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智能電能計量系統如何在電網中應用

智能電能計量系統如何在電網中應用

.1 智能電能計量裝置2.1.1 智能計量裝置的組成智能計量裝置是 “智能電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智能電網”的信息化、互動化、自動化、堅強化和智能化,提供強有力的測量、控制方面的數據支撐。由智能電表、互感器、二次回路接線組成。其結構原理見圖1。2.1.2 三種計量方式高供高計:經高壓電壓互感器、高壓電流互感器計量,倍率=電壓互感器變比×電流互感器變比;高供低計:經專用配電變壓器的用戶,只經低壓電流互感器計量,倍率=電流互感器變比;低供低計:接直通圖1 智能計量裝置結構原理圖(以三相四線高供高計為例)2.1.3 智能電表作為智能電網的終端采集器——智能電能表,應選擇能進行GPRS 無線信息傳輸的功能完善的能實現供電公司與用戶進行雙向通信的高精度智能電表。2.1.4 互感器由於現階段經濟條件及技術的限制,目前還不能全面更換新型的智能互感器,檢查現有的傳統互感器,如果能滿足計量要求的給以保留。2.1.5 二次回路接線在不更換現有線路的情況下檢查二次回路接線是否滿足計量的要求,如果不滿足計量要求應進行更換。2.1.6 智能電能計量裝置的綜合誤差應用綜合誤差的概念合理選配計量裝置中的TA、TV、智能電能表,使它們合成的綜合誤差最小,達到提高計量準確性的目的。智能電能計量裝置的綜合誤差可以用下式表示:d h bγ = Yb+Yh+Yd式中Yb——智能電能表的相對誤差;Yh——互感器合成誤差;Yd ——電壓互感器二次導線壓降引起的誤差。在實際的計量裝置中,除了智能電能表的誤差 Yb可以在負荷點下將其誤差調至誤差最小,其他的計量置誤差均與實際二次回路的運行參數有關。根據電流、電壓互感器的誤差,合理組合配對,使互感器合成誤差盡可能小。配對原則是盡可能配用電流互感器和電壓互感器的比差符號相反,大小相等,角差符號相同,大小相等。這樣,互感器的合成誤差基本可以忽略,只需根據互感器二次壓降誤差配合電能表本身誤差作調整,便可最大限度降低計量裝置綜合誤差。2.1.7 智能電能計量裝置的全封閉管理加強對智能計量的裝置全封閉管理,杜絕無關人員的觸動,保證用電的安全性、準確性。對於變電站計量的專櫃專線用戶,可采用對整個計量設施全封閉;對計量點設在用戶處且計量方式為高供低計的用戶,可改為高供高計的計量方式,將其計量裝置從戶內移至戶外並安裝在電線桿上;對低供低計帶TA的用戶的計量裝置可采取在計量裝置前壹次進行全封閉;對直通用戶可采取在表計前對線路等進行全封閉處理。2.1.8 智能電能計量裝置現場校驗及驗收更換智能電表後應檢查接線是否正確、牢靠,按要求進行封閉,做好送電的準備工作;送電後檢查 GPRS無線通訊是否正常,確認接線是否正確,現場校驗計量裝置的綜合誤差並做好原始記錄工作;經校驗合格的電能計量裝置由驗收人員及時實施封印,並由運行人員或客戶對鉛封的完好簽字認可;把電流、電壓互感器合成誤差、電壓互感器二次回路壓降誤差、現場校驗的綜合誤差通過計算形成數據表,在以後每次的周期校驗時,都可以對照各項數據配合電能表進行調整,使計量綜合誤差達到最小;按規程規定做好電能表、互感器、周期檢驗和輪換工作;出具現場校準證書並妥善保管。2.2 軟件系統管理軟件以通訊為基礎,以數據庫為核心,提供數據處理、查詢、統計、報表、備份等功能;采用分層的開發設計模式(前置機通訊層、數據處理層、應用分析層), 靈活支持不同客戶的要求。它包括廠站遙測系統、大客戶負荷管理系統、配變計量、監測系統和低壓集抄系統等多個子系統,有特殊格式報表, 權限控制等;持客戶原有的管理系統,可與其它管理軟件接口,提供數據接口和通訊接口,具有網絡通訊功能,可隨時查詢有關信息。2.3 系統通道為了實現設備之間的信息交換,構建壹個雙向、互動的模式,采用兩級通道完成該功能。第壹級通道——終端采集器/ 集中器與主站之間的遠程通道,智能電能表所采集的數字化計量信息將通過高速通信網絡上傳至主站信息分析處理中心,數據經分析整理後,再通過通信網絡傳送給供電公司相關管理部門和用電客戶,終端至主站的通信部分采用模塊化設計,當需要更改遠程通道時, 不需要更換集中器設備, 只需更換通信模塊;第二級通道——終端采集器/集中器與采集器的本地通道,本地通道網絡中通信部分也是采用模塊化設計, 具有通用的編程接口和電氣物理接口。在采集器、智能電能表中,可根據所選的通信方式不同裝配對應的標準通訊模塊。目前,本地通道組網主要采用:RS485 、短距離無線方式或者混合方式。2.4 主站管理系統主站管理系統具有的大信息流量和高速信息處理能力,極大地提高了電能計量裝置運行監測水平,將實現電能計量裝置運行的全程實時監控,有效防止竊電行為、破壞計量設備行為的發生。對隨時發生的計量設備故障和運行安全隱患可即時上傳計量參數、故障現象等信息,方便計量人員及時準確的判斷和處理設備故障和事故隱患。大幅提升計量人員的故障處理能力,降低計量設備故障率,提高電能計量可靠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