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阿波羅11號”是怎樣首次載人登月的?

“阿波羅11號”是怎樣首次載人登月的?

美國,佛羅裏達州,肯尼迪宇航中心。

1996年7月16日。拂曉前,三名宇航員正在酣睡。在飛行前的這、段時間裏,他們受到了嚴密的警戒,倒不是怕人暗算,而是為了防止意外事故和傳染上疾病,任何可能傳染給他們疾病的人都不準接觸。為了準備這次飛行,他們已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離開地球前,可得讓他們美美地睡上壹覺。

灰白色的天幕下,39號A發射臺上,矗立著壹柄刺向蒼天的利箭——高達110米的“土星五號”和“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馮·布勞恩帶領壹大群科學家、工程師連夜進行著起飛的最後壹次檢查,壹切都非常令人滿意。

美國東部時間4點整,三名宇航員被叫醒,醫生最後壹次為他們作了身體檢查。用過早餐後,別人幫他們穿上厚厚的宇宙服,乘專車來到了發射場地。透過頭盔,人們可以看到他們在微笑。宇航員通過升降機被提升到98米的高度,依次進入到“阿波羅”11的指令艙中。

地面勤務塔迅速地向火箭灌註液體推進劑;發射前的倒計數告訴人們,距離火箭發射還有多少時間:(“3小時……2小時10分……1小時30分……”,地面指揮中心不停地報著數。在最後1小時裏,要求報出每秒數。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哪壹秒應該幹什麽事,到哪壹秒結束。

宇航員爬進指令艙後,半躺半坐地固定在座位上。此刻,在飛船幾千米範圍內,只有宇航員和少數壹些地面勤務人員。這最後的時刻是非常危險的,火箭裏填充了5000萬升高效的燃料,任何壹點火焰都可能導致不可想象的事故。為了預防萬壹,還設計了壹條逃生之路,宇航員可以通過壹條長長的管子進入火箭下邊的壹個深洞裏。但是,實際上是幾乎沒有時間到達那個深洞的。

倒計數在不停地數著,“44分……40分10秒……40分”。通往“阿波羅”11的人口已經鎖上,宇航員與世隔絕了。

在發射場外的海邊,100多萬人早巳從帳篷中出來了。他們是從世界和美國各地專程來看“阿波羅”11發射的,這裏還有3000多名記者。當太陽升起時,他們點起無數爐火做起早飯來,爐火、炊煙、彩霞、人群、青山、綠樹,構成了壹幅絢麗的風景畫。

與此同時,遠在1400多千米之外的休斯敦控制中心,幾百人的眼睛盯著儀表。通過電視屏幕,他們可以及時發現飛船裏任何二點錯誤或事故的跡象。這些復雜的控制工作由5臺大型計算機來進行,它們隨時存儲有關宇航中的數據資料,並立即進行處理,發出糾正毛病的指令。這些控制人員頭腦敏銳,技術熟練,可以對付任何棘手的問題。宇航員對他們是十分信賴的。

指令艙裏,三名宇航員為起飛前的準備而緊張地忙碌著。“壹切良好,準備起飛!”隨著宇航員這簡單的報告,地面也立即回報,“壹切順利,準備起飛!”指令長阿姆斯特朗對此極為高興,他立即答復說:“非常感謝,我們知道這將是壹次滿有把握的飛行!”

發射場上,陽光燦爛,盛夏的陽光照在大地上,人們完全忘了這壹切。100多萬人屏住氣,靜靜地等待著起飛的壹剎那,而世界各地幾億人在電視機前也在全神貫註地等待著。

起飛前10秒。水傾註進環繞“阿波羅”的深井裏,壹旦發生爆炸,這些水將把火焰控制在壹個封閉的圈子裏。

起飛前8秒。“土星五號”火箭的第壹級火箭的5臺發動機點火,熾熱的火焰立即從火箭中噴射出來。這火焰是那麽亮以至人的眼睛無法忍受,這火焰是那麽亮,它使周圍的世界都變暗了。尖利的轟鳴伴隨著蒸騰而起的煙霧進發出來,轟鳴聲壹聲接壹聲,震耳欲聾,令人心顫……

最後2秒。

發動機的聲音越來越大,傳到幾千米之外,這時每秒要燃燒4000多千克的燃料。

9點32分整。

飛船的最後壹個控制開關打開,壹個瞬息之間的暫停之後,近3000噸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慢慢地升人天空。當它飛到大西洋上空時,成百萬人的眼睛也跟著轉了過去。人們歡呼著、跳躍著,慶賀發射成功。海岸邊的兒童用大寫字母在沙灘上寫下“好運氣”這幾個字,表達他們的良好祝願。也許宇航員在對地球說“再見”時能看到這個賀詞吧!

起飛時間壹到,就由倒計數變為正計數了。起飛2分30秒後,“阿波羅”11號以每秒3.13千米的速度向上爬升。飛船繼續加速爬升,當飛船飛到距地球64千米韻高空時,“土星”五號的第壹級火箭“彈盡糧絕”,告別飛船墜落了。幾分鐘後,當第二級火箭把飛船送人到160千米的高空時,它自己也墜落了。當第三級火箭點火後,飛船很快就接近了人造衛星的環繞速度,隨之進入了地球軌道。這時發動機暫時熄火待命。

“真棒!”阿姆斯特朗向地面控制中心說,顯然他們對這次遠航的良好開端格外高興。到了這個時候,宇航員可以取下頭盔舒服壹下了。在脫離地球軌道前,有大量工作等著他們,“阿波羅”的每壹部份都得仔細檢查,在這壹過程中,地面中心和宇航員之間頻繁傳遞著消息和各項指令。

3小時後,“阿波羅11號”徹底檢查完畢。”壹切正常!”對此,宇航員和地面控制中心都表示滿意。這樣,地面控制中心同意“阿波羅11號”改變方向,脫離地球軌道,開始向月球進發。當然,此時他們不能正對著月球飛,因為月球是不停地轉動著的,飛船飛到月球要3天。如果現在就對準月球,那麽3天後就不知要落到哪裏了。因此,宇航員所選擇的方向必須是3天以後月球所在的位置,這也就是他們要降落的方位。隨著地面的指令,第三級火箭又壹次點火,飛船轉動著脫離了地球軌道,隨後升到壹個新的高度。這時飛船已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地球引力已經對它無能為力了。帶著人類的希望,宇航員沿著壹條準確的路線,向月球飛去。

5小時後,宇航員把耗盡燃料的第三級火箭和登月艙蒙皮壹起甩到宇宙空間。在此之前,母艙(指令艙與服務艙合在壹起的稱呼)與第三級火箭分離,並轉體180°,準備與登月艙對接。我們知道,發射飛船的時候,指令艙是位於最上面的,因為這是最安全的位置,它上面還有救生火箭,壹旦出事可以靠它把指令艙帶走。可是登月的時候,就得把登月艙放在前面了,以便宇航員通過指令艙與登月艙之間的通道進入登月艙。完成了掉頭對接工作之後,宇航員頗有興味地觀賞著漆黑的宇宙空間,甚至還有閑暇為登月艙和母艙分別起了名字,前者叫“鷹”,後者叫“哥倫比亞”。妳們還記得,凡爾納的那部小說中,那個大炮彈的名字也叫“哥倫比亞”。

宇航生活是嚴格按照預先規定的時間表進行的。有時為了稍稍調整壹下航向,他們就把“哥倫比亞”的發動機開動起來。為了使飛船的各個部份都均勻地承受太陽的“關懷”,有時還得人為地控制飛船,慢慢地向前滾動著飛行。地球上的電視屏幕可以看到這壹切,然而人們最感興趣的還是宇航員在艙內的活動。

宇航員在舷窗口憑窗遠望,饒有興致地描述著下面的景色。整個南美洲壹目了然。綠色的不列顛島盡收眼底,褐色的非洲沙漠映襯著深藍的大海,那明亮的壹條顯然是正在升起的太陽光帶。宇航員還可以清楚地看到雨雲的形成,於是他們告訴休斯敦,壹場傾盆大雨就要降臨,請快做好準備。

看得出宇航員很喜歡失重狀態,特別願意在艙內飄浮。為了讓“家鄉:的觀眾也分享這種樂趣,他們常常表演他們“自編自演”的失重“舞蹈”。柯林斯是這樣描述飛船內的生活的,“我們的確有壹個幸福的家,這兒為我們三個人提供了許多‘房間’,我們可以在任何壹個地方,找到壹個最喜歡的角落坐下、躺下。如果妳飄浮累了的話,就可以在某壹個角落休息壹下,而這似乎更象個‘家’,”在飛船裏,宇航員就是這樣“到處為家。”

電視上展現了宇航員就餐的情形。這時候宇航員吃的還是“管子食品”。吃的時候用噴水槍把水打入管子或小袋裏,當水與食物擠到均勻混合時,就可以進餐了。散的食物必須裝進袋裏,以保持艙內的清潔。電視還顯示出宇航員睡覺的情形,他們看來睡眠狀態良好,常常壹睡就是七八個小時,地面控制中心的儀器顯示出他們的心臟功能正常。三個人誰也沒有憂慮,他們有許多工作要做,照顧儀器,聽地面的指令,收地面來的新聞消息,忙得他們簡直沒時間憂慮了。

發射後的第三天中午12點,飛船進入了月球的引力範圍之內。良機不可錯過,趁飛船還沒有進入月球軌道之前,宇航員們又壹次飽覽了遙遠的天邊的地球風光:地球不過是藍色天空中壹顆明亮的小球而已,它那奇妙的光使宇航員感到驚異。“地球光”比我們站在地球上看到的月光亮多了,因此,宇航員完全可以借“地球光”作壹切準備。然而,此劾呈現在宇航員面前的月球卻是碩大無比的,“如此妙不可言的月球景色,真值得花錢來壹趟”,宇航員們贊嘆地說。

準備進入月球軌道的時候,宇航員必須重新穿上宇宙服(飛行途中他們可以穿比較舒服的宇航服)。電視攝像機又開始工作,向地球上的觀眾播映宇航員們的工作情況。為了保持繞月球飛行的正確姿態,飛船上的發動機向前方噴出氣體,同時還可以減速。當“阿波羅”飛船繞到月球背面的時候,無線電聯絡中斷了。這是壹段令人焦急的時候,因為在這期間,地面控制中心無法對飛船進行指揮,只好憑宇航員自己的技術和知識了。

轉入月球背面之後,宇航員改變了飛船的航向。在休斯敦地面中心裏,呈現著死壹般地寂靜。半個多小時內,沒有人知道這次危險的行動是否會成功。這半小時對地球上的人們來說,真可以說是“度時如年”了,這個時候,他們不是用分,而是用秒在計算著、等待著。35分鐘後,休斯敦地面中心終於按時聽到了阿姆斯特朗響亮而清晰的聲音;“正確,好!”“阿波羅”飛船順利進入了月球的等待軌道。休斯敦仔細地聽著他們的報告,隨後命令他們準備登月。

登月之前,還要使“哥倫比亞”與“鷹”分離。指令長阿姆斯特朗和登月艙“鷹”的駕駛員奧爾德林通過通道爬進了登月艙“鷹”中,並隨手鎖上了艙門。以後“哥倫比亞”就要由柯林斯單獨控制了。三個人用5個小時的時間再壹次詳細檢查了每壹部設備和儀器。當飛船再壹次飛到月球背面的時候,又壹個宇航動作即將完成,“鷹”與“哥倫比亞”就要壹分為二。當飛船從月球那邊繞過來時,柯林斯操縱分離手柄,兩艙分離成功。無線電話傳來阿姆斯特朗興奮的聲音:“‘鷹’展開翅膀了!”

“鷹”處在向月球降落的斜線上,而“哥倫比亞”則在等待軌道上繼續飛行,等待著“鷹”登月後返回。

擺在兩位宇航員面前還有兩種選擇,他們必須迅速作出反應。或者按計劃實現月球著陸,或者由於航線不象原來探測的那麽理想,不適於登陸,仍然可以返回“哥倫比亞”。但是,“鷹”的兩名駕駛員不贊成那種半途而廢的作法,還沒有前進,怎麽就想著後退?他們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又仔細檢查了“鷹”的每壹部份之後,果斷地按下了降落電鈕。下降火箭向著月面方向排氣,以減小降落速度,兩名宇航員全神貫註地註視著儀表。休斯敦方向也仔細地看著電視並通過計算機,向他們報告技術數據,下達指令。

“高度14000米……,10000米……3000米……1000米,……”月球與地球之間頻繁交換著消息。休斯敦命令:“開始登月!”。“鷹”按照指令做好登月前的壹切準備。忽然,阿姆斯特朗看到月面大地上到處是巨大的巖石,這對那長著嬌嫩“皮膚”的“鷹”來說,可不是個好的降落地點。於是,阿姆斯特朗做了壹些調整,以避開這些巖石。然而下降到距地面150米處上空時,他意識到處在危險之中了,原來他們飛進壹個巨石環抱的環形山口中。這時儀器已不能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著陸地點了,只有靠飛行員的良好技術,“鷹”才能飛到平坦的地方。

宇航員看到不遠處有壹塊平坦的地方,於是他們把速度降低到每秒2米……0.7米……0.巧米……高度由22米……5米……9米……然而到了這個地步,宇航員還是不能確定,是否可以安全下降。如果下降角度不對,登月艙壹只腳折斷,那麽他們就不能從月球起飛,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令人心焦的幾秒鐘過後,“綠燈亮了!”壹聲響亮的報告打破了休斯敦地面中心的寂靜,當“鷹”的四只長腳穩穩地接觸到月球地面的時候,阿姆斯特朗向地球發出了這樣的報告。接著他又繼續報告說:“‘鷹’已著陸”;遠在幾十萬千米外的地球上,聽眾們如釋重負地長噓了壹口氣。

1969年7月21日16時17分,登月的夢幻終於成了現實。這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這是人類征服宇宙的勝利。空間技術的先驅者們地下有知,也會由衷地感謝這壹代人的。

在休斯敦控制中心,在世界各地,數不清的笑臉註視著電視屏幕。當“鷹”收到休斯敦的賀電後,阿姆斯特朗以特有的方式答謝說:“有兩個人在月球上!”此刻啊,兩個人代表了整個人類!但是,繞月球飛行的柯林斯則補充說:“別忘了,還有壹個人在指令艙裏!”

坐在“鷹”裏的兩名宇航員轉動頭盔;向舷窗外望去。沒有月亮女神,沒有青山秀水,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壹個凹凸不平的灰色世界,到處是巨大的坑穴和大塊巖石。要看的東西太多了,但是不能為此耽誤時間了,工作程序不允許這樣。宇航員開始就餐,這是人類到達月球的第壹頓飯,飯是很簡單的。按照原定的計劃,就餐後宇航員應該睡壹覺,以解除長途旅行的疲勞。但是,兩位宇航員急於親眼見壹見另壹個世界,他們要求提前行動。休斯敦審慎地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兩名宇航員穿上了艙外宇宙服,雖然衣服很重,但是這點份量在月球上算不了什麽。

經過周密的準備,登月6小時後,“鷹”的門打開了,阿姆斯特朗到了艙門口,站到了舷梯的最高壹層上,自動攝影機開始工作。電視屏幕上很快出現了這樣的畫面:壹個“衣服”臃腫的人笨手笨腳地側身爬下階梯,在黑漆漆的大地上,人象壹個灰色的影子。當他爬到梯底時,傳來了壹個清晰的聲音,“‘鷹’的腳插進月球灰裏約二三英寸(1英寸=2.54厘米),月球灰象是細微的砂粒”,接著他又說:“我走出登月艙了!”這是阿姆斯特朗。隨著話音,阿姆斯特朗擡起左腳,第壹次接觸到月球的土地。

歷史上可曾有過什麽人,他邁出的壹步,受到幾億人如此關註的嗎?阿媽斯特朗以哲學家的語言說道;“對於壹個人來說,這是壹小步,可是對於全人類來說,這卻是壹次飛躍”。

阿姆斯特朗邁開雙腿,小心翼翼地前進了,隨著這壹步的邁出,壹些科學家的擔憂可以解除了。原來認為,月面布滿了厚厚的火山灰層,可是他並沒有深陷在月球灰塵中,四處走動並不困難。盡管在“鷹”的暗影下比較黑,他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周圍的壹切。休斯敦控制中心裏的醫生們註意觀察著他的行動,看不出這位宇航員有任何病態的反應。

環視了壹下四周的情況之後,阿姆斯特朗開始用攝影機拍照,他打算把更多的照片帶回地球。可是,休斯敦的控制人員有些著急了,不得不壹再催促他趕快收集月球巖石標本。各國的科學家希望得到壹些月球巖石標本來研究,而這要取決於宇航員們的行動。因此,他們擔心阿姆斯特朗壹旦發生意外,被迫離開月球的話,匆忙之間可能把收集月球巖石的事情置之腦後。但是,阿姆斯特朗有充分的時間幹這件事,他采集了壹塊巖石,謹慎地把它放在特制的口袋裏。

阿姆斯特朗走下舷梯後18分鐘,“鷹”號的駕駛員奧爾德林也踏上了月球的大地。他的第壹句話是“太好了,太好了!”也許這簡單的句子最能表達此時此地此人的心情了。當這兩位宇航員開始走的時候,感到難以保持平衡,像喝醉酒的人壹樣,頭重腳輕。後來他們逐漸就習慣了,學會了在月面上象電影慢鏡頭那樣飄浮地行走。他們的下壹個行動是把壹塊金屬牌豎立在月球大地上。站立在這塊牌子前面,他們倆默念著上面的壹行字:

“公元1969年7月,來自行星地球上的人類,首次登上月球,我們為全人類的和平而來”。

拜訪月球的每壹分、每壹秒都是很緊張的。隨後他們仔細地檢查了“鷹”,看它是否在著陸中受到損壞,結果是“鷹”絲毫沒被損壞。

為了進行科學實驗,他們從“鷹”裏搬出了壹些儀器,主要有“地震儀”、“激光反射器”。正是通過這些儀器,在“阿波羅”11返回地球後,科學家能得到月球上的重要資料。

兩位宇航員在月球上***活動了兩個半小時。在這期間,指令長負責收集巖石,奧爾德林用攝影機拍攝月球景色。在最後的幾分鐘裏,他們緊張地工作,把在月球上采集的每樣東西都塞到背上的袋子裏,然後奧爾德林拖著袋子爬回“鷹”裏。為了減輕起飛的重量,他們拋棄了壹些曾經在月球上使用過的寶貴的儀器。做完這壹切之後,兩名宇航員顯得疲憊不堪了。爬回“鷹”號後,他們按照規定的程序,屹了第二頓飯後開始睡覺。唉,地方太小了,兩位宇航員只好委屈壹下了,指令長坐到發動機蓋上,而駕駛員奧爾德林躺到了地板上。

兩名地球使者在異鄉的土地上進入了夢境,與此同時,世界上最孤獨的人柯林斯,依然駕駛著“哥倫比亞”在月球軌道上飛行著。

在月球上起飛是這次航行中最令人焦急的時刻之壹。“鷹”起飛的動力只有壹臺小功率的發動機,壹旦發動機出了毛病;哪怕是壹個鎖片松動,壹個銷子有點缺陷,都可能導致起飛失敗。如果那樣,兩名宇航員則哭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怎麽起飛呢?“鷹”的下半段實際上就是壹個小型發射臺,上半段的火箭發動機點火起飛,把“鷹”推上天。隨著休斯敦的起飛指令,宇航員向活動了22小時的月球告別。

姆斯特朗又開始倒計數,“5……3……1……0”“起飛!”發動機點火,“鷹”開始升人高空。上升段的火箭壽命只有7分鐘,它必須在燃料耗盡前把“鷹”送人月球軌道。科學家們的辛勤勞動沒有白費,“鷹”在順利上升,越升越高。不到7分鐘,休斯敦收到了阿姆斯特朗的報告:“‘鷹’已平安進入軌道”,地面立即回答:“全世界為妳們驕傲!”

“鷹”飛行了19000千米後,逐漸追上了母艙“哥倫比亞”號。不久,“哥倫比亞”和“鷹”壹起消失在月球的後面,並逐漸向壹起靠攏。當它們再次出現時,人們看到,“哥倫比亞”和“鷹”是並排前進的。柯林斯聚精會神地操縱著“哥倫比亞”,慢慢地向“鷹”靠近,再靠近,“哥倫比亞”和“鷹”穩穩地對接到壹起了。三位宇航員那懸著的心還未來得及放下,飛船忽然無規則地旋轉起來,越轉越快,盡管宇航員奮力操縱,飛船仍然以逐漸增大的速度旋轉著。為了重新控制飛船,宇航員點燃了服務艙裏的幾枚制動火箭。這樣,才使飛船穩定下來,開始有了控制地旋轉。這匹“野馬”的韁繩,終於又操縱在馭手們手中了。

“阿波羅11”穩定下來後,“哥倫比亞”和“鷹”之間的通道打開了。在回到母艙之前,宇航員必須抖掉身上的任何壹點月球灰塵。整理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把設備和身上打掃幹凈,誰知道月球上有沒有危險的疾病,月球灰塵會不會帶來疾病呢?這壹切進行完畢之後,兩個宇航員迫不及特地爬回母艙。柯林斯以“地球人”的資格迎接了這兩位,“地球特使”。看到了這熟悉的“家”之後,阿姆斯特朗感慨地說。“找個地方坐壹下可真舒服啊!”面柯林斯在故友重逢後則由衷地說:“有了夥伴可真叫人高興啊!”至此,三個親密的夥伴又在壹起了。

現在,已經不需要“鷹”了,它已經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宇航員使。鷹”與母艙分離,把它孤零零地甩到繞月球軌道上,這壹來,它真的成為壹只自由飛翔的“鷹”了。

“阿波羅”壹踏上了返回地球的歸途,輕裝後的飛船又壹次點火發動。宇航員這時可以放松壹下,休息休息,吃點飯,聊聊天,以驅除旅途的疲勞。返航途中,宇航員按計劃睡了十個小時。壹覺醒來,他們又開始了那有規律的生活:工作、吃飯、向地面報告、休息;他們當然也不會忘記向制造這艘飛船的人們致謝,對這次圓滿的飛行,他們極為滿意。的確,任何壹點毛病都可以毀滅他們,壹個有缺陷的、微不足道的元件都會導致“阿波羅”整個登月計劃的失敗。

飛行60小時後,“阿波羅11號”接近地球,他們甩掉了服務艙而乘指令艙重返地球。發射“阿波羅11號”時,連火箭在內近3000噸,而返回時只有5噸多的指令艙。宇航員調整飛船的姿勢,使指令艙那錐形的底部迎著大氣層,沿著壹條準確的路線向太平洋減速下降。再入速度和角度是經過精心設計和準確計算的。在整個發射計劃中,飛船的回收也是至關重要的壹段時間。進入大氣層後,“阿波羅11號”與休斯敦控制中心的無線電聯系中斷,“阿波羅11號”也在電視屏幕上消失了。地球上無法對飛船進行任何有效的指揮,他們只能在心中暗暗祝願著壹切順利。

在飛船返航的同時,地球上正為他們的濺落進行著周密的梅上營救準備工作;9000人分乘9條船和50多架飛機,準備從海上進行打撈和救生。壹艘特大的美國“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海域巡弋,等待著飛船的濺落。

當太陽在太平洋上空升起的時候,海面上出現了壹個明亮的火球,“阿波羅11號”駕著壹片火返回了。這是飛船與空氣摩擦造成的。過了壹會兒,指令艙的前端打開,彈出了三個巨大的降落傘,空氣頓時鼓滿降落傘,拽住了急劇下降的飛船。7月34日中午12時50分30秒,“阿波羅11號”經過近100萬千米的長途跋涉,比預定時間晚十秒鐘,慢慢地落到海面上。

“大黃蜂”號立即趕到濺落地點,從艦上起飛的兩架直升飛機把潛水員投入海中。潛水員在指令艙下拴好繩索,拉下了降落傘收拾利索。“阿波羅”浮上來後,壹名潛水員打開艙門,遞給三名宇航員每人壹套防菌衣,這是避免疾病從月球帶回地球的第壹個措施,而第壹個接觸到宇航員的人也必須淋浴幹凈。壹切進行完畢後,三名字航員乘直升飛機到了航空母艦上。壹下飛機,他們就被醫生帶到壹個防菌隔離車中,防止任何人接觸他們,這是防菌的第二個措施。還真夠嚴格的,連總統尼克松也不能例外,只能隔著玻璃窗發表歡迎詞。第三個措施是,在以後的半個月中,對他們繼續隔離,直到確實證明他們沒有把未知的細菌帶回地球,這才允許他們回家與親人們團聚。

人類第壹次登月旅行,經過了195個小時的空間飛行,付出了3.5億美元的代價,第壹次不僅使用儀器,而且用人類的手、腳、眼睛等器官,實地考察了月球。這壹行動,作為人類開發宇宙的光輝壹頁載人了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