的嬰幼兒唐詩啟蒙精選五首。歡迎閱讀參考!

1.嬰幼兒唐詩啟蒙精選

春曉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

 想起昨夜裏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賞析

 《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壹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壹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壹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壹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壹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壹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

 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壹陣風雨聲,現在庭院裏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系詩的前兩句,夜裏這壹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並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壹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宋人葉紹翁《遊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壹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讓人想象墻內;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妳看,它不是沖破了圍墻屋壁,展現在妳的眼前、縈回在妳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回環波折。首句破題,“春”字點明季節,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處處”是指四面八方。鳥噪枝頭,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的調整。三句轉為寫回憶,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聯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為惜春,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壹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像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壹股泉水,晶瑩透澈,灌註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2.嬰幼兒唐詩啟蒙精選

八陣圖

 杜甫〔唐代〕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名成壹作:名高)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譯文

 三國鼎立妳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妳成就了永久聲名。

 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於劉備失策想吞吳。

 賞析

 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慶奉節)時的壹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大歷元年(766)。“八陣圖”,指由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的陣圖,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三國鼎立妳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妳成就了永久聲名。

 這兩句贊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壹句是從總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的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壹。杜甫這壹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說,諸葛亮創制的八陣圖使他聲名卓著。對這壹點古人曾屢加稱頌,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練的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這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後句點出詩題,進壹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做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裏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壹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壹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轉”,化用了《詩經·國風·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誌有內在的聯系:他對蜀漢政權和統壹大業忠貞不二,矢誌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賫誌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後壹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壹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並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郁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並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 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壹體,渾然不分,給人壹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3.嬰幼兒唐詩啟蒙精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賞析

 王維是壹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壹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淒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壹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沈,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開篇壹句寫出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之感。詩人在這短短的壹句話中用了壹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在當時封建社會裏,交通閉塞,人們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間的往來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們在風土人情、生活習慣、語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詩人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到異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單。詩人平淡地敘述自己身在異鄉,但是其中卻包含著詩人質樸的思想感情。

 如果說平日裏思鄉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麽強烈,那麽,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大家在壹起暢談歡笑,而現在呢,詩人只身客居異地,在代表團圓的節日裏不禁想到了家鄉裏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詩人在家鄉時的美好回憶,種種回憶觸發詩人無限的思鄉之情,並且越想越思念,以致於壹發不可收拾。這句寫得自然質樸,如娓娓道來,也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遊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 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 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壹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壹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沈。

 “遙知兄弟登高處”,詩人從直抒胸臆,轉筆寫到自己對親人團聚的聯想,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登上高山,身上插著茱萸,該是多麽的快樂。如果詩人單單是想到親人們的歡樂,倒可以緩解詩人的思鄉之情,但是,詩人在最後寫到“遍插茱萸少壹人”,原來詩人想到的不是歡樂,而是自己沒有在家鄉和親人們歡度佳節,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現少了壹個人,這樣親人們肯定會思念我的。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4.嬰幼兒唐詩啟蒙精選

小兒垂釣

 胡令能〔唐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

 壹個頭發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遮映著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遠遠地擺了擺手,不敢回應路人生怕驚動了魚兒。

 賞析

 《小兒垂釣》是壹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壹“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壹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壹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意趣盎然。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於杜牧的《清明》壹詩。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壹、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第壹、二句,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誌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壹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小兒打問,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畫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小兒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壹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壹些專註。此詩不失為壹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5.嬰幼兒唐詩啟蒙精選

絕句

 杜甫〔唐代〕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壹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裏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賞析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壹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壹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蘇,萌發生機時的顏色。“兩”和“壹”相對;壹橫壹縱,就展開了壹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壹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壹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壹種向上的奮發。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壹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寫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壹種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壹“含”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誌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後終於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並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系。

 末句更進壹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壹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壹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麽壹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裏”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壹從時間上,壹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裏”、“東吳船”合而為壹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全詩看起來壹句壹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壹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構成壹個統壹的意境。壹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壹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