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中為什麽有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之分
“尼羅河”壹詞最早出現於2000多年前。關於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壹是來源於拉丁語“尼羅”(nil)意思是“不可能”。因為尼羅河中下遊地區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但是由於瀑布的阻隔,使得中下遊地區的人們認為要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故名尼羅河。二是認為“尼羅河”壹詞是由古埃及法老(國王)尼羅斯(nilus)的名字演化來的。
尼羅河是由卡蓋拉河、白尼羅河、青尼羅河三條河流匯流而成。尼羅河下遊谷地河三角洲則是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壹,古埃及誕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絕大部分工農業生產集中在這裏。因此,尼羅河被視為埃及的生命線。幾千年來,尼羅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濫。8月份河水上漲最高時,淹沒了河岸兩旁的大片田野,之後人們紛紛遷往高處暫住。十月以後,洪水消退,帶來了尼羅河豐沛的土壤。在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們栽培了棉花小麥水稻椰棗等農作物。在幹旱的沙漠地區上形成了壹條“綠色走廊”。而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埃及就在這裏創造出輝煌的埃及文化。現今,埃及90%以上的人口均分布在尼羅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區。埃及人稱尼羅河是他們的生命之母。
蘇丹的尼穆萊(Nimule)以上為上遊河段,長1730km,自上而下分別稱為卡蓋拉河、維多利亞尼羅(Victoria Nile)河和艾伯特尼羅(Albert Nile)河。從尼穆萊至喀土穆(Khartoum)為尼羅河中遊,長1930km,稱為白尼羅(White Nile)河,其中馬拉卡勒(Malakal)以上又稱傑貝勒(Bahr El Jebel)河,最大的支流青尼羅(B1uc Nile)河在喀土穆下遊匯入。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匯合後稱為尼羅(Nile)河,屬下遊河段,長約3000km。尼羅河穿過撒哈拉沙漠,在開羅以北進入河口三角洲,在三角洲上分成東、西兩支註入地中海。
尼羅河和古埃及文化
為了可以全年進行灌溉,人們於19世紀在尼羅河上修建了幾座攔河壩。1902年阿斯旺水壩建成,1959年至1970年,耗時11年,耗資10億美元,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阿斯旺高壩。阿斯旺高壩控制了尼羅河每年的洪水,保護了居民和農作物,還可以提供大量的電力。阿斯旺高壩位於埃及阿斯旺市附近。是壹種填石壩。壩高111米,頂長3830米,體積4430萬立方米,所形成的水庫(納賽爾水庫)容量為1689億立方米。水庫建成後增加灌溉面積32萬多公頃,並把28萬公頃的洪泛區改造成常年灌溉區。埃及和蘇丹協議將尼羅河水(年總量約740億立方米)由兩國分亨,其中555億歸埃及。為建水庫,遷移了阿布辛拜勒古廟,人口遷移達14萬。形成了新農業區。高壩給埃及帶來了巨大利益。歷史上首次由人控制住了尼羅河水每年的洪水,使千萬畝農田得到灌溉,改善了上下遊通航能力,發電量高達21兆瓦,水庫水深90米,平均寬22公裏,庫區養漁業的發展可以補償大壩對地中海沿岸捕魚區造成的不利影響。然而大壩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主要是尼羅河兩岸農田肥力逐漸降低所造成的農作物減產,這是因為肥沃的淤泥都留在了水庫中。現在埃及每年使用100萬噸化肥,仍不足以代替原先每年由河水帶來的4000萬噸河泥。尼羅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發祥地之壹,這壹地區的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突出的代表就是古埃及。
提到古埃及的文化遺產,人們首先會想到尼羅河畔聳立的金字塔、尼羅河盛產的紙草、行駛在尼羅河上的古船和神秘莫測的木乃伊。它們標誌著古埃及科學技術的高度,同時記載並發揚著數千年文明發展的歷程。
紙草是種形狀似蘆葦的植物,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莖呈三角形,高約五米,近根部直徑六至八厘米。使用時先將紙草莖的外皮剝去,用小刀順生長方向切割成長條,並橫豎互放,用木槌擊打,使草汁滲出,幹燥後,這些長條就永久地粘在壹起,最後用浮石擦亮,即可使用,成為當時最先進的書寫載體—紙莎草紙,比我國蔡倫的紙還早壹千多年,成為後世學者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文獻 。但由於紙草不適宜折疊,不能做成書本,因此須將許多紙草片粘成長條,並於寫字後卷成壹卷,就成了卷軸。
埃及出土的壹艘約公元前4700年的古船,船長近50米,設備完好,可見當初航海技術與規模。而較輕型的船則用蘆葦捆綁而成。別小看這種蘆葦船,現代人復制的蘆葦船已經證明,這種船可以橫渡大西洋。這些無疑為古埃及的社會繁榮與文明走向世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尼羅河還使當地人們產生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想象力。坐落在東非幹旱大地上那氣勢恢宏的神廟是多麽粗獷,與旁邊蜿蜒流淌的尼羅河形成強烈對比。古埃及很多藝術品都既具陽剛之氣又不乏陰柔之美。
相傳,女神伊茲斯與丈夫相親相愛,壹日,丈夫遇難身亡,伊茲斯悲痛欲絕,淚如泉湧,淚水落入尼羅河水中,致使河水猛漲,造成泛濫。每年到了6月17日或18日,埃及人都為此舉行盛大歡慶活動,稱為“落淚夜”。從這個神話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人們對尼羅河深深的感情。
水系組成
尼羅河是壹條非常古老的河流,約在6500萬年前的始新世就已存在,河道曾發生多次變遷,但它總是向北流。在更新世,朱巴和喀土穆之間曾是壹個大湖,湖水由當時已經存在的青、白尼羅河補給。後來,湖水高出盆地邊緣,通過喀土穆以北的峽谷,向北沿著古尼羅河流入地中海,於是便出現了現在的尼羅河水系。
尼羅河源自布隆迪的魯武武(Ruvuvu)河,與尼亞瓦龍古(Nyawarungu)河匯流後稱卡蓋拉河,流經盧旺達和坦桑尼亞與烏幹達的邊界地區,註入維多利亞湖。自維多利亞湖北端流出後稱維多利亞尼羅河,入尼羅河流域水系和已建閘、壩示意圖烏幹達境內,不久流入基奧加湖。又向西經壹段流程註入艾伯特湖(蒙博托湖),落差400m。出艾伯特湖後向北流稱艾伯特尼羅河,接納由右岸匯入的阿帕蓋爾河,過尼穆萊峽谷後即進入蘇丹平原。自尼穆萊起河流名為白尼羅河,尼穆萊至馬拉卡勒河段又稱傑貝勒河。朱巴以下900km河段所流經的地區是蘇德沼澤區。出沼澤區後自右岸接納索巴特河,河流徑流量倍增。此後直至喀土穆河流兩岸多為半荒漠地區。從尼穆萊至喀十穆全程930km,落差80m。在喀土穆有青尼羅河匯入,此後的河段稱尼羅河。喀土穆至阿斯旺流程約1850km,落差約290m,兩岸為沙漠地區,其間主要支擅是阿特巴拉河。由阿斯旺至開羅流程約900km,落差很小。從開羅下遊20km處開始,尼羅河進入三角洲地帶,面積約2.2~2.4萬km2,河汊及湖泊密布,最大的漢河是杜姆亞特河及賴希德河,每條河長均在200km左右。
尼羅河主要支流有阿丘瓦(Achwa)河、加紮勒(Gazelle)河、索巴特(Sobat)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Atbara)河等。
尼羅河的全部水量中,60%來自青尼羅河,32%由白尼羅河供給,剩下8%來自阿特巴拉河。但洪水期和枯水期有很大變化。在洪水期,尼羅河水量中青尼羅河占68%,白尼羅河山l0%,阿特巴拉河占22%;在枯水期,尼羅河水量中青尼羅柯下降為17%,白尼羅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此時斷流,無徑流匯入。上述幾條河流在尼羅河水量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和變化,與各河流域的降水多寡、季節分配特點有密切關系。
白尼羅河
白尼羅河是尼羅河的源頭,我們需要壹直向南,越過高川峽谷、荒漠沼澤,壹直來到東非高原的布隆迪。尼羅河最上遊是卡蓋拉河,它發源於布隆迪境內,下遊註入維多利亞湖。湖水經歐文瀑布流入基奧加湖,出湖後名維多利亞尼羅河,又經卡巴雷加瀑布流入阿伯特湖。湖水自北端流出,名阿伯特尼羅河。自尼木累以下名白尼羅河。 尼羅河的支流中,最為人所知的就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壹條婉約,壹條奔放,常被人們用“情人”來形容。白尼羅河順東非高原側坡北流,河谷深狹,多急灘瀑布。自博爾向北,白尼羅河流入平淺的沼澤盆地,水流緩慢,河中繁生大量以紙草為主的水生植物。白尼羅河向北流出盆地後,先後會合索巴特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以下再無支流。
青尼羅河
青尼羅河是尼羅河的最大支流,全長約1700km,流域面積為32.5萬km2。發源於埃塞俄比亞高原戈賈姆高地,向北註入塔納湖,這壹河段稱為小阿巴依柯。
青尼羅河從塔納湖南端流出後至蘇丹邊界稱阿巴依河,由於熔巖梗阻,向南繞過比爾漢峰(海拔4154m),折而向西北進入蘇丹境內。在860km的流程內,河床下降1320m,比降達1:650。沿途多瀑布急流,其中最著名的是提斯埃薩特瀑布。它位於塔納湖南岸巴哈爾達爾下遊約30km處,跌水高差達45.8m。該瀑布以上約3km處還有阿臘法米瀑布,落差約6m。阿巴依河在埃塞俄比亞境內輾轉迂回,沿途接納許多支流。這些支流主要集中在左岸,有巴希羅河、賈馬河、穆格爾河、迪德薩河和達布斯河等,均為常年有水的河流。右岸河流既少又小,唯壹常年有水的支流是伯萊斯河,坡陡流急。這壹河段由於流勢湍急,散失水量不大。
阿巴依河流入蘇丹境內稱青尼羅河。至喀土穆流程740km,河床僅蔔降130m。青尼羅河深深切入粘土平原,由於沖刷和淤積形成壹系列河曲,堤岸高出洪峰數米,汛期洪水不致外溢,從而避免了河水大量損失。在蘇丹境內青尼羅河接納廠源自埃塞俄比亞高原邊緣的賴哈德(Rahad)河和丁德爾(Dinder)河。兩條均為季節性河流,冬季河道幹涸、夏季河水迅速上漲。在9月丁德爾河的流量與白尼羅河(包括索巴特河)同期流量幾乎相等;賴哈德河的流量亦可達白尼羅河的三分之壹。
青尼羅河在喀土穆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20億m3,其中塔納湖占6%、阿巴依河幹支流占90%、丁德爾河占3%、賴哈德河占1%。每年7壹l0月為洪水期,洪峰出現於s月底,1—6月為枯水期。洪水期流量為枯水期的60倍。據水文資料記載,該河歷史上最大流量達10900m3/s,最小流量僅50m3/s。
由於青尼羅河源白幹濕季分明的埃塞俄比亞高原,水量豐沛,沿途損耗又較小,所以水文特征與白尼羅河截然相反。這些特征表現為:①徑流量大;②落差大;②流量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都很大。
卡蓋拉河
卡蓋拉河,非洲東部河流。源出布隆迪西南部,由魯武武河和尼亞瓦龍古河匯流而成。流經坦桑尼亞、盧旺達、烏幹達,註入維多利亞湖,長400公裏。上遊流經山地,有魯蘇莫瀑布;下遊水流平穩,水量豐富,可通航。是流入維多利亞湖諸河中最長者,通常被認作是尼羅河的上源。
加紮勒河
由發源於蘇丹西南部高原的耶伊河、朱爾河、洛爾河等“條河湖(多數為季節性河湖)組成帥時L勒水系從左岸匯入傑貝勒河。加紮勒河湖域沼澤面積達4萬km2,除朱爾河之外,其它所有支湖均消失於大沼澤中,每年註入尼羅河的水量很少。
索巴特河
該河流向西北,在馬拉卡勒以南匯入白尼羅河。是白尼羅河右岸支流,由巴羅河與皮博爾河匯流而成,從巴羅河源頭計起全長730km,流域面積25萬km2,每年6—12月為雨季,河水很大,最大流量發生在11月。河口平均流量412m3/s。雨季從河口至納綏爾城300km河段可通航。
阿特巴拉河
阿特巴拉河是尼羅河最後—條支流,源自塔納湖以北的貢德爾地區,河長1120km。主要支流有特克澤河.特克澤河發源於埃塞俄比亞高原東北部北緯12。,東經39。30'附近.至蘇丹境內舒沃克流入阿特巴拉河,流程約864km,河床比降1:800。阿特巴拉河接納特克澤河後進入蘇丹粘土平原,經500km左右的流程在阿特巴拉匯入尼羅河於流,比降為1:4000。
雖然阿特巴拉河與青尼羅河壹樣源自埃塞俄比亞高原,但缺乏像塔納湖那樣的天然水庫,因此水文特征較之青尼羅河,又不盡相同:①年平均徑流量為120億m3,是尼羅河重要支流之壹。②為季節性河流,每年1—5月河床幹涸,訊期集中在7~9月,8月份流量最大,達2037m3/s。河水暴漲暴落,流量季節變化之大比青尼羅河更甚。③河流泥沙較多。
尼羅河的全部水量中,60%來自青尼羅河,32%由白尼羅河供給,剩下8%來自阿特巴拉河。但洪水期和枯水期有很大變化。在洪水期,尼羅河水量中青尼羅河占68%,白尼羅河山l0%,阿特巴拉河占22%;在枯水期,尼羅河水量中青尼羅柯下降為17%,白尼羅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此時斷流,無徑流匯入。上述幾條河流在尼羅河水量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和變化,與各河流域的降水多寡、季節分配特點有密切關系。
流域自然特征
地貌
尼羅河流域南起東非高原,北抵地中海岸,東倚埃塞俄比亞高原,並沿紅海向西北延伸,西鄰剛果盆地、乍得盆地並沿馬臘山脈、大吉勒夫高原和利比亞沙漠向北延伸。所跨緯度從南緯4,至北緯31,達35。之多。
流域地貌可簡單歸結為:主要由結晶巖組成的東非高原和由熔巖構成的埃塞俄比亞高原分別踞於流域的南側和東南側;整個蘇丹基本上是壹個由南往北微緩傾斜的巨大構造盆地,尼羅河縱貫其間;喀土穆以下尼羅河東西兩側則為廣闊的沙漠臺地。
(1)上遊段:河源至維多利亞湖出口的河源段具有明顯的山地河流特征,維多利亞湖出口至尼穆萊,河床比降達1:1200,沿途有卡巴雷加瀑布。該河段流經地區除了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裂谷間的高原淺水湖泊,還有沿西支裂谷發育的蒙博托湖、愛德華湖和喬治湖等斷層湖泊。
(2)中遊段:尼羅河流經廣闊的蘇丹粘土平原,地勢平坦,比降極緩,馬拉卡勒以上比降只有1:13900,沿途沼澤密布,河道分汊漫流。從馬拉卡勒至喀土穆,河床比降更趨平緩,僅1:100000。
(3)下遊段:尼羅河下遊河段可細分為,①喀土穆至阿斯旺的峽谷段,尼羅河切穿廣袤的沙漠谷地,奔流而下,比降1:6000。由於結晶巖廣泛出露,河床基巖軟硬相間,形成著名的六大瀑布群;②阿斯旺至開羅段,穿越東、西部沙漠之間,河谷寬展而平坦,沿岸有狹長的河漫灘,比降為1;13000;③開羅以下的河口段,大致從開羅以下20km處開始,河流分汊註入地中海,形成巨大的尼羅河三角洲,面積達2.4萬km2,沖積土層平均厚度在18m以上,地表平坦,河網縱橫,渠道密布,沿海多瀉湖和沙洲。
氣候、水文
尼羅河流域跨緯度35,南北氣候迥然不同,呈現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同時非地帶性因素(主要是地形)也在壹定程度上影響氣候帶的分布。
位於流域東南部的埃塞俄比亞高原,由於地形隆起,氣候出現垂直帶譜,並具有幹濕季分明的特點。夏季,北非和阿拉伯半島上空屬低壓帶,南印度洋吹來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為西南風,與來自幾內亞灣的濕熱氣流合並為強大的西南氣流,沿高原迎風坡擡升,形成7—9月的“大雨期”。冬季,高原盛行來自西南亞大陸幹燥的東北風,形成l0月至翌年2月的幹季。3~4月,蘇丹位於低壓中心,從印度洋面吸引壹股濕潤氣流,在高原大部分地區形成“大雨期”前的“小雨期”。高原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mm,是尼羅河流域最重要的降雨中心。
19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初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在繼續引洪漫灌的同時,建閘壅水,引枯水灌溉,提高農田復種指數。
初具規模的常年灌溉始於1 9世紀20年代,1826年進行了尼羅河岸改善丁程並開挖了深渠系統,從而增加了灌溉面積。1843年埃及決定在尼羅河上建閘,以控制、擡高枯水位進行常年灌溉井宜泄洪水。1861年舀先在開羅以北23km羅塞塔和杜姆亞特支流上建成2座水閘,即三角洲(Delta)閘。這是尼羅河最早出現的大型壅水工程.標誌著埃及的灌溉進入了壹個新的時期。至20世紀初又陸續興建了齊夫塔(Zi{ta)、阿西尤特(Assyut)、伊斯納(1sna)等水閘,壅水工程的建成和使用,使埃及在枯水期獲得灌溉用水,從此傳統的圩垸灌溉開始向常年灌溉過渡。埃及的灌溉面積從1820年的126萬hm2增至1907年的227萬hm2,相應的復種指數也由1提高到1.43。
20世紀初至60年代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修建年調節水庫,調節年內徑流,提高年徑流利用程度,並開始河流的綜合利用。
隨著常年灌溉的擴大,復種指數的提高,復種作物需水量的不斷增加,自然徑流已不敷灌溉需要,於是進壹步開發利用的目標就轉向主要來自季節豐水區的大量汛期洪水。為了蓄洪濟枯,1902年埃及在阿斯旺建成尼羅河上的第壹座水壩壹阿斯旺老壩,庫容l0億m3,灌溉面積16.8萬hm2,這是尼羅河最早出現的現代化蓄水工程。老壩先後兩次加高,1912年加高6m,庫容增至25億m3,新增灌溉面積8萬hm2,1932~1933年第二次加高8m,庫容達到50億m3,壩高達到83m,增加灌溉面積。萬hm2,目前灌溉面積有32.8hm2,左岸有壹座水電站,該壩還設有通航船閘。1937年埃及又在蘇丹境內喀土穆以南48km的白尼羅河上建成傑貝勒奧利亞(JebelAulia)水壩,庫容35億m3,枯水季節向埃及放水,灌溉面積33.7萬hm2。
除了興建上述水壩外,埃及還增建了納賈哈馬迪(NagHammadi)閘(1930年)和伊德費納(Edfina)閘(1950年),並對其它水閘進行加固、改造或重建。
這樣,自阿斯旺老壩以下沿尼羅河谷至三角洲,埃及已具備完整的灌溉系統。伊斯納閘左岸為阿司風渠,長125km,右岸為卡拉比亞渠,長225km。納賈哈馬迪閘以上則分東壹西納賈哈馬迪渠。阿西尤特閘左岸有易蔔拉希米亞渠,長317km,夏季流量30~80m3/s,洪水期達500—900m3/s,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渠之壹。此外,另有優素福河從該渠引水至法尤姆綠洲。這些渠與尼羅河大致平行,灌溉尼羅河西岸的狹長地帶。三角洲地區***有4條幹渠,伊斯梅利亞渠、陶菲克渠、米努夫渠和布梅拉渠。其中伊斯梅利亞渠長123km,流量100m3/s,東接埃及蘇伊士運河,除了用於灌溉還可通航。所有十渠又依次分出眾多支渠,組成嚴密的灌溉網。1966年灌渠總長已達25500km。
灌渠每年2-12月放水,1月份停水進行歲修,灌溉方式為輪灌,輪灌期隨作物而異。
此外,埃及對於排水也十分重視,1964年排水渠總長達22000km,其中暗管排水總長為12000km,捧水幹支渠已初步形成系統。同時埃及還大力發展提水灌溉並控制自流灌溉。
蘇丹的常年灌溉始於20世紀20年代。青、白尼羅河之間廣大的傑濟拉平原具備發展大面積自流灌溉農業的優越條件。]925年青尼羅河建成森納爾(sennar)水壩,庫容7.8億m3,從此自流灌溉取代了機泵提水灌溉,植棉面積迅速擴大,1951—1952年森納爾水壩加高擴建,庫容增至9.3億m3。1988—1959年傑濟拉灌區面積已達42萬hm2。
蘇丹獨立後又在傑濟拉灌區(MainGezira)西酉開辟曼吉爾灌區(Mangil Extension)。自1957年起至1963年分五個階段建成,總計發展灌溉面積25萬hm2。為了滿足新增灌區的農業用水,1960~1966年又在森納爾水壩上遊興建規模更大的羅塞雷斯(Ro-seires)水壩,初期壩高57m.庫容達20億m3,後加高至68m,庫容增至74億m3,灌溉面積553hm2。
1964年蘇丹還在阿特巴拉河建成哈什姆吉爾巴(KhashannGirBa)水壩,開辟新的自流灌區以安置因阿斯旺高壩蓄水而遷居的5萬蘇丹入。水庫庫容為13億m3,可灌溉農田21萬hm2,60年代第壹階段竣工,灌溉面積已達S萬hm2。
上述自流灌區均具有配套的灌溉系統,水渠縱橫,井然有序。如傑濟拉主灌區和曼吉爾分灌區各有壹條總幹渠4m、流量168m3/s;曼吉爾總幹渠寬50m、深4m、流量186m3/s。兩條總幹渠分別向若幹條幹渠(Major Canal)供水,每條幹渠又向支渠(MinorCanal)輸水,傑擠拉和曼吉爾兩大灌區總面積超過80萬hm2,由於管理嚴密、產量穩定、灌溉成本低,已成為非洲發展大面積自流灌溉農業的範例。
在這壹段時期,尼羅河流域各國修建了壹系列工程,雖然主要是為灌溉服務的,但壹些工程也有壹定的發電效益。
不過,在這壹時期所建的水庫均屑年內調節水庫,為了防止泥沙淤積,壹般采用排渾蓄清運用方式,只能蕾存當年洪水期的部分余水以補充翌年枯水期之不足,盡管如此,庫內淤沙仍然逐年增加,蓄洪能力每況盒下,壹旦遇到枯水年份上述水庫就顯得無能為力。
此外,在本階段由於蘇丹現代灌溉農業的興起,影響到埃及夏季灌溉用水。為此,1929年埃及與英國簽訂了尼羅河水協議(Nile Water Agreement),對蘇丹傑濟拉農場的用水量和森納爾水庫的蓄水時間作了嚴格限制,埃及占有480億m3,蘇丹可占有40億m3(均以阿斯旺計算)的用水份額。這說明埃及、蘇丹開始出現用水矛盾。
為充分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埃及和蘇丹於1959年11月簽定了新的尼羅河水協議。該協議承認埃及、蘇丹的既得利益;同意在埃及興建阿斯旺高壩,高壩每年凈效益為220億m3,埃及享有75億m3,蘇丹則獲得145億m3,這樣埃及、蘇丹兩國的份額分別增至555億m3和185億m3;此外,兩國還同意在蘇丹興建招澤分水工程從而增加尼羅河水量,費用和利益均由兩國平分,並成立常設聯合技術委員會監督執行。新的協議體現了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所出現的國際協作。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以修建阿斯旺高壩為標誌,開始徑流的多年調節,提高枯水年的用水保證率,河流的綜合利用已初具規模。
前已述及,尼羅河水資源年際變化很大,有豐水年和枯水年之分,年徑流量最多曾達1510億m3,最少卻只有420億m3,相差懸殊,有的年份大量河水未經利用白白泄流入海,有的年份又遠遠不敷灌溉需要,解決上述矛盾的唯壹辦法是在尼羅河興建多年調節水庫,容蓄豐水年的多余水量以備枯水年所需。
尼羅河流域各國曾研究過“世紀蓄水計劃”,計劃在尼羅河上遊幹支流上修建壹系列蓄水工程。該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工程:①修建蒙博托湖多年調節水庫,與維多利亞湖水庫***同調節徑流;②修建繞過蘇德招澤地的瓊萊渠以減少蒸發損失;③修建塔納湖多年調節水庫;④在阿特巴拉至瓦迪哈勒法之間的尼羅河幹流上修建壹座年調節水庫(第四瀑布壩)。該計劃與修建阿斯旺高壩方案進行過比較。由於前者規模太大,實現的時間長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沒有采納,而決定先修建阿斯旺高壩。
大壩子1960年1月9日開工,1967年大壩基本建成,1970年工程全部竣工。
阿斯旺高壩建在老壩上遊7km處的薩德埃阿利河谷,在開羅以南800km。最大壩高lllm,水庫總庫容1689億m3,有效庫容900億m3。水庫回水長500km,在埃及境內長約300km,稱為納塞爾湖,在蘇丹境內約200km,稱為努比亞湖。水庫平均寬度10km。水電站裝機12臺,總裝機容量210萬kW,年發電量100億kW·h。
高壩建成後有效地消除了尼羅河水位的季節性能落。除去100億m3的平均蒸發、滲漏損失外,尼羅河每年可提供740億m3的穩定水量為埃及、蘇丹所用,比建壩前增加了220億m3。
高壩給埃及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多方面的,具體表現為:①保證了灌溉用水需要,可擴大耕地55萬hm2,並使上埃及尚存的38萬hm2耕地由圩垸灌溉變成常年灌溉。提高廠耕地夏種指數,使埃及農業增產25%,並在1 972~1973年、1980~1987年極枯水期挽救了農業。②控制洪水、消除水災。大壩建成後,埃及已戰勝了1964、1967、1975年3次大洪水。③高壩建成非洲大型水力發電站,為埃及提供廉價的電力,從而減少熱電站的燃料消耗。④改善航運條件,使尼羅河(埃及段)貨運量增至1000萬t。③減少下遊灌渠的清淤工作,節約疏浚費用。⑥納賽爾湖發展為大型淡水漁場,漁獲量逐年增加,漁業資源潛力很大。⑦阿斯旺地區旅遊業得到發展,增加政府收入。⑧促進城鎮繁榮、增加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