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盤常見的性能指標有哪些,其含義是什麽,請舉例說明.
2、尋道時間:該指標是指硬盤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道而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平均尋道時間則為磁頭移動到正中間的磁道需要的時間。註意它與平均訪問時間的差別。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越小性能則越高,現在壹般選用平均尋道時間在10ms以下的硬盤。
3、單碟容量:單碟容量是硬盤相當重要的參數之壹,壹定程度上決定著硬盤的檔次高低。硬盤是由多個存儲碟片組合而成的,而單碟容量就是壹個存儲碟所能存儲的最大數據量。硬盤廠商在增加硬盤容量時,可以通過兩種手段:壹個是增加存儲碟片的數量,但受到硬盤整體體積和生產成本的限制,碟片數量都受到限制,壹般都在5片以內;而另壹個辦法就是增加單碟容量。目前的IDE和SATA硬盤最多只有四張碟片,靠增加碟片來擴充容量滿足不斷增長的存儲容量的需求是不可行的。只有提高每張碟片的容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現在的大容量硬盤都采用的是新型GMR巨阻型磁頭,磁碟的記錄密度大大提高,硬盤的單碟容量也相應提高了。目前主流硬盤的單碟容量大都在80GB以上,而最新的希捷酷魚7200.9系列硬盤的最高單碟容量更是達到160GB,使硬盤總容量可以達到500GB以上。
單碟容量的壹個重要意義在於提升硬盤的數據傳輸速度,而且也有利於生產成本的控制。硬盤單碟容量的提高得益於數據記錄密度的提高,而記錄密度同數據傳輸率是成正比的,並且新壹代GMR磁頭技術則確保了這個增長不會因為磁頭的靈敏度的限制而放慢速度。在下面的測試中,妳將會發現單碟容量越高,它的數據傳輸率也將會越高,其中希捷酷魚7200.9系列硬盤就是壹個明顯的例證。
4、潛伏期:該指標表示當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的磁道後,等待所要的數據塊繼續轉動(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頭下的時間,其單位為毫秒(ms)。平均潛伏期就是盤片轉半圈的時間。
5、硬盤表面溫度:該指標表示硬盤工作時產生的溫度使硬盤密封殼溫度上升的情況。這項指標廠家並不提供,壹般只能在各種媒體的測試數據中看到。硬盤工作時產生的溫度過高將影響薄膜式磁頭的數據讀取靈敏度,因此硬盤工作表面溫度較低的硬盤有更穩定的數據讀、寫性能。
6、道至道時間:該指標表示磁頭從壹個磁道轉移至另壹磁道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7、高速緩存:該指標指在硬盤內部的高速存儲器。目前硬盤的高速緩存壹般為2MB~8MB,SCSI硬盤的更大。購買時最好選用緩存為8M以上的硬盤。
8、全程訪問時間:該指標指磁頭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數據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單位為毫秒(ms)。而平均訪問時間指磁頭找到指定數據的平均時間,單位為毫秒。通常是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潛伏時間之和。現在不少硬盤廣告之中所說的平均訪問時間大部分都是用平均尋道時間所代替的。
9、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該指標名稱也叫持續數據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它是指磁頭至硬盤緩存間的最大數據傳輸率,壹般取決於硬盤的盤片轉速和盤片線密度(指同壹磁道上的數據容量)。註意,在這項指標中常常使用Mb/s或Mbps為單位,這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轉換成MB/s(兆字節/秒),就必須將Mbps數據除以8(壹字節8位數)。例如,某硬盤給出的最大內部數據傳輸率為683Mbps,如果按MB/s計算就只有85.37MB/s左右。
10、連續無故障時間(MTBF):該指標是指硬盤從開始運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是小時。壹般硬盤的MTBF至少在300000小時以上。這項指標在壹般的產品廣告或常見的技術特性表中並不提供,需要時可專門上網到具體生產該款硬盤的公司網址中查詢。
11、外部數據傳輸率:該指標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它是指從硬盤緩沖區讀取數據的速率。在廣告或硬盤特性表中常以數據接口速率代替,單位為MB/s。目前主流的硬盤已經全部采用SATA150接口技術,外部數據傳輸率可達150MB/s。
12、S.M.A.R.T:該指標的英文全稱是Self-Monitoring Analysis&Reporting Technology,中文含義是自動監測分析報告技術。這項技術指標使得硬盤可以監測和分析自己的工作狀態和性能,並將其顯示出來。用戶可以隨時了解硬盤的運行狀況,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采取適當措施,確保硬盤中的數據不受損失。采用這種技術以後,硬盤的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