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防止未成年人沈迷網遊新舉措出臺

防止未成年人沈迷網遊新舉措出臺

8月底,壹份被輿論稱之為史上最嚴格、針對未成年人的“防沈迷網絡遊戲”國家新規出臺。

防沈迷網遊新規要求所有網絡遊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

防沈迷網遊新規 與兩年前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限時令”相比,上網時間縮短了、頻次減少、並取消了遊客體驗模式,把可能鉆空子的漏洞堵住。

這個防沈迷網遊新規出臺後,很多家長歡呼雀躍,為國家這次的舉措紛紛點贊,壹致認為這次的新規太及時了,國家早該管管了。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認為網絡遊戲害得孩子不願意好好念書。

我在主流平臺上看到了,以下幾段特別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家長評論:

對於這些家長的評論,我這裏就不展開細細分析了。因為這些評論都指向壹個奇怪的認知邏輯: 孩子沈迷網遊了,這不是家長的錯,而是社會環境太糟糕,國家相關政策法規沒跟上!

這裏,我認為更值得關註的是孩子,這次防沈迷網遊新規所指向的,恰恰是壹群成長於信息時代的網絡原住民,這壹代00後、甚至10後未成年孩子群體,有著比他們的父母更強大的互聯網運用能力、更個性的生活方式。

面對孩子,無論是“雙減”政策,還是“遊戲禁令”背後,或許家長更需要為自己的孩子深度思考這三個問題:

我如何才能真正與孩子建立內心層面的溝通?

我如何能從根源上協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

我如何改變才能不為孩子教育失敗尋找新的借口?

當然,以上三個問題的思考比較燒腦費心,很多家長會自動回避、視而不見,家長之所以歡呼雀躍,是因為可以借防沈迷網遊新規告誡孩子:“國家現在都禁止小孩子玩遊戲了,妳看爸爸媽媽以前說的都是對的!妳現在還不趕快去寫作業,認真念書!”

今天,我們暫時不去就這三個問題做討論,因為國家的政策規定是針對社會普遍問題的,是整個社會穩定和諧的下限,它並不能保證妳家的孩子就能有出息,或者保證妳因此能成為教育成功的父母。

為什麽我會這樣說呢?因為孩子沈迷網遊,其實大部分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就好比,我們不能把吸毒的原因歸罪於怪毒品成癮性太強,把色狼歸罪於女性穿得太少,把肥胖歸罪於食品太垃圾。

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陪伴的時間太少,才是孩子走偏的主因!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假裝視而不見的是——同樣玩遊戲的孩子,為什麽人家的孩子可以成績優異?我們的家庭教育與幸福家庭相比究竟缺失了什麽?

如果,簡單地把孩子沈迷網遊歸咎於國家對網絡遊戲監管不到位,這其實是某些家長推卸責任的借口。那些自認為防沈迷網遊新規出臺後,孩子就能用功念書的家長,只能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

很多時候,不是遊戲奪走了孩子,而是我們拱手把孩子讓給了遊戲。 我們不如先接受孩子沈迷網絡遊戲的事實,放下改變或幫助孩子的妄念,回到當下自己的具體問題上,更加切合實際壹些:

防沈迷網遊新規出來了,我家的孩子有什麽感受?

我如何面對孩子的感受?我能否HOLD得住孩子的失落、煩躁?

從直面孩子的感受經歷中,我看到了自己在教養方面的什麽不足?

我拿自家的兩個孩子做例子,他們都處於青春叛逆期, 我的教養目標是: 孩子們能成長為最好的自己,長大後讓人歡迎,受人尊重;並不像大多數家長期待的目標:孩子學有所成,長大為父母爭光。

所以,我從小要教會孩子的就是 “如何會做人與會做事,而不是很會讀書” ,可以坦白地說,我很少關註孩子學習成績是否優異,生活習慣是否自律的父親,更多地是放在照顧孩子的日常感受與思考能力培養。

因為,我的生命也是從孩子時期成長過來的,我對孩子的始終信任來自於自己的體驗:

所有人都有自動朝符合主流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的需要,任何孩子都不會願意永遠呆在壹個黑暗汙濁被人遺棄的角落。

那麽,國家的防沈迷網遊新規出臺後,孩子是否有失落煩躁呢?孩子的感受背後,他的心聲是什麽呢?我要怎麽陪伴呢?

其實,操作起來很簡單,壹是傾聽孩子的敘述;二是點出孩子的情緒;三是同理、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兒子對我敘述的是:他覺得以後網絡遊戲玩不了,感到失望、無奈,對於這個新規定,他認為,牛B的孩子不是因為不玩遊戲而牛B,因為他們本來就牛B,有些孩子很糟糕不是因為遊戲而糟糕,而是因為他們本來就覺得自己很糟糕。

我聽完兒子敘述,點出他的失落難過,告訴兒子我知道了。

我女兒對我敘述的是:她覺得不玩遊戲也行,可以安心追番劇聊QQ,只是少了些樂趣,有些煩躁不安,對於這個新規定,她認為,很多大人總是這麽固執霸道,總認為自己很有道理,沒有真正尊重小孩的意見。

我聽完女兒敘述,點出她的煩躁不安,告訴女兒我知道了。

但我同時告訴兄妹倆,他們不能用大人的實名認證信息去註冊新的遊戲賬號,試圖繞開這個新規。我並不是反對他們玩遊戲,而是家中規則很重要的壹條就是,不能違反社會法律法規,這是身為社會人的根本所在。

孩子們感到不解,看得出兄妹倆對我的決定有些失望,我再次傾聽與理解。

與兄妹倆的溝通過程中,我都是傾聽他們,好奇他們的失落、看法與期待,最後說自己的決定,再傾聽他們的失落,接納他們的情緒……。

我聽完兄妹倆的失落、煩躁,仍然決定剛才的決定,手機、平板依舊是他們的,不會因此沒收或暫時代為保管,但是,我依舊拒絕了用大人實名認證信息去註冊新賬號的請求。

我認為,陪伴孩子失落的過程,不因孩子失落了,就跟他講道理,就指責、批評或安慰他。這只會讓孩子情緒郁結,郁結的情緒常與大腦思考纏繞在壹起,會衍生出各種負面的思維,同時也衍生出許多自責。

坦然接納孩子的失落,孩子不僅紓解了情緒,大腦思考還不與內心情緒打結。自然,孩子減少了因為失落,而生對方的氣,或者生自己的氣。

更進壹步來說,孩子因為這樣的溝通過程,逐漸學會健康對待自己的失落,也許行動上仍會跟父母爭取,但是,孩子就會覺察失落後再做理智分析,不會深陷於負向思維模式。

我們要避免失落後的孩子,因為害怕失落,而不願意前進。家長往往沒有照顧到孩子的內在感受,他心靈的內傷會比較重,因為孩子壹旦失落了,可能會批判別人,也可能批判自己,內心的創傷陣痛難以停止,可能越來越大。

親子溝通學習圈內的壹位媽媽,前天跟我分享:

她將這樣的溝通方式,運用於14歲不願上學且脾氣暴躁的兒子,當孩子控訴她以往的“冷酷無情“,並“懲罰”媽媽給他買新手機,她雖然堅定地拒絕了兒子,但運用以上溝通技巧,兒子竟沒有生氣,媽媽很驚訝,這樣也行?

其實,情緒是人的生命本能,孩子內心的痛不是被父母或老師勸導就能雲消霧散的,更多地要通過專註傾聽、及時響應去陪伴他,讓他感覺被重視、被關懷,孩子在敘述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自己的言語表達療愈了。

這次我跟孩子溝通後,親子關系依舊很好,孩子並沒有不能玩網絡遊戲而悶悶不樂,孩子也特別願意跟我談話,從未因為失落,而對我有任何不悅。

作者壹心大哥,叛逆期親子溝通教練,父母心靈成長顧問,1對1指導叛逆厭學的孩子父母,在家庭教育與自我成長方面,厘清父母痛苦真相,發現教養問題本質,掌握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