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溪的著作簡目
《紅樓夢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文學的思索》,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
《文藝學:歷史與方法》,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紅學》,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傳統的誤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學術思想與人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紅樓夢與百年中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陳寅恪與紅樓夢》,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情問紅樓》,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
《大師與傳統》,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中國現代文明秩序的蒼涼與自信》,中華書局,2007
《中國現代學術要略》,三聯書店,2008
《論國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書生留得壹分狂》,作家出版社,2010
《牡丹亭與紅樓夢》,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國學與紅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三聯書店,2012
《陳寶箴與湖南新政》,故宮出版社,2012
《大師與傳統》(增訂版),廣西師大出版社,2013
《陳寅恪的學說》,三聯書店,2014
《當代中國之傳統與現代的變奏》,新加坡青年書局,2014 《陳寅恪撰寫〈柳如是別傳〉的學術精神和文體意義》,載《中國文化》1990年秋季號
《陳寅恪的學術創獲與研究方法》,連載於臺北《書目季刊》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
《社會變革中的文化制衡──對五四文化啟蒙的另壹種反省》,載香港《二十壹世紀》1992第5期
《漢譯佛典與中國的文體流變》,載《文藝研究》1992年第3期
《文化托命與中國現代學術傳統》,載《中國文化》1992年第6期
《湯若望在明清鼎革之際的角色意義——為紀念這位歷史人物的四百周年誕辰而作》,載《中國文化》1992年第7期
《陳寅恪的“家國舊情”與“興亡遺恨”》,載《中國文化書院建院十周年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版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先生學行小記》,首載《文匯讀書周報》,1995年“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收錄,中國社科出版社1996年版
《王國維與中國現代學術的建立》,載《學人》1996年第10期,
《中國現代學術要略》,連載於1996年12月18日、25日《中華讀書報》。
《王靜安先生學行小傳》,載《中國文化》1997年第15、16期合刊
《陳寅恪與現代性》,載1998年2月15日《中華讀書報》
《百年紅學說索隱》,載1998年3月23日《人民政協報》“學術家園”
《史學的藝術之境》,載1999年4月21日《人民政協報》
《莊子與現代和後現代》,載2001年1月17日《中華讀書報》,暨香港《明報月刊》2001年第1期
《陳寅恪與紅樓夢》,載《文藝研究》2001年第1期
《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新釋》,2001年2月14日《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同時刊出
《21世紀的挑戰:亞洲價值的反省》,載2001年2月18日《深圳特區報》暨2001年2月24日《文匯報》
《義寧之學的淵源與宗主》,載《讀書》雜誌2001年第2期
《慈禧密旨賜死陳寶箴考實》,載《中國文化》2001年第17、18期合刊
《〈柳如是別傳〉的撰述旨趣》,載2001年5月8日《文匯報》
《“借傳修史”──陳寅恪與<柳如是別傳>的撰述旨趣》,2001年5月26日德國海德堡大學“中國近代史學思想和歷史寫作”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刊於荷蘭萊頓漢學院主辦的《史學:東與西》雜誌。
《王國維陳寅恪與中國現代學術》,在《文藝研究》2002年第3期
《陳寅恪的家學淵源與晚清勝流》,載《中國學術》2002年第3期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載2002年7月13日《文匯報》,《新華文摘》轉載
《陳寶箴與湖南新政》,載《中國文化》2003年第19、20期合刊
《蔡元培與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載2003年7月2日《中華讀書報》
《中國現代史學人物之壹瞥》,載2003年7月27日《文匯報》
《王國維的諸種矛盾和最後歸宿》,載中華書局2003年7月出版的《“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敬意與溫情——學術思想與人物後序》,連載於2003年12月24日、31日《中華讀書報》,《新華文摘》本 年第 7 期轉載
《今天,為什麽要閱讀經典》,載2003年11月25日《中華讀書報》
《馬壹浮的學術精神和學問態度》,載《文藝研究》2003年第5期
《晚清新學敘論》,載《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馬壹浮與復性書院》,載香港《九州學林》2004年第1期
《馮友蘭和“貞元六書”》,載2004年3月22日《人民政協報》
《百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了解之同情”——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簡釋》,載《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禮儀與文化傳統的重建》,載2004年4月28日《光明日報》
《熊十力和馬壹浮》,載《浙江學刊》2004年第3期
《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載2005年12月1日《中國教育報》,《新華文摘》轉載
《“花開正滿枝”——馬壹浮的佛禪境界和方外諸友》,載《文藝研究》2005年第4期
《賈寶玉林黛玉愛情故事的心理過程》,連載於《紅樓夢學刊》2005年第5~6期
《牡丹亭》與《紅樓夢》——他們怎樣寫情,載2006年7月23日《中華讀書報》
《“文化自覺”和“美美與***”》,載2006年8月13日《文匯報》
《國學的緣起:民族的回望與自省》,載2006年10月23日《21世紀經濟報導》
《論國學》,載《中國文化》2006年秋季號
《史華慈:最後發表的思想》,載2007年3月8日上海《社會科學報》
《陳寅恪學術思想的精神義諦》,載《學術月刊》2007年第6期
《陳寅恪的“自由”與“哀傷”》,連載於2007年7月23日、30日《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現代學術的四重疑問》,載2007年9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道》
《論陳寅恪的闡釋學》,載《中國文化》2007年秋季號
《我這樣看國學》,載2008年1月19日《文匯報》
《文明的***相》,載2008年2月1日《人民日報》
《大師與傳統》,載2008年2月24日《文匯報》
《讀經典可以改變氣質》,載2008年4月7日《京華時報》
《國學熱不必“壹窩蜂”》,載2008年4月8日《人民日報》
《國故與國學》,載2008年5月21日《中華讀書報》
《尋繹傳統儒學的現代價值》,載《儒學天地》2008年第3期
《國學辨義》節錄,載2008年8月4日《文匯報》
《“橫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載2008年9月3日《中華讀書報》,2010年春季號《中國文化》增補重刊
《馬壹浮和“六藝論”》,載《中國文化》2008年秋季號
《“博學於文,行己有恥”》,載《中華文化畫報》2008年第11期
《馬壹浮和“六藝之學”》,載2008年11月20日《新京報》
《現代文明體系的建構和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載《炎黃文化》2008年第5輯
《國學和“六藝之學”》,載2008年12月8日《人民政協報》
《當代中國:傳統與現代的變奏》,載《中國政協》2009年第2期
《國學,不必壹窩蜂大熱——劉夢溪先生再談國學和傳統文化》,連載於2009年3月9日、30日《人民政協報》“學術家園”
《21世紀的人類能否在非對抗中重生》,載2009年4月27日《21世紀經濟報道》
《馬壹浮的文化典範意義》,載2009年6月17日《中華讀書報》
《“敬”是中華文化的終極價值》,在2009年7月11日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發表
《到底什麽是國學》,載《中國政協》雜誌2009年第7期
《竹柏春深護講筵——白鹿洞書院訪學記》,載2009年8月9日《文匯報》“學林”專版
《現代化,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載2009年9月9日《新華日報》
《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分上中下三篇連載於《讀書》雜誌2010年第3、4、5期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載2010年3月25日《光明日報》
《對話是人類的生活準則》,載2011年1月17日《學習時報》
《國學與詩學》,載2011年3月6日《人民政協報》
《學兼四部的國學大師——張舜徽先生百年誕辰述感》,載2011年6月20日《光明日報》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的現代意義》,載2011年10月31日《光明日報》
《漫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理念》,載2012年3月5日《人民政協報》
《壹國之內也應尊重文化差異》,載2012年3月8日上海《社會科學報》
《信仰與中國文化的特性》,連載於2012年2月17日、23日《中國紀檢監察報》。2012年《新華文摘》第9期全文轉載。
《中國城市的“精神”紊亂》,載2012年4月26日《社會科學報》;《決策探索》2012年第4期轉載。
《中國傳統價值理念的現代意義》,載2012年5月1日《中國文化報》
《紅學考證集大成者》,載2012年6月21日《社會科學報》。
《慈禧的第二次殺機和陳三立的“倒後復帝”活動》,9000字,載2012年6月24日《上海書評》。
《國學與國民教育》,載2012年7月9日《科學時報》。2012年7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法制資訊》2013年第3期轉載。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的現代意義》,分上下兩篇,10000字,載《紫光閣》雜誌2012年第10期、第11期。
《“將無同”:人類未來大趨勢》,載2012年12月31日《光明日報》“國學”專版。
《周汝昌先生的紅學貢獻》,載2013年1月14日《人民政協報》。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如何在今天發用》,載《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3期,14000字。
《馬壹浮與國學》,載2013年6月3日《人民政協報》。
《“求才三令”開啟的魏晉人才鼎盛之局》,載2013年7月15日《北京日報》;《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3年第8期、《現代人才》2013年第4期轉載。
《“城鎮化”的憂思》,載《北京觀察》2013年第7期。
《歷史上哪個朝代最開放》,載《北京觀察》2013年第9期。
《陳寅恪的學說為何有力量》,5000字,載2014年3月5日《中華讀書報》。
《中華文化的特質》,載《法制資訊》2014年第2期。
《懷念吳小如先生》,載2014年6月3日《光明日報》國學版。
《如何追尋文化的價值信仰》,壹整版,7000字,載2014年7月3日《中國文化報》。
《到底什麽是國學》,載2014年8月16日《深圳特區報》,系轉自著者鳳凰網博客。
《最具儒者氣象的現代學者——在湯壹介文集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載2014年8月19日《中國文化報》。
《陳寶箴系慈禧密旨賜死新證》,載2014年9月2日《光明日報》。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現代方向——陳方正博士訪談錄,載《中國文化》1994年第9期
《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余英時教授訪談錄,載《中國文化》1994年第10期
《為了中國現代文明秩序的建構──金耀基教授訪談錄》,載《中國文化》1996年第14期
《“先行壹步:為了美國與中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傅高義教授訪談》,載香港《明報月刊》2000年第3期
《現代性與跨文化溝通——史華慈教授訪談》,載《世界漢學》2003年第2期。
《什麽是國學,什麽是傳統文化》,載2007年5月28日《中國教育報》,記者杜悅訪談采寫
《中華民族之再生和文化信息傳遞——杜維明教授訪談錄》,載《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9月上半月期。
《不要“國學熱”,而要“國學做”——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載《領先》雜誌2009年第4期
《我們該怎樣向大師致敬——專訪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載2009年8月7日《解放日報》“解放周末”
《重建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中國文化報記者對話劉夢溪》,載《中國文化報》2013年4月22日。
《每壹個人不可避免地都站在傳統的延長線上——對話劉夢溪》,載新華社2014年7月24日出刊之《半月談》雜誌。 《紅學三十年論文選編》(上、中、下三冊),180萬字,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至1986年出版。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35卷,2500萬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華文化通誌藝文典》,10卷,300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