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靜海新聞

靜海新聞

霍元甲(1868-1910)迷蹤拳第七代傳人,清朝末期著名的武術家,在上海和天津兩地威震西洋大力士,是壹位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創建了精武 體育 會,後因病去世,1989年開棺時被檢查出為中毒而亡,死亡的原因“日本人”脫不了關系,霍元甲的壹生為發揚中國武術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霍元甲與妻子王氏的照片

霍元甲有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長子 霍東章 ,次子 霍東閣, 長女 霍東清, 此女 霍東琳 ,三女 霍東琴。 長子 霍東章 育有4子分別是,霍壽嵩,霍壽臣,霍壽昆,霍壽金。次子 霍東閣 育有3個兒子分別是,霍雅亭,霍文亭,霍文亮。

霍元甲之妻,霍東閣之妻,霍文亭壹家,霍雅亭壹家合影與天津老家小南河。

霍東閣 (1895-1956)霍元甲次子,傳承了其父霍元甲的衣缽,發揚了“精武 體育 會”高超的技藝和深深的愛國情懷,被廣為傳頌。1923年只身前往南洋,歷盡挫折開辦了“泗水精武 體育 會”1925年在雅加達開辦了“吧城精武總會”及6個精武分會,抗日戰爭時期,聯系愛國華僑捐款捐物,積極宣傳抗日,激發中國華僑的愛國熱情,後被捕入獄。1956年4月18日病逝於印尼萬隆,享年62歲。

霍東閣

劉振生 (1883-1960)霍元甲大弟子,江湖人稱“閃電手飛燕子劉”影視作品力的劉振生武功平平,而真實生活中的劉振生武藝超群,曾經以壹己之力大敗四個日本浪人,霍元甲去世後,劉振生吸取霍家拳之長,獨創“永樂派三光門”曾經出家為僧,改名“劉慶順”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

霍元甲大弟子劉振聲

霍壽金 霍元甲長子霍東章第四子,自幼習武,對霍家拳法比較精通,因家境貧困棄武出外打工,後成為壹名工人,再市政工程處退休,育有5子1女,曾起訴李連傑主演的電影《霍元甲》的相關人員而敗訴,因病去世,享年84歲。

霍自正 霍元甲曾孫,壹位居住在天津的農民,曾經感慨說:到我這壹代,就是閑時比劃比劃,孩子們就更差了,不想吃這個苦,霍家有能耐有本事的都走了,剩下這些廢物人,都低頭種地沒出息。

“精武 體育 會”目前還存在,但已經世風日下,物是人非,沒有絲毫當年的輝煌,中國武術的今天不禁令人感慨......

霍元甲的次子霍東閣是名震南洋的武林高手,但從霍元甲的孫子起,霍家已沒有武林高手了,霍家的迷蹤拳現在只剩下拳譜。

如同霍元甲在巔峰時刻戛然而止的人生壹樣,自霍元甲離開家鄉天津後,霍家拳術在小南河村霍家後人中的傳承便青黃不接。壹代宗師的後人練不好家傳拳術,這或許成為霍家人低調生活背後的隱痛。如今已在印尼生活的霍元甲曾孫霍公正,就對《小康》記者坦言,對家傳拳術後繼無人“尤感痛心”。而目前霍家後人中唯壹壹位以習武為職業的霍靜虹則直言,霍家拳的傳承流失在所難免。

南洋壹脈,只剩醫術

霍元甲有兩個兒子,長子霍東章,次子霍東閣。其中,霍東章不善武術,霍東閣聰明過人,文武雙全。霍元甲去世後,16歲的霍東閣隨叔叔霍元卿去上海精武會任教。1919年,霍東閣被調至廣州精武會,因為不堪戰亂,他於1923年遠走南洋。1924年,霍東閣在南洋泗水成立精武會,侄兒霍壽嵩應召前往相助。壹談起爺爺霍東閣,霍自正就眉飛色舞。“我爺爺很聰明,想要個嘛就研究制出個嘛來。”霍家的老相冊裏,霍東閣與兩尊自塑像合影的照片和駕駛飛天自行車的照片,壹定程度上支撐了霍自正的說法。

凡是武術世家都懂得接骨療傷的外科。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占領印尼,精武會難以為繼之際,霍氏叔侄索性改行,在缺醫少藥的南洋開起了骨科診所,並很快就成為當地有名的醫師。霍壽嵩的兒子霍公正,生於1947年,比霍自正年長三歲。他順利的繼承了霍氏家傳醫術。11月12日,壹個越洋電話,遠在印尼的霍公正向《小康》記者道出了無盡的遺憾。原來,幾個月前,霍公正就接到天津方面的邀請,希望他能回津參加霍元甲逝世百年的紀念活動。霍公正自己很想回來,但苦於求醫問診的病人太多,廣州亞運會期間機票還不好買,最後只有放棄。

霍公正說,他九歲開始隨父學醫,18歲時就在父親的督導下工作,迄今為止,已經工作近45年。“霍家是武術世家,在治療跌打上有自己的壹套,在制藥方面,我壹邊學習壹邊創新,算是對霍家傳統的另壹種傳承吧。”霍公正的兒子,目前在廣州學習醫術。武術方面,從霍公正開始,霍家的南洋壹脈就徹底告別了迷蹤拳。“霍家的拳術沒有傳承下來,有沒有覺得可惜?”記者問。“可惜啊,很可惜,非常可惜。”霍公正三聲嘆息。

天津後人,閑時比劃

至於生活在天津的霍自正,大部分日子裏,他是個普通的農民;每年精武學校開學典禮時,他就化身成“名譽校長”;最近的人口普查中,他還被聘任為臨時普查員;在打名譽官司、做電視訪談,開新聞發布會的時候,他又儼然成了霍氏家族史料的保管者和“宣傳部長”。在Google裏搜索“霍元甲曾孫霍自正”,妳會得到130000個結果。可見,這位“宣傳部長”名氣之大。

霍自正翻著家裏那本無數人翻閱過的老相冊,兀自感嘆:“霍元甲是武術大師;我爺爺霍東閣漂洋過海,將霍家的武術和醫術發揚光大;父親霍文亭聰明過人,但沒在爺爺身邊,學到的東西不多;到我這壹代,就是閑著比劃比劃;孩子們更差了,就是不想吃這個苦了。霍家有本事有能耐的都走了,剩下這些廢物人,都低頭種地,沒出息。”

霍自正家裏還有迷蹤拳的拳譜,自己閑時也會練壹練,他認為,自己的拳術不高,有兩個原因:壹是自己長期從事農活,沒把心思放在武術上,二是父親霍文亭重文輕武。

霍文亭是霍東閣的次子,自小習武。1935年,霍東閣從南洋回國,想把愛子霍文亭帶走,但被霍文亭拒絕了。失去了父親的督促,霍文亭的習武之路沒有堅持走下去,卻在國文方面自學成才。

解放前,八路軍的地下黨委任霍文亭為小南河小學校長,1958年,因有海外關系,霍文亭被安排支農,直到1980年才得以平反。

為什麽只有南洋壹脈傳承到了霍家的醫術?霍自正說,因為 歷史 原因,霍家的很多書籍都被燒毀了。

“其實,霍家拳術也算是傳承下來了。”霍自正說,“就是沒有練精。咱有拳譜,咱也會練,要想學,咱就教,不想學也不強迫,挺隨便的。迷蹤拳是個很大的門派,在天津市很多人練迷蹤拳。上海市也有很多人練,現在有光盤了,不用我手把手教了。再說了,習武的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練什麽不重要。我們霍家人也有練別的武術的。”

在霍自正看來,自己學藝不精,無法將家族拳術很好的傳承,唯壹能做的就是“把事情接待好,宣傳了,讓霍元甲的名聲傳揚下去。”

和其他裹挾進拆遷熱浪的城中村壹樣,小南河也未逃脫被拆的命運,霍自正現在居住的地方,是壹紅排磚砌成的小平房,獨門獨戶還有小院子,平時,霍自正就在自家小院裏打拳。他笑說:“明年的現在,這房子就沒有了。”

如何傳承,為何紀念

在天津商業大學任武術教師的霍靜虹是霍元甲的玄孫女,她五歲半開始習武,是目前霍元甲的後人裏唯壹以武術為職業的人,令人意外的是,她並沒有繼承霍家拳術。

霍元甲這個人,在霍靜紅的理解中,就是壹個民族英雄。她覺得,自己現在的工作、教學的內容,和霍元甲主張的東西,沒有太大的聯系。但作為霍家後人,當很多人問她為何沒有繼承家族拳術時,她仍覺得非常尷尬。

很多時候,霍靜紅並不想“生活在霍元甲的光環之下”。她說她不喜歡跟家族裏面的人和事混在壹起,也不喜歡別人關註她的生活,更不會主動跟人提起自己是霍元甲後人。

霍靜虹並不是很看重家族傳承,她認為,武術不拘泥於形式,而且物質的東西在傳承的過程中,會有流失和變化,作為後人,能夠傳承的也就是壹種精神罷了。

霍靜虹壹家都住在天津,每年春節,她的父親跟伯父都會回到小南河祭祖。

“前兩年我去過壹次,祖輩們的墳墓都在壹起,按照輩分排開來,壹橫排壹橫排這樣的,先給我爺爺燒點紙,然後是霍東閣,然後是霍元甲。但是前段時間,我聽我父親講,那邊可能是墓地也改造了,都分得很清楚了,把霍元甲‘調’出來了,給了個‘單間’。所以這就是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壹樣,他利用的東西不壹樣。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沒有任何價值,但對於有些人來說,就有價值,很大的價值。”

11月13日上午,總投資2億元的霍元甲陵園擴建和霍元甲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包括公祭霍元甲在內的壹系列紀念活動在此間舉行。和霍靜虹壹樣,霍元甲的其他後人也沒有受邀出現在這個本應感受祖上榮光的場合,只有霍自正成為霍家的唯壹代表。

活動結束後,1981版電視劇《霍元甲》陳真扮演者梁小龍來到精武廣場留影。鏡頭前的梁小龍不忘壹展武姿,手背上碩大的老繭清晰可見。“假若時空穿越妳會對霍元甲說什麽?”梁小龍告訴《小康》記者,自己會二話不說拜霍元甲為師。

在寒意襲人的初冬,數百面寫有“精武”二字的旗子在北風中獵獵作響,中華武林園的精武廣場上,表演霍家拳的精武武術學校上千名學員正在散去。霍自正站在主席臺,霍元甲的巨型石像正背對著他,這壹刻,霍元甲已長睡百年。

霍元甲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武術家,迷蹤拳第七代傳人。他的事跡經過影視劇的多方演繹,已經失去了 歷史 本真的面貌,悅史君這次正本清源,也為霍元甲的後人理出壹個清晰的思路。

清朝同治八年(1868年),霍元甲出生於河北靜海縣小南河村(今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父親霍恩第是迷蹤拳的第六代傳人。

霍元甲自幼體質羸弱,霍恩第為此不允許他習武,擔心他可能毀害霍家聲譽,霍元甲只好偷學、偷練迷蹤拳。

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年),有武師來小南河切磋武藝,霍元甲的小弟霍元卿與對方交手,結果落了下風。

大感意外的霍恩第想親自上陣,不料霍元甲站出來和來人交手,並且還把對方打敗扔了出去。

此後,霍恩第開始正式傳授霍元甲迷蹤拳。

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皮音在上海北四川路52號亞波羅影戲院登臺表演,最後壹場聲言願與華人角力,語帶輕蔑。

農勁蓀、陳鐵生等上海名流發出邀請貼,霍元甲接到邀請,趕到上海商談比武事宜,但奧皮音在規定時間內並沒有來,霍元甲名揚上海。

同年年,精武體操學校建立,霍家迷蹤拳開始向 社會 大規模傳播。

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霍元甲因咯血病發作病逝。

霍元甲留下 霍東章、霍東閣和霍東清、霍東琳、霍東琴 等二子三女。接下來,悅史君將對他們及其後代做壹個詳細的剖析:

第壹,長子霍東章

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年),霍東章生於河北靜海縣小南河村(今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是霍元甲的長子。

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霍元甲病逝後,不善武術的霍東章繼承了祖業,壹直陪伴照顧家中的母親王氏。

霍東章留下霍壽嵩、霍壽臣、霍壽昆、霍壽金等四個兒子。

第二,次子霍東閣

清朝光緒二十壹年(1895年),霍東閣生於河北靜海縣小南河村(今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是霍元甲的次子。

霍東閣自幼酷愛武術,並能刻苦練功,極受父親霍元甲的寵愛。

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霍元甲病逝後,霍東閣與叔父霍元卿前往上海,扶持精武 體育 會。

1920年,霍東閣應廣東精武分會的陳公哲、盧煒昌等人邀請,前往廣州任教。

1925年,霍東閣在吧達維亞(雅加達)城建立了吧城精武總會。之後又相繼在巨港,芝利昆、三寶壟、梭羅、萬隆、北加浪等地成立精武分會。

1935年,霍東閣回到天津,想成立精武 體育 會,但始終沒有人肯出頭贊助,最終在1936年2月重返南洋,再也沒回國。

1956年,霍東閣在南洋病逝。

霍東閣有於氏和葉玉梅兩位妻子,留下霍雅亭、霍文亭、霍文亮等三個兒子。

因此,霍元甲的孫輩有 霍壽嵩、霍壽臣、霍壽昆、霍壽金、霍雅亭、霍文亭、霍文亮 等7人。

接下來,悅史君繼續逐壹介紹。

霍壽嵩

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霍壽嵩生於河北靜海縣小南河村(今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是霍東章的長子,霍元甲的長孫。

1924年,霍壽嵩跟隨叔父霍東閣來到印尼,先在精武組織教習練武,後開設醫院,以行醫為生。

1970年,霍壽嵩在印尼去世,以不能重返故裏為憾事。

霍壽嵩留下霍公正和霍麗娟、霍麗珍等壹子三女。

霍壽臣

霍壽臣是霍東章的次子,霍元甲的孫子。

霍壽臣留下霍自勤、霍自發等兩個兒子。

霍壽昆

霍壽昆是霍東章的三子,霍元甲的孫子。

霍壽昆留下霍自敏壹個兒子。

霍壽金

霍壽金是霍東章的四子,霍元甲的孫子。

霍雅亭

霍雅亭是霍東閣的長子,霍元甲的孫子。

霍雅亭留下霍自清、霍自詳等兩個兒子。

霍文亭

霍文亭是霍東閣的次子,霍元甲的孫子。

霍文亭留下霍自正、霍自健、霍自慧、霍自軍等四個兒子。

霍文亮

霍文亮是霍東閣的三子,出生在印尼,是霍元甲的孫子。

霍文亮留下霍自密壹個兒子。

……

霍元甲的後代很多,現在定居大陸、港澳臺、國外的都有,大部分人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有的人在擴大對祖先霍元甲和迷蹤拳、精武門等的宣傳,試圖還原壹個已經被影視劇扭曲的霍元甲形象,但實際從事武術的人很少。

( 寫有趣的 歷史 ,說不盡的傳奇,我是悅史君,更多精彩歡迎關註公眾號“ 歷史 這樣說” )

京武功夫如是說:

武術高手壹定會套路,去年壹篇報道介紹了霍元甲的孫女,教學生們練拳。雖是家傳的迷蹤藝,但是沒有了殺敵的氣勢,多了幾分高飄遠的套路精髓。她自己也承認,和平年代,健身強體,會套路,會武術……請註意,這裏面含壹個細節,那就是“功”。京武功夫以為,高手不僅僅懂武術,還要會武功,術是法,是技術,而功才是贏人的基石。

在中國,誰能打誰不能打,真的不能靠名氣,如同現在的電影明星壹樣,戲裏戲外壹個人,武館也不過是活口的營生,畢竟不可能每個人都去試試,妳沒功夫也試不出來,具體參加《師傅》那部電影,功夫是假的,武術界的尿性是真的。

首先,霍大俠本身能不能打?都稱為津門大俠,我的答案還是不可知,現流傳的僅有的事跡是打敗俄國大力士也有幾種版本,這是維基百科裏的記錄,相對客觀壹點。

即便是真贏了,俄國大力士,力氣大跟搏擊是兩碼事,無法參照,故而結論,對付我們常人肯定沒問題,對其他門派高手呢?不可知,沒記錄。

其二,霍大俠創辦的精武英雄會,聲勢浩大,功夫不好,那麽多人參加?不可知,因為精武會的發展得到當時孫中山的支持,發揚光大,參雜了官方背景支持的因素,對其實際技術也不得而知

其三,霍元甲弟子不是那麽多能打的嗎,肯定厲害。我所知道的陳真是虛構的

唯數不多的我知道的劉振聲

但也沒有任何交手記錄,無從判定。

第壹個問題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基本不用回答了,樓上幾位也說了,家傳套路壹旦失去了對抗實戰的環境,也基本變成觀賞套路了。

希望我的回答不要引起反感,碼字不易,截圖來自維基百科,謝謝

妳可以去拜訪妳下!問這問題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