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壹清貧寺廟,廟內皆女性,卻禁止人們捐錢,日睡4小時吃壹餐
提到寺廟,很多人都會覺得它是壹個靜心的好去處。許多人在空閑之余喜歡到寺廟裏轉壹轉,寺廟古樸巍峨,裏面清靜莊嚴,香火縈繞,耳邊還會傳來裊裊仙樂,走在寺廟的小路上,浮躁的心靈仿佛也得到了升華。
在博大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有著許多知名的寺廟,比如 杭州的靈隱寺、洛陽的白馬寺、北京的臥佛寺、嵩山的少林寺、蘇州的寒山寺、拉薩的大昭寺 ……這些聞名遐邇的寺廟都因有著獨特的魅力而被眾人所膜拜。
而位於遼寧省的 道源寺 ,雖不如上述那些大寺廟知名,但因其 是中國最“純正女寺廟” 而被人所熟知。寺內皆為女性,且她們 每天僅睡4小時,壹天只吃壹頓飯,壹輩子都不碰錢財 ,如此嚴謹的生活習慣,絕非壹般人能做到,道源寺內的女子卻做到了!
這座由女子組成的神奇寺廟,位於遼寧省海城市接文鎮三家堡村。寺廟創建於2001年秋季,至今也才 11年光景 ,地處偏僻,群山圍繞,環境清幽,是壹個可以讓人靜心修行的好去處。
比起那些有年代感的大寺廟,道源寺的創建 歷史 不算悠久,它的創建人是大名鼎鼎的 妙融比丘尼住持 ,與其他寺廟不同,在道源寺中, 全部都是女子 。
最開始的時候,道源寺也只有兩位比丘尼師傅和十幾位發心出家的居士,壹直到2002年7月,寺院迎來了首批自願剃度出家的居士, 壹***17人 ,人數雖然不多,但每個人都是虔誠的佛教信徒,她們在這裏默默地修行,以嚴格的行為舉止來約束自我。
這些自願剃度出家的尼眾們,有的人出家前的身份可能是女兒,可能是母親,也可能是職場的精英……
但無壹例外都是受到佛教的感召而來,願意放棄紅塵往事,不再被世俗所束縛,步入這清修之地,從此口誦佛經,日夜與青燈相伴,追求內心的寧靜和大境界。
到了2014年,隨著道源寺的名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女性尋到此處,在道源寺創建之初的女修行者的開導下,她們或重新找到生活目標,或被寺廟的女師傅們所感化,自願加入到這片凈土中來。
因此,道源寺的尼眾從最開始的17人已經發展到 大約130余人 ,有發心居士人數壹百多人。另外寺內還有不少常住的護持居士。
與其他寺廟不同的是,道源寺只有女師傅,但並不會因為是女性,對她們的要求就低壹些。
相反道源寺的寺規定不比普通寺廟少,甚至對每個修行的女師傅要求都極高,有些普通男性僧侶可能都難以堅持。
為什麽會這麽說?從 道源寺的嚴苛的廟規九律 就可以看出來。
道源寺創立之初就是在 大悲寺僧侶的指導下建立 的,是大悲寺的附屬下院,因此對女師傅的起居要求、日常規範等基本都是與大悲寺的佛制戒律保持壹致,道源寺內的女師傅在行為舉止上也自帶壹股佛氣,與之交談的過程都會讓人感到安心寧靜。
根據道源寺內的寺規來看,寺內的女師傅們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有九項,分別是持 不捉金錢戒、日中壹食、行腳、乞食、不接客僧禮、壹切供養歸常住、三衣缽不離身、不化緣,不求人、道源寺尼眾謹遵八敬法,依止上院大悲寺修行 。
單看壹項都讓人難以忍受,何況是九項之多。但對於早已遁入佛門,壹心修道的女師傅們而言,這不僅僅是對她們身體的考驗,更是對她們心智的錘煉,她們也樂在其中。
其中,對於 金錢方面的規定 ,便是持不捉金錢戒。這壹點就是要求寺院女師傅們淡泊名利,不貪戀金錢這等身外之物。
對於金錢財物這壹塊,規定師傅們不能有自己的財務儲備,身上不能有現金,不論何時都不能接受香客們的贈送或者供養。
所以,如果選擇進入道源寺,那就要遠離金錢, 壹輩子都不碰錢財 。
在如今這個各行各業都開始商業化的 社會 來說,道源寺源始終堅持 不搞 旅遊 ,不賣門票,甚至不設功德箱 。這壹點可以稱得上是壹股難得的清流了。
在道源寺的女師傅們看來,既然要脫離世俗清修,那便要脫離世俗中的壹切,摒棄錢財就是第壹關考驗。
對於寺廟裏香客們贈送的禮物,道源寺規定也是不能接受的 。如果是有人贈送供奉,自己不能私自保管,而是要上交給常駐由她們代為保管。
如果收到壹些不得不接受的供奉,寺廟的客堂執事會及時地回禮,以此來表達感謝之意,同時也彰顯出壹視同仁的平等之意。
另外,對於要維持寺廟的日常開支,壹般寺廟或多或少會通過 經懺、售賣法器佛、開展佛事活動 等途徑獲得錢財,用於寺廟的維系。
道源寺不做這些事,這也導致寺裏幾乎沒有任何額外的經濟來源,廟裏大約生活著壹百多位女師傅,從出家的那壹刻開始她們便不能再接觸錢財,寺中也沒有門票和香火錢的收入。
對於寺廟的擴建、日常衣食住行等等需要錢財的地方,寺廟的女師傅們都 自力更生 ,或是自己栽種蔬果,或是出門乞食所得。
如果說第壹條對於那些視金錢如糞土的人而言可以接受,那麽第二條便是非常人所能忍的了。
在飲食方面,規定 壹天只能吃壹頓飯 。寺內要求女師傅們只能 “日中壹食” ,這個要求對壹個需要壹日三餐的正常人來說是十分嚴格清苦的。
每天只吃壹頓飯是佛教中的壹種修行方式,人的食欲要是不得到控制也會變成壹種欲望,為了控制這種欲望, 過午不食是最佳的身體修行方式 。
但道源寺的女師傅們完全做到了過午不食。
每天只吃壹頓飯,通過對飲食的控制,讓自己減少口腹的欲望,全身心地修行求道。這種清苦的飲食規定,導致寺廟的女師傅們體型都比較瘦弱,但並不是那種病態的孱弱。
壹天只吃壹頓飯,那這頓齋飯主要有哪些食物?
寺廟裏面的齋飯主要 以素食為主 ,壹般包括米飯、水煮的白菜、豆腐、菠菜、土豆等,為了 避免殺生 ,寺廟的女師傅們在煮飯的時候,會把要吃的大米倒在桌子上,會花上幾個小時把大米裏面的米蟲挑出來,確定都挑選幹凈以後才開始劈柴燒炕,下鍋煮飯。
對於這壹點,很多人都會覺得這種生活條件和習慣實在是太苛刻了,但是對道源寺的女師傅們來說,她們早習以為常,並享受其中的樂趣。
在作息方面,道源寺還有壹個隱形的規定, 要求女師傅們每天只睡4個小時 ,這對普通人來說又是壹個可怕的修行,之所以要求每天只睡4小時,是對懶惰的遏制。
除了在寺院內潛心修行,道源寺的女師傅們每年都有壹次出行的歷練, 即“行腳” ,也就是行頭陀。
從2000年開始,道源寺就要求女師傅們遵循古法行“二時頭陀”, 在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後進行,為期15天左右, 過了這十五天之後,再步行走回到道源寺。
這個過程長達半個月,而且每天幾乎都是風餐露宿的狀態,但道源寺的女師傅們每個人都能坦然面對,通過“行腳”,來磨練自己的意誌。
“行腳”的過程也讓女師傅們看淡人生,做到四海皆空,不被自己的情欲和周身關系所牽絆,最終增進自己的禪悟,全身心投入到教化活動中去。
在外修行的時候,女師傅們不會自帶幹糧,她們吃的所有東西均來自別人的饋贈,這個過程她們叫做 “乞食” 。
在女師傅們“行腳”或者外出乞食的時候,規定只能乞食物,不能乞錢財。之所以會安排女師傅們乞食, 填飽肚子是其壹,修心才是根本 。
為了更好地鍛煉自身的心智,修煉自身的行為,道源寺的僧團會帶著缽和女師傅們外出乞食,所乞到的食物最終會放在壹起, 由住持平均分配給每個人,這樣也做到了公平。
道源寺不僅對女師傅們的言行舉止要求苛刻,在衣著方面也有嚴格的規定。道源寺的女師傅們平時穿的都是 以灰色為主的染衣 ,顏色艷麗的衣服是不被允許出現的。
因為身著灰色染衣才能夠體現出寺廟的質樸作風,不著彩衣對於女子來說也是壹種不被欲望所牽絆的表現,這才是真正的無欲無求的佛法境界。
對於道源寺規定的各項清規戒律,也許有人覺得很嚴格,也有人懷疑通過這些規定真的能達到 “修身來達到修心” 的目的嗎?
事實上,的確如此。對於壹心向佛的女師傅們,遁入空門,四大皆空。每天在幽靜的寺廟坐禪念佛,日常只需滿足溫飽即可,她們不再拘泥於塵世間的種種紅塵,有的只是日復壹日甚至可以說是 永無盡頭地學習、體悟、勞動、冥想和打坐 。
道源寺就是通過種種嚴苛佛律,將那些能夠引起欲念的物象徹底隔絕在寺廟之外,讓女師傅們在寺廟內安心向佛,以此來達到內心永恒的安寧和平靜,或許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 “眼不見心為靜” 吧!
現如今,這座純正的“女寺廟”憑著自己獨具壹格的魅力正吸引著越來越多潛心向佛的女性前來。
雖然在這裏沒有手機,沒有電腦,女師傅們不會嬉笑閑聊,不沾金錢不儲蓄,但是在這裏,每個人都是遵從了內心的選擇,做到了真正的修行。
年復壹年,日復壹日地打坐、上課、勞動,每天早上兩點起晚上十點睡的規律作息,看似枯燥卻是繁冗塵世中難能可貴的存在。
正所謂, “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 ,佛家的境界講究空,空的境界讓人斬斷紅塵,達到忘我的修為。
正是因為這些女師傅們嚴於律己,認真修行,在當地形成了壹股清流。在工作上失意的人,在感情上出問題的人,還有壹些做生意賠了錢的人,都紛紛來到這裏,向佛祖懺悔,向師傅們請求援助。
“ 不為外物所擾,不受世俗羈絆。 ”這句話把道源寺修身養性的本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熟知佛法的人應該都聽過 “八敬法” ,它是比丘尼尊重恭敬比丘的八種法。對於道源寺女師傅們每天誦讀的佛教戒律“八敬法”,在現在看來還是比較有爭議的。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從現代開放平等的思想來看,不少女性都認為“八敬法”代表著 男尊女卑 的傳統思想。
而道源寺是壹個由女性主導的寺廟,如果每天誦讀這類透露著男尊女卑思想的經書, 是否存在對女性的侮辱和對女性尊嚴的踐踏? 從這個角度來看,豈不是很荒謬?
然而,道源寺的女師傅們卻不這麽認為,她們有著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八敬法”的起源來看,具有時代局限性,雖然其中的確有部分言論與現代女性的先進思想相悖,但它也為那個時代的女性解脫提供了壹定的條件。
作為宗教傳統,道源寺的女師傅們認為它具有沿襲傳承的必要。
更何況,在道源寺女師傅們的心中, 想要獲得尊重和認可,不是單靠誦讀佛經戒律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每天虔誠地修行 ,不受世俗外界影響,守住自己心中的那片凈土,修身養性,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道源寺並不為外界的羈絆所困擾和影響,而是守住心門,沿襲傳統文化,仍然嚴格遵守寺規,堅持誦讀“八敬法”,而且她們每半個月誦誡壹次,到大悲寺請教誡。
道源寺設有早晚課,每天淩晨2點女師傅們便起床,開始壹天修身養性的活動,課誦、坐禪、念佛、聽法、學戒、誦咒和出坡,每個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中去,時刻地將佛法銘記在心。
在很多人眼中,遠離塵世,到深山出家是壹種懦弱的,逃避現實,不負責任的表現。
的確,或許有的人是來到這裏是為了逃避 情感 ,有的人是為了逃避現實壓力,有的人是為了躲債避難,她們可能並不是真的壹心向佛,放下壹切遁入空門。
但是更多的人選擇來道源寺,還是為了給自己空蕩的心靈找到壹個寧靜的棲身之所。
現實 社會 中不乏有年薪百萬的職場精英遁入空門,也有學霸才子選擇放棄塵世,出家為僧,他們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大抵都是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那片凈土,希望得到心靈的凈化。
在他們的眼中,每日在晨鐘暮鼓當中,平靜地誦讀著經書,尋找著他們修行的真正目標,觸摸著內心深處真實的自我,在這山水之間,褪去功利心和銅臭氣,告別壓力和焦慮,平靜地日復壹日地重復著壹件事情,這樣的生活令人羨慕,更令人著迷。
這也許就是他們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也只有在寺廟這種純凈之地,才能安放那顆浮躁的心靈。
這些人壹如道源寺的女師傅們,即便每日只能吃壹餐,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壹輩子都不能碰錢財,她們也坦然面對,保持初心,敢於斬斷所有 情感 ,最終回歸到空的境界。
不過,並不是每壹個人都能夠理解這種選擇。
曾經有人感慨,擁有高學識的人去選擇出家,簡直是對人力資源的浪費。這句話實在不妥,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過的人生,出家的清苦生活不是常人所能承受和適應的。
如果能夠在如此清貧之中守住自己的境界,並且每天以此要求自己,這難道不是另壹種人生追求嗎?
比起塵世中的種種,這種對寧靜致遠的生活的執著追求才是更高的思想境界。當然,我們也不需要擔心出家人太多會影響人力資源,畢竟能承受如此嚴苛的清規戒律的人可不多。
在如今這個浮躁的 社會 ,不少年輕人都以 “佛系青年” 標榜自己,不爭不搶,無欲無求。這也說明了現代 社會 人們內心深處對心靈凈化的渴望。
從這些人身上,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每年都會有人願意拋棄塵世,來到寧靜的寺廟修身養性, 出家並不是逃避塵世,而是想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即便日子清苦,生活周而復始,但卻不單調。
道源寺的女師傅們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有信仰的人從不怕世俗的眼光, 她們會直面自己的內心,尋找生活的答案 。
[1]環球網:遼寧道源寺眾僧尼沿國道乞食 尼眾以清苦修行出名
[2]溯源佛教網:海城道源寺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