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DP28彈盤太重
嫌DP28彈盤太重
1938年日本已經和德國、意大利簽署了防***協定,而日本也在北上和南下之間徘徊,於是打算試探性的打壹下蘇聯。因此在滿洲和蘇聯交接的張鼓峰和蘇軍發生了壹些局部軍事沖突,這繼而引發了諾門罕戰役。
蘇軍在那壹系列戰鬥中繳獲了不少大正十壹式輕機槍,而且對這個獨特的供彈系統很好奇。畢竟毛子DP28的大彈盤雖然有47發的高彈容,但非常重,而且長得和反坦克地雷壹樣的形狀也很不好攜帶。
另壹方面,歪把子的彈鬥是用標準的步兵5發彈夾供彈的,這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提高供彈可靠性。因此DP28的設計師捷格加廖夫帶著團隊嘗試了壹下這種彈鬥設計,並且提交給軍械司。
起初紅軍高層對重改進還是挺有興趣的,但最後沒有被采用有個普遍流行的說法:在壹次論證會上,壹名反對的軍官將壹支鉛筆放到彈鬥上,然後放下了壓彈板。
由於壓彈板是帶著強度很大的簧片的,結果壓下來的時候直接將鉛筆砸成兩段。現場的官員圍觀了壹會兒之後尋思,這很容易導致副射手在供彈時壓到手指造成不必要的負傷,所以沒有采用這種設計。
但這個說法有點故事化的描述,真偽難辨。但從彈鬥這種沙雕設計本身來看,它不如彈匣那麽可靠,也不如彈鏈的火力持續性。
開放式的設計讓它很對泥汙很敏感,壹坨彈鬥掛在左邊也讓槍身平衡很差,自動射擊的時候會導致偏位,碩大的彈鬥在照門前方也幹擾視野。從這壹堆的缺點來看,似乎通用步槍彈夾的優點也變得不是那麽要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