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水經註長江文言文翻譯

水經註長江文言文翻譯

1. 水經註.江水.三峽的全文和翻譯

《黃牛灘》的全文

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狀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紆回,雖途經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言水路紆深,回望如壹矣。

解釋

江水又東經黃牛山,山下有石灘,名叫“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面的高崖間有壹山石,像人的樣子背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輪廓較為分明;這個地方人跡罕至,沒有誰能親自探究。這塊巖石已經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紆回曲折,即使沿途經過,住上兩夜,還是能夠望見此物。所以在這裏行走的人有歌謠唱道:“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早上出發的時候看見黃牛(石頭),夜晚住宿時還是看到黃牛.三天三夜,還能看到它.形容巖石很高,江流湍急,紆回曲折 。

賞析(部分)

1.歌謠中的三個“黃牛”分別指代什麽? 第壹個和第三個“黃牛”指代“高崖間石”。第二個“黃牛”指代黃牛灘,

2.本文文字圍繞哪兩個來寫的?作者在寫南岸山石時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描繪的?寫出原文中的語句。本文文字圍繞黃牛灘和南岸山石來寫的。

從形狀(如人負刀牽牛)和顏色(人黑牛黃)兩方面進行描繪。

3.篇末引用歌謠是為了說明文中的哪句話?為了說明“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紆回,雖途經信宿,猶望見此物”

解釋

江水又東經黃牛山,山下有石灘,名叫“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面的高崖間,有壹山石很像人的樣子,背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輪廓較為分明;這個地方人跡罕至,沒有誰能親自探究。這塊巖石已經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紆回曲折,即使沿途經過,住上兩夜,還是能夠望見此物。所以在這裏行走的人有歌謠唱道:“早上從黃牛山出發,晚上寄宿在黃牛山,三天三夜,黃牛山依然像以前那樣。”

2. 酈道元《水經註·江水·三峽》原文和翻譯

江水又東,經西陵峽。所謂“三峽”,此其壹也。山松①言:“常聞峽口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②,曾無稱有山水之類也。及余來踐躋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④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⑤。林中蕭森⑥,離離蔚蔚⑦,乃在霞氣雲表⑧。仰瞻俯映⑨,彌習⑩彌佳,流連信宿(11),不覺忘返。目所履歷(12),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13)”(選自酈道元《水經註·江水·三峽》)

長江水又流向東,流過西陵峽。(人們)所稱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壹。袁山松說:“常常聽說峽中的水流很快,書本記載以及口頭傳說都用登臨此境令人恐懼相勸告,還沒有人稱贊山水美麗。到我來實地登臨這地方,壹到那裏,感到特別欣喜,才相信耳聞不如親眼所見。那層疊的山崖、秀麗的山峰,奇特的結構,異常的形狀,確實很難用言辭來敘說。山林裏樹木聳立,繁榮茂盛,竟在雲氣的外面。擡頭欣賞高山遠樹,俯身觀看江中倒影,愈熟悉這風光愈感到美好。留連了兩晚,還沒察覺忘了返回。(我)親眼看見親身經歷的,(還)沒有過。已從中高興地欣賞到了這種奇特的景觀,是山水有靈氣,也該驚喜千古以來終於遇到知己了!”

3. 水經註江水全文翻譯

水經註·卷三十三

作者:酈道元

水經註 卷三十三 江水

岷山就是瀆山,水叫瀆水;又叫汶阜山,遠在塞外,江水就發源在那裏。《益州記》說:大江的源泉,按現今所知,開頭是從羊膊嶺下流出,水沿山崖散開,涓涓細流多以百計,淺得幾乎連酒杯也浮不起來。水向東南流瀉壹百多裏,到達白馬嶺,經過天彭闕,又叫天彭谷。秦昭王派李冰當蜀郡太守,李冰見氐道縣有天彭山,兩山相對,形狀如門,稱為天彭門,又叫天彭闕。江水從這裏起,上流十分細弱,所謂發源時只能浮起酒杯,就是指此。漢元延年間(前12—9),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揚雄作賦,在《反離騷》中說:從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為《反騷》。江水從天彭闕東經汶關,又流過氐道縣北。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劃蜀郡北部設置汶山郡,以管轄該縣。氐道縣原是秦始皇所置,後來改為升遷縣。《益州記》說:江水從白馬嶺縈紆流奔二十多裏,到龍涸;又八十裏,到蠶陵縣;又南下六十裏,到石鏡;又六十多裏到北部,江寬才有壹百多步。江水又西流壹百二十多裏,到達舊汶山郡時,寬度才有兩百多步;又向西南奔流了壹百八十裏,到濕阪,江才稍大了壹點。

李冰在這裏造了壹條大堰,截住匯流,堰壩左右兩邊都有出水口,稱為湔堋。大江流入郫江、撿江以便通航。《益州記》說:大江流到都安,在右邊築堰堵水,在左邊造堤控流,江的幹流於是就移到東邊,位置在郫江右面了。利用山勢滑放竹木入江,不費力氣就可運到,水還可以灌溉諸郡。李冰又鑿穿羊摩江,灌溉江西的田地。在玉女房下的白沙郵,造了三個石人,立在水中,並在石人身上刻記著與水神的約定:枯水時不露腳,漲水時不沒肩。因而蜀人天旱時可用來灌溉,多雨時不堵塞水流。所以《益州記》說:水旱都任人安排,饑荒絕跡,沃野千裏,因此世人號稱陸海,又叫天府。郵亭就在堰上,民間稱此堰為都安大堰,也叫湔堰,又稱金堤。左思《蜀都賦》說:向西越過金堤,即指此堤。諸葛亮北征時,將此堰視為農業的命脈,國家賴以給養。他征召了壹千二百名兵丁負責護堰,並設堰官。

江水又東流,經瞿巫灘,就是下瞿灘,又叫博望灘;左岸有湯溪水註入。湯溪水源出縣北六百多裏的上庸邊界,南流經歷縣境,兩岸有鹽井壹百多處,巴、川就靠這些鹽井來自給。鹽粒大的壹寸見方,中央隆起,形狀就像壹把張開的傘,所以叫傘子鹽。有的雖然不呈傘狀,但也壹定是方形的,和普通的鹽不同。王隱《晉書·地道記》說:從湯口進去四十三裏,有石頭可以煮出鹽來,石頭大的像升,小的像拳頭,煮到水都幹盡,鹽也就結成了。這大概也是蜀地的天然氣井壹類,水火互相配合,才能煮出好鹽來。

江水繼續東流,經廣溪峽,這是三峽的上端。峽長三十裏,其間驚險的危巖,斜出的樹木,看來幾乎兩邊要互相交接似的。北岸山上有神淵,淵北有白鹽崖,高達壹千多丈,俯臨神淵。當地人看到它又高又白,所以取了這個名字。天旱時在岸上焚燒樹木,把灰燼推到深潭中,弄臟潭水,立刻就會下雨。常璩說:縣裏山澤水神,天旱時擊鼓求雨,就壹定應驗,會有甘霖喜降。這就是《蜀都賦》所說的:壹敲鼓就會下雨。峽中有瞿塘、黃龕兩處險灘,夏天洪水激起旋渦,上灘下灘都要提心吊膽。瞿塘灘上有座神廟,尤其靈驗,刺史二千石壹級官員經過這裏,都不可吹號打鼓。商旅上水時,怕碰到石頭發出聲響,就用布包起撐竿的下端。現在雖不必這樣做了,但祭祀進獻水神還是沒有中斷過。峽中猿猴很多,但北岸卻沒有猿猴——這裏不是僅指某壹處,有人捕捉了猿猴放到北山去,卻壹點也聽不到它的叫聲了,也許就像貉那樣,過了汶水就不能生存了。

卷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這三卷是《江水》,因為長江是全國著名大河,在前面《河水》篇中已經說明,在古代,“河”是黃河的專名,“江”是長江的專名。江水是古代對長江的正規名稱,簡稱就作“江”。《水經註》全書中有近二十篇提及“江”,指的就是長江。另外,如同黃河被稱為“大河”壹樣,長江也常被稱為“大江”。《水經註》中也有十多個卷篇提到“大江”這個名稱。但包括《經》文和《註》文,《水經註》全書中沒有出現“長江”這個名稱。不過從現存的古籍查索,“長江”壹名在三國時代已經出現。《三國誌·吳書·周瑜傳》:“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又《魯肅傳》:“竟長江所及,據而有之。”

4. 水經註文言文翻譯

全文翻譯嗎?《水經註》很長啊 全文翻譯鏈接如下: 水經註 卷壹 河水 原文 三成為昆侖丘①。

《昆侖說》②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壹名板桐;二曰玄圃,壹名閬風;上曰層城,壹名天庭,是為太帝③之居。註釋 ①三成為昆侖丘:三級的土丘稱為昆侖丘。

成:級,層。②《昆侖說》:書名,不詳。

③太帝:天帝。譯文 三級的土丘稱為昆侖丘。

《昆侖說》說:昆侖山有三級,最下壹級叫做樊桐,又叫做板桐;第二級叫做玄圃,又叫做閬風;最上壹級叫做層城,又叫做天庭,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原文 《山海經》稱方①八百裏,高萬仞②。

郭景純以為自上③二千五百余裏。《淮南子》稱高萬壹千裏百壹十四步④三尺六寸。

註釋 ①《山海經》:我國古代地理名著,作者已不可考,內容包括山川、道裏、鳥獸、祭祀、醫巫、風俗等。方:方圓。

②仞:古時八尺或七尺叫做壹仞。③郭景純:郭璞(276—324),字景純,東晉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熟知五行、天文、蔔筮之術。

自上:為“自此以上”的省略,從這裏向上。④《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撰寫的雜家書,也稱《淮南鴻烈》。

步:古代長度單位,周代以八尺為壹步,秦代以六尺為壹步,舊制以營造尺五尺為壹步。譯文 《山海經》說:昆侖山方圓八百裏,高達萬仞。

郭景純以為向上兩千五百多裏。《淮南子》說:高壹萬壹千裏零壹百壹十四步三尺六寸。

原文 《山海經》曰①:南即從極之淵也,壹曰中極之淵,深三百仞,惟馮夷都焉②。《括地圖》曰:馮夷恒乘雲車③駕二龍。

河水又出於陽紆、陵門之山,而註於馮逸之山④。《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陽紆之山,河伯馮夷之所都居⑤,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沈珪璧禮⑥焉,河伯乃與天子披圖視典,以觀天子之寶器:玉果、璇珠、燭銀、金膏⑦等物,皆《河圖》所載。

河伯以禮,穆王視圖,方乃導以西邁⑧矣。粵在伏羲,受《龍馬圖》於河,八卦⑨是也。

故《命歷序》曰:《河圖》,帝王之階⑩,圖載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後堯壇於河,受《龍圖》,作《握河記》。

逮虞舜、夏、商,鹹亦受焉。李尤《盟津銘》:洋洋河水,朝宗於海,逕自中州,《龍圖》所在。

《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具禱陽紆,蓋於此也。高誘以為陽紆秦藪,非也。

釋氏《西域記》曰:阿耨達太山,其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山,即昆侖山也。

《穆天子傳》曰:天子升於昆侖,觀黃帝之宮,而封豐隆之葬。豐隆,雷公也。

黃帝宮,即阿耨達宮也。註釋 ①《山海經》曰:“南即”四句,出自《山海經·海內北經》。

②惟:同“唯”,只有。馮夷:傳說中的黃河水神,即河伯。

都:居住。焉:在那裏。

③恒:常,經常。雲車:傳說中仙人的車乘,仙人以雲為車,故名。

④馮逸之山:山名,不詳。⑤河伯馮夷:河伯、馮夷是同壹個人,指傳說中的黃河水神,馮夷是人名,河伯是天帝賜予他的封號。

都居:居住。⑥沈:古代祭川澤叫沈,因為要向水中投祭品,故名。

珪(ɡuī)璧:古代祭祀朝聘所用的玉器。禮:行祭禮。

⑦玉果:形狀像果實壹樣的美石。璇(xuán)珠:美玉珠。

金膏:傳說道教中的仙藥。⑧導:引導。

西邁:向西行進。⑨八卦:《周易》中八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基本圖形:乾、坤、震、巽(xùn)、坎、離、艮(ɡèn)、兌,分別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

八卦相傳是伏羲所作。⑩階:基礎,階梯。

堯:傳說中古帝陶唐氏之號。壇:築壇祭祀。

虞舜:上古五帝之壹,姓姚,名重華,因其先國在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北),故稱虞舜。朝宗:本來是指古代諸侯春、夏朝見天子。

《周禮·春宮·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後來比喻小水流註大水。

禹:古代部落聯盟首領,傳說曾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洪水。有“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的故事。

釋氏《西域記》:書名,不詳。楊守敬認為是晉釋道安的《西域誌》。

豐隆:古代神話中的雷神,即雷公。後多用作雷的代稱。

譯文 《山海經》說:南面就是從極淵,又叫中極淵,深三百仞,只有水神馮夷居住在那裏。《括地圖》說:馮夷經常乘坐雲車,由兩條龍駕著出行。

黃河水又從陽紆山、陵門山流出,註入馮逸山中。《穆天子傳》說:天子西征,到陽紆山,這是河伯馮夷居住的地方,馮夷即河宗氏,天子於是把寶玉珪璧投進水裏禮祭河神,河伯才給天子打開圖冊典籍,讓他觀看天子應有的寶器:玉果、璇珠、燭銀、金膏等神物。

這些都是《河圖》中所記載的。河伯以禮相待,等穆王看完圖後,才引導他向西行進。

所謂伏羲氏受《龍馬圖》於大河之源,《龍馬圖》就是八卦。所以《命歷序》說:《河圖》,是帝王的基礎,記載著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

後來堯在河邊築壇,接受《龍圖》,寫了《握河記》。直至虞舜、夏、商,也都接受過《龍圖》。

李尤《盟津銘》:浩浩蕩蕩的大河之水,終於流入大海匯成巨浪;它從中原經過,就是河伯獻上《龍圖》的地方。《淮南子》說:從前大禹治洪水,在陽紆祭祀祈禱,就是在這個地方。

高誘以為陽紆就是秦藪,是不。

5. 《水經註 江水》翻譯

翻譯如下:江水又東徑黃牛,流經廣溪峽,這就是三峽的開端.峽谷中有瞿塘、黃龕兩處險灘。

這個峽谷從過去大禹開鑿疏通江水,郭景純叫做巴東之峽的那個峽谷。江水又向東去,經巫峽,是杜宇所鑿用以疏通江水的峽谷。

江水經過峽谷向東,又經新崩灘。這座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裂,晉太元二年又崩裂。

在崩塌的時候,江水倒流壹百多裏,湧起幾十丈的巨浪。現在險灘上都還有石塊,有的圓的像竹簍子,有的方的像房屋,都是山體崩裂掉下來,致使湍流激起波瀾,所以叫做“新崩灘”。

這個斷崖所殘留的部分,和其它眾多山嶺相比,還算是聳立突出的。再往下十多裏,有壹座大巫山,不單是三峽所沒有的,就算和岷山、峨眉山都能壹比高低,與衡山、九疑山可壹決雌雄。

群山像翅膀壹樣靠著它,壹起直指青雲,它更接近銀河,和群山壹辨優劣。西面,就是巫山。

這之間首尾長六十裏,叫做巫峽,是借山起的名。在七百裏長的三峽中,兩岸是連綿不絕的高山,幾乎沒有空缺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順流和逆流的航路都被阻斷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兩地相距壹千二百裏,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不覺得很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裏飛流沖蕩。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很有趣味。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壹片清涼和肅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淒涼,空蕩的山谷裏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江水又向東,流經流水灘。

這裏的水都湍急異常,魚鱉都不能遊弋(yi),行人常常為此感到苦惱,他們編成歌謠:“灘頭用盡力氣與水相持,突然之間就會被水淹沒與家人永別。”袁山松說:“從四川到這裏,五千多裏,順流而下只要五日,逆流而上要用百日。”

江水又向東流,經過宜昌縣的北面,縣的治所在江水的南岸。北臨大江,與夷陵遙相對應。

江水又向東流,經過狼尾灘,又經過人灘。袁山松(晉朝著名文人)說:“這兩個岸灘相距二裏遠。

人灘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許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沒冬天露出來,這些石頭,有好幾十步(步:古時長度單位)遠,都是人臉的形狀,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紋絡清晰的,頭發胡子都能分辨出來:因此叫做‘人灘’。”

江水又向東,經過黃牛山,山下有壹個險灘叫黃牛灘。南岸重重疊疊的山嶺壹層層聳起,最外高峻的山崖間有塊石頭,像壹個人背著刀牽著牛,人是黑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5666332色的,牛是黃色的,看上去非常鮮明。

因為人難以到達,不能夠窮究實際情況。此山既高,再加上江水湍急紆洄曲折,即使走上兩天兩夜,還能望到這個石頭,所以走路的人編成歌謠說:“早晨從黃牛山下出發,晚上還在黃牛山下投宿;三天三夜,黃牛山還是像原來壹樣看得清楚。”

說的就是水路曲折,(走很長的路後)回頭望去黃牛山還像原來壹樣。江水又向東,經過西陵峽。

《宜都記》裏說:“從黃牛灘向東進入西陵峽,到西陵峽的出口壹百裏左右,山水曲曲折折,兩岸山脈高峻、重重疊疊,不是日中,看不見太陽;不是半夜,看不見月亮,絕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頭是彩色的,形狀大多像壹些東西。樹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顯雕零,猿鳴特別清越,在山谷中傳響,清脆的聲音傳送不絕。”

所說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壹。山松說:“常聽說峽中水流湍急,記錄下來的或口口相傳的都是拿恐懼相警戒,不曾有人稱贊山水的美麗。

等到我來到這個地方,並感到欣喜以後,才相信耳聞不如親眼所見。那重重疊疊秀麗的山峰,奇特的構造,怪異的形狀,本來就難以用語言來描繪。

林木陰森肅穆,郁郁蔥蔥,仰頭欣賞,俯身體味,越熟悉越感到好,流連了兩天,忘了返回。眼睛所看到的,從未有過。

自從高興地看到這個奇特的景觀,山水如果有靈性,也應當壹定會像遇到知己壹樣高興!

擴展資料:

水經註·江水》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註》的壹部分。該書篇由西向東記載了長江沿岸的地理風貌。

原文如下: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峽中有瞿塘、黃龕二灘。

其峽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後疏鑿者也”。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

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

當崩之日,水逆流百余裏,湧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或方似屋,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

其頹崖所余,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余裏,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

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西,即巫山者也。

其間首尾百六十裏,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

6. 《水經註 江水》的全文翻譯

長江繼續向東流,經過巫峽。

巫峽是杜宇王時派人鑿開用來通江水的。郭仲產說:“按照《漢書·地理誌》,巫山在巫山縣城西南,可是現在巫山在巫山縣城的東邊,這大概是郡縣 *** 所在地不固定的緣故吧!”長江經過巫峽,往東流去,經過新崩灘。

這山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過壹次,晉太元二年又崩塌過壹次。崩塌的時候,水倒流壹百多裏,掀起幾十丈高的浪頭。

現在灘上的石頭,有些圓的象簞,有些方的象笥,象這樣壹類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滾落下來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洶湧,所以叫它做新崩灘。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個山嶺,還算是高聳突出的。

新崩灘下去十多裏,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峽所沒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爭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並列;它遮護統領周圍的各個山峰,高與雲平,還要到霄漢去衡量它們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這大巫山上。《山海經》記載:“夏朝君主啟的臣子孟凃,這人在巴地主管神靈之事。

巴地的人到孟凃那裏訴訟,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來了,被抓的人請求饒命,孟凃赦免了他,讓他居住在這丹山的西邊。”郭景純給《山海經》作註說:“丹山在丹陽,屬巴地。”

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兒也住在那裏。

宋玉所說:“天帝最小的女兒名叫瑤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靈魂變成草,這就是靈芝。”

記載“神女離別楚懷王時自敘:‘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險要的地方,早上變為朝雲,晚上變為雨霧,早早晚晚,都在陽臺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說。

因此楚懷王為神女立廟,叫做朝雲。'這壹段從頭到尾全長壹百六十裏,叫做巫峽,是根據巫山而得名的。

江水又東經黃牛山,山下有灘,名叫“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面的高崖間,有壹山石很像人的樣子,背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這塊巖石已經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紆回曲折,即使沿途經過,住上兩夜,還是能夠望見此物。

所以在這裏行走的人有歌謠唱道:“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7. 《水經註 · 說水》文言文翻譯

原文

江水又東,徑黃半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①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紆回,雖途徑信宿②,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選自酈道元《水經註·說水》

譯文

長江水又向東流,經過黃半山下,有壹座險灘名叫黃牛灘。黃牛灘的南岸重巒疊嶂,最外面的高大山崖之間有壹塊大石,石頭上顏色分明,就像是壹個人背著壹把刀牽著壹頭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人和牛的形狀、色彩非常分明。這裏既然是人跡罕至之處,沒有人探究出其形成原因。這座高崖很高,又加上江流湍急迂回,(但是)即使是路過此處的人連宿兩宿,也仍然看得見此物。所以路過的行人就編成壹首歌謠唱道:“早晨起來從黃牛灘出發,傍晚住宿在黃牛灘,三天三夜,黃牛還像原來壹樣絲毫不變。”

8. 古文翻譯 酈道元(水經註)

從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壹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壹千二百多裏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裏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壹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淒涼,空蕩的山谷裏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9. 水經註 江水 全文翻譯

長江水又流向東,流過西陵峽。

《宜都記》上說:“江水從黃牛灘向東流入西陵界到峽口有壹百多裏,山勢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紆回。兩岸高山重重地遮擋著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陽和月亮的;岸上的絕壁有的高達千丈,壁上的石頭的顏色和狀態,有很多類似某種什麽東西的形狀。

林木高下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鳴叫的聲音非常清厲淒婉,在山谷間回響著,清越不絕。”

(人們)所稱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壹。袁山松說:“常常聽說峽中的水流很快,書本記載以及口頭傳說都用登臨此境令人恐懼相勸告,還沒有人稱贊山水美麗。

到我來實地登臨這地方,壹到那裏,感到特別欣喜,才相信耳聞不如親眼所見。”。

10. 水經註 江水翻譯

您好!

江水又東,經西陵峽。所謂“三峽”,此其壹也。山松①言:“常聞峽口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②,曾無稱有山水之類也。及余來踐躋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④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⑤。林中蕭森⑥,離離蔚蔚⑦,乃在霞氣雲表⑧。仰瞻俯映⑨,彌習⑩彌佳,流連信宿(11),不覺忘返。目所履歷(12),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13)”(選自酈道元《水經註·江水·三峽》) 長江水又流向東,流過西陵峽。(人們)所稱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壹。袁山松說:“常常聽說峽中的水流很快,書本記載以及口頭傳說都用登臨此境令人恐懼相勸告,還沒有人稱贊山水美麗。到我來實地登臨這地方,壹到那裏,感到特別欣喜,才相信耳聞不如親眼所見。那層疊的山崖、秀麗的山峰,奇特的結構,異常的形狀,確實很難用言辭來敘說。山林裏樹木聳立,繁榮茂盛,竟在雲氣的外面。擡頭欣賞高山遠樹,俯身觀看江中倒影,愈熟悉這風光愈感到美好。留連了兩晚,還沒察覺忘了返回。(我)親眼看見親身經歷的,(還)沒有過。已從中高興地欣賞到了這種奇特的景觀,是山水有靈氣,也該驚喜千古以來終於遇到知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