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凡可黴素簡介

凡可黴素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萬古黴素說明書 4.1 藥品名稱 4.2 英文名稱 4.3 凡可黴素的別名 4.4 分類 4.5 劑型 4.6 萬古黴素的藥理作用 4.7 萬古黴素的藥代動力學 4.8 萬古黴素的適應證 4.9 萬古黴素的禁忌證 4.10 註意事項 4.11 萬古黴素的不良反應 4.12 萬古黴素的用法用量 4.13 凡可黴素與其它藥物的相互作用 4.14 專家點評 5 萬古黴素中毒 6 參考資料 這是壹個重定向條目,***享了萬古黴素的內容。為方便閱讀,下文中的 萬古黴素 已經自動替換為 凡可黴素 ,可 點此恢復原貌 ,或 使用備註方式展現 1 拼音

fán kě méi sù

2 英文參考

Vanycin

3 概述

凡可黴素是多肽類抗生素,其作用機制是以高親和力結合到敏感細菌細胞壁前體肽聚末端的丙氨酰丙氨酸,阻斷構成細菌細胞壁的高分子肽聚糖合成,導致細胞壁缺損而殺滅細菌。抗菌活性較去甲凡可黴素弱。口服不吸收,用於治療假膜性腸炎。毒性和治療要點與去甲凡可黴素相似。

4 凡可黴素說明書 4.1 藥品名稱

凡可黴素

4.2 英文名稱

Vanycin

4.3 凡可黴素的別名

穩可信;萬刻林;萬古黴素;無菌鹽酸凡可黴素;凡古黴素;Vancocin;Vancocin CP;Vanycin HCl

4.4 分類

抗生素 > 多肽類

4.5 劑型

1.註射用鹽酸凡可黴素:每瓶0.5g,1g;

2.膠囊:120mg,250mg。

4.6 凡可黴素的藥理作用

萬古黴凡可黴素是由東方鏈黴菌培養液中所得的壹種糖肽類抗生素,鹽酸凡可黴素為其鹽酸鹽。其作用機制是以高親和力結合到敏感細菌細胞壁前體肽聚末端的丙氨酰丙氨酸,阻斷構成細菌細胞壁的高分子肽聚糖合成,導致細胞壁缺損而殺滅細菌。此外,它也可能改變細菌細胞膜滲透性,並選擇性地抑制RNA的合成。凡可黴素作用特點是對革蘭陽性球菌有強大的殺菌作用;口服給藥對治療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假膜性結腸炎有極好療效。鹽酸凡可黴素對化膿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對厭氧鏈球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炭疽桿菌、放線菌、白喉桿菌、淋球菌、綠色鏈球菌、牛鏈球菌、糞鏈球菌等也有壹定抗菌作用。凡可黴素對多數革蘭陰性菌、分枝桿菌屬、擬桿菌屬、立克次體屬、衣原體屬或真菌均無效。

4.7 凡可黴素的藥代動力學

鹽酸凡可黴素胃腸道吸收不良,因此主要通過靜脈全身給藥。靜脈滴註0.5g、1.0g,血藥峰濃度分別為10~30mg/L、25~50mg/L。凡可黴素分布容積為0.43~1.25L/kg。藥物吸收後可廣泛分布於全身大多數組織和體液內。其中在血清、胸膜、心包、腹膜、腹腔積液和滑膜液中可達有效抑菌濃度,在尿中濃度較高,但在膽汁中不能達有效抑菌濃度。藥物可透過胎盤,也可進入乳汁,但凡可黴素不能迅速透過正常血腦脊液屏障進入腦脊液中,在腦膜發炎時可滲入腦脊液中並達有效抗菌濃度。凡可黴素蛋白結合率約為55%。成人半衰期平均為6h(4~11h),腎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延長至7.5天;小兒半衰期約為2~3h。藥物可能經肝臟代謝。給藥量中約80%~90%在24h內由腎小球濾過經尿以原形排泄,少量經膽汁排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不能有效清除凡可黴素,但血液灌註或血液過濾能有效地將藥物從血中清除。

4.8 凡可黴素的適應證

1.凡可黴素是腸球菌心內膜炎、棒狀桿菌屬(類白喉桿菌屬)心內膜炎患者在對青黴素類藥過敏時的首選用藥。

2.口服適用於治療抗生素相關性假膜性結腸炎經甲硝唑治療無效者,或多重耐藥葡萄球菌小腸結腸炎。

3.靜脈給藥適用於治療葡萄球菌(包括甲氧西西林耐藥菌株和多重耐藥菌株)所致心內膜炎、骨髓炎、肺炎、敗血癥或軟組織感染等。

4.靜脈給藥也適用於治療對青黴素類或頭孢菌素類藥過敏,或經上述抗生素治療無效的嚴重葡萄球菌所致感染。

5.靜脈給藥還可用於治療對青黴素過敏或不過敏的血液透析患者發生葡萄球菌屬所致動、靜脈分流感染。

4.9 凡可黴素的禁忌證

對凡可黴素過敏者。

4.10 註意事項

1.(1)腎功能不全者;(2)聽力減退或耳聾者;(3)孕婦:(4)哺乳期婦女。

2.藥物對老人的影響:凡可黴素用於年老患者有引起耳毒性與腎毒性的高度危險(聽力喪失)。由於老年患者隨年齡增長腎功能減退,因此確有指征使用時必須調整劑量。

3.少數患者用藥後可出現尿素氮(BUN)升高。

4.長期用藥時應定期檢查聽力;長期用藥時應定期監測腎功能及尿液中蛋白、管型、細胞數和尿比重;用藥中應註意監測血藥濃度,尤其是需延長療程或有腎功能減退、聽力減退、耳聾病史的患者。血藥峰濃度不應超過25~40mg/L,谷濃度不應超過5~10mg/L。血藥峰濃度高於50mg/L,谷濃度高於10mg/L者為中毒範圍。

4.11 凡可黴素的不良反應

1.可出現聽神經損害、聽力減退甚至缺失、耳鳴或耳部飽脹感。在大劑量和長時間應用時尤易發生。

2.腎毒性:主要損害腎小管。早期可有蛋白尿、管型尿、繼之出現血尿、尿量或排尿次數顯著增多或減少等,嚴重者可致腎衰竭。在大劑量(血藥濃度超過60~100mg/L)和長時間應用時尤易發生。

3.變態反應:快速大劑量靜脈給藥,少數患者可出現“紅頸綜合征”。癥狀有寒戰或發熱、昏厥、瘙癢、惡心或嘔吐、心動過速、皮疹或面潮紅;頸根、上身、背、臂等處發紅或麻刺感(釋放組胺),偶有低血壓和休克樣癥狀。其發生率高於去甲凡可黴素和替考拉寧。

4.過敏反應:少數患者用藥可出現皮膚瘙癢、藥物熱等過敏反應癥狀,偶見過敏性休克。

5.消化系統:口服給藥可引起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

6.其他:肌註或靜脈註射時可致註射部位劇烈疼痛,嚴重者可致血栓性靜脈炎。

4.12 凡可黴素的用法用量

1.(1)口服給藥:抗生素相關性假膜性結腸炎及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引起的假膜性結腸炎,經甲硝唑治療無效者,每次125~500mg,每6小時1次,維持5~10天,每天劑量不宜超過4g。(2)靜脈滴註:①心瓣膜修補或瓣膜心臟病手術(伴青黴素過敏)前預防:於術前1h靜脈滴註1g,8h後重復給藥1次;②全身感染:每6小時靜脈滴註7.5mg/kg,或每12小時靜脈滴註15mg/kg,對嚴重的感染患者,可每天靜脈滴註3~4g短期應用;③中樞神經系統葡萄球菌感染:最高劑量為每天60mg/kg,分次靜脈滴註。(3)鞘內註射:①腰椎鞘內給藥:每天20mg;②腦室內滴註:起始量不宜超過5mg,因為在腦脊液內的分布容積相對較小。(4)腎功能不全時劑量:腎功能減退者給予首次沖擊量0.75~1g後,應根據肌酐清除率監測結果調整用藥。維持劑量(mg/24h)=150+15×患者肌酐清除率。

2.兒童:(1)口服給藥:腸道感染可每次10mg/kg,每6小時1次,維持治療5~10天。(2)靜脈滴註:①心瓣膜修補或瓣膜心臟病手術(伴青黴素過敏)前預防:於術前1h靜脈滴註,按20mg/kg,8h後重復給藥1次;②全身感染:嬰兒(0~7天),先用15mg/kg靜脈滴註,然後用10mg/kg,每12小時給藥1次;嬰兒(7天~1個月),先用15mg/kg靜脈滴註,然後用10mg/kg,每8小時給藥1次;兒童,每次10mg/kg,每6小時1次,或每次20mg/kg,每12小時1次。(3)鞘內註射:①腰椎鞘內給藥:新生兒和兒童,每天5~20mg;②腦室內滴註:起始量不宜超過5mg。

4.13 藥物相互作用

1.與氨基糖苷類聯用時,對腸球菌有協同抗菌作用。

2.與第三代頭孢菌素聯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腸球菌有協同抗菌作用。

3.與氨基糖苷類合用或先後應用,可增加耳毒性和(或)腎毒性;可能發生聽力減退,停藥後仍可能繼續進展至耳聾,此反應可呈可逆性或永久性。

4.與兩性黴素B、桿菌肽(註射)、卷曲黴素、巴龍黴素及多黏菌素類等藥物合用或先後應用,可增加耳毒性和(或)腎毒性。

5.與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楊酸鹽合用或先後應用,可增加耳毒性和(或)腎毒性。

6.與環孢素合用或先後應用,可增加腎毒性。

7.與依他尼酸註射劑、呋塞米等利尿藥合用或先後應用,可增加耳毒性和(或)腎毒性的可能。

8.與琥珀膽堿維庫鉈等藥物合用,可能增強琥珀膽堿維庫鉈等藥物的神經肌肉阻滯作用。

9.與抗組胺藥、布克利嗪、賽克力嗪(cyclizine)、吩噻嗪類、噻噸類、曲美芐胺等藥合用時,可能掩蓋耳鳴、頭昏、眩暈等耳毒性癥狀。

10.與考來烯胺同時口服,因陰離子交換樹脂能與其結合,可使藥效滅活。

11.與 *** 同用時可增加與輸液有關的過敏反應的發生率。

4.14 專家點評

凡可黴素治療重癥革蘭陽性菌感染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4.38%,細菌清除率79.10%,不良反應發生率9.38%,不良反應在停藥後恢復正常。凡可黴素是治療MRSA/MRCON和腸球菌所致重癥感染包括敗血癥、肺部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的療效確切又比較安全的抗生素。凡可黴素對革蘭陽性球菌有強大的殺菌作用,口服給藥對治療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假膜性結腸炎有極好療效。

5 凡可黴素中毒

凡可黴素抗菌作用同去甲凡可黴素,抗菌活性較去甲凡可黴素弱。口服不吸收,用於治療假膜性腸炎,劑量1~2g/d,分4次服用,療程7~10d;靜脈滴註的血漿蛋白結合率為55%,半衰期為6h。[1]

毒性和治療要點與去甲凡可黴素相似[1]:

臨床表現

1.輸註速度過快時,可產生紅斑樣或蕁麻疹樣反應,軀幹上部皮膚紅伴食欲缺乏、惡心、嘔吐、寒戰或發熱、心跳加快等(紅頸綜合征)。輸入藥物過濃可致血栓性靜脈炎。

2.大劑量和長時期應用可引起嚴重的耳毒性(耳鳴、耳部飽滿感、聽力減退甚至耳聾) 和腎毒性(蛋白尿、血尿,甚至少尿、無尿和尿毒癥)。

3.過敏反應:皮膚瘙癢、藥物熱、嗜酸粒細胞增多、感冒樣反應,偶見剝脫性皮炎、過敏性休克。

4.肌肉或靜脈註射外漏後,可引起局部劇痛和組織壞死。

治療要點

1.藥物過量無特效治療,對癥、支持治療為主,保護腎功能。腹膜透析可清除少量去甲凡可黴素。

2.腎功能或聽力減退時,減少維持劑量和延長給藥間隔時間。

3.靜脈給藥時避免藥物外漏,並輪換註射部位,以減少靜脈 *** 和靜脈炎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