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燈有限公司的發展簡史
香港是亞洲其中壹個最早有電力供應的城市。1888年,香港政府與香港電燈簽署首份電力供應合約,港燈供應的電力把食水抽上太平山頂,同時為港島區的路燈提供電力。1890年12月1日下午6時,港燈開始為香港島部份地區供電,包括中環商業區的電街燈。首間電廠為灣仔發電廠,位於灣仔星街,初期發電量100千瓦。除發電機組廠房外,亦設有員工宿舍及辦公大樓。除中環以外,今日的日街、月街、星街、光明街及電氣街壹帶,是首先有電力供應的地區,日、月、星三條街道的命名與《三字經》裏的“三光”有關,源於《三字經》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比喻電力帶來光明。星街發電廠於1922年拆卸。 1910年,西環及洋人聚居的太平山頂亦開始有電力供應。為應付需求的增長,港燈在北角炮臺山興建第二間發電廠,是為北角發電廠並在1919年啟用,初期發電量3,000千瓦。電氣道及大強街(PowerStreet)因此發電廠而得名。1922年起,港燈供應電力予在港島北部行走的香港電車。北角發電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受破壞,戰後經過維修並繼續使用至1970年代末,其後拆卸並建成住宅城市花園。
香港島的電力需求仍持續增長,1968年,港燈在鴨脷洲興建全電腦化的發電廠,采用燃油發電,1981年落成,發電量1,061兆瓦。1978年9月,港府正式批準港燈在南丫島興建更大規模的發電廠,1984年落成後逐漸取代鴨脷洲發電廠,1989年12月,鴨脷洲發電廠正式停止運作,其後改建成住宅海怡半島。
左方的煙囪屬南丫發電廠
南丫發電廠位於南丫島菠蘿嘴,占地50公頃,***分三期發展,第壹期包括三臺250兆瓦燃煤發電機組,於1984年完成,第二期則包括三臺350兆瓦燃煤發電機組,壹臺55兆瓦及六臺125兆瓦燃氣輪機,於1991年完成,第三期包括兩臺350兆瓦燃煤機組,於1997年完成。2002年,現有兩臺125兆瓦燃氣輪機被改裝成聯合循環機組,可額外生產115兆瓦電力。 港燈在1981年被置地收購,1983年,香港前途問題未決,加上利率高企,當時負債的置地把港燈以低價出售予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