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孟子見梁惠王寫壹篇800字議論文
從孟子與梁惠王論辯探究孟子“仁政”思想摘要:《孟子·梁惠王》章句作為《孟子》全書的開篇,充分體現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孟子勸諫君主要有“仁義”的美好品質,以“仁義”之心治理國家,慎修身而為“仁君”,並以民為本、行“民本”之道,從而實現孟子也是儒家所追求的“仁政”之治。關鍵詞:孟子;梁惠王;仁政思想;仁義;仁君;民本“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_語》壹書中,“仁”字***出現了壹百多次,可以看出,“仁”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孟子作為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壹,捍衛並發展了春秋時期孔子所創立的早期儒家學說。尤其值得關註的是,孟子結合時代的需求,對孔子“仁”的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在戰國時期諸子爭雄、百家爭鳴的時代大背景下形成了較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在《孟子》壹書中,“仁”字統***出現158次,僅在《孟子·梁惠王》中就出現了14次,如下:1.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1.1“茍後義而先利,不奪不厭。”1.1“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1.5“王如施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1.5“‘仁者無敵’,王請無疑。”1.7“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1.7“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_於王。”1.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2.3“惟仁者焉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2.5“文王發政而施仁,必先斯四者。”2.8“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2.11“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2.12“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2.15“仁人也,不可失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作為孟子實現“王天下”思想的歷史名篇,充分並集中展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成為歷代學者研究孟子“仁政”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始材料。本文將通過對孟子與梁惠王論辯的分析,從“仁義“、“仁君”、“民本”三個方面來探究孟子的“仁政”思想。壹、“仁義”與“仁政”從字詞的角度來解讀“仁義”壹詞,“仁”即為“仁慈、仁愛”,“義”即為“正義”。儒家重倫理,“仁義”作為儒家的重要倫理範疇,備受孟子的推崇。“仁義”是壹個宏觀的概念,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其被演繹為“仁政”的重要內涵。在《孟子·梁惠王上》章句的開篇,孟子與梁惠王二人便對“仁義”與“利”這兩個詞進行了論辯。梁惠王問孟子:“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開篇前兩句便點出了論辯的主題“利”與“仁義”。梁惠王見到孟子的第壹句話便是詢問孟子能否為自己帶來好處,可見梁惠王是壹位很重視“利”的君主。而孟子則重視“仁義”,認為作為君主治理國家不應只想著利益,只要做到仁義便足夠了。孟子認為:“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厭。未有仁而遺其親者,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如果君主治理國家只是壹味地講求利益,那麽他的大臣也會和君主壹樣“重私利而輕公義”,君主的國家與產業終將會被永遠也不滿足的大臣奪取。相反,如果君主治理國家註重“仁義”,那麽他的大臣也會和君主壹樣“重公義而輕私利”,講“仁義”的大臣是不會怠慢君主的,而會全心全意地輔佐君主。所以,如果壹位君主能夠做到“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那麽君主的國家自然會繁盛強大,君主也會實現自己最初所追求的“利”。在本章中,孟子並沒有提到君主施行“仁政”應采取的具體措施,在這裏,孟子所說的“仁義”是壹種看不到摸不著的概念,就像“誠實守信”壹樣,指的是君子本身所擁有的壹種優秀品質。有些學者認為,在孟子與梁惠王的論辯中,孟子是將“仁義”和“利”相對立進行論辯。他們以“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為依據,肯定地主張孟子認為“‘利’是壹切禍害的根源,會引起人與人的爭奪,造成社會的不安、國家的危機。”我認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在我看來,“上下交征而國危矣”只是孟子客觀地分析了君主以“利”為導向施政所帶來的後果:即是引發社會各階層之間對“利”的相互爭奪。孟子並沒有將“仁義”和“利”放在對立的位置上,也沒有明確指出“仁義”與“利”不能***存。而“仁義”與“利”是否可以***存問題的實質即是孟子的“義利觀”問題。歷來有很多學者都主張孟子是反對言“利”的:例如馮友蘭先生在其《中國哲學史新編》中提到:“孟軻肯定地反對談‘利’。儒家認為‘義’與‘利’是對立的。孟軻特別強調這種對立。”張岱年先生也在其《中國哲學大綱》中提出“孟子尚義反利,比孔子更甚。孟子以為壹切行動惟須以義為準繩,更不必顧慮其他。”而陳_先生則反對這種觀點,他認為孟子雖“重義輕利,先義後利”,但並不代表孟子就反對言“利”。其在《孟子講義》中反駁道:“孔孟確實是重義。但是,他們雖然重義,卻沒有籠統地以道義排斥,否定物質利益,他們並不把物質利益視為洪水猛獸,並不像有些後儒壹樣,把物質利益視為絕對有害於道義的東西。”我十分贊同陳_先生的觀點,孟子認為君主治理國家應有“仁義”之心並不代表孟子就反對君主治國追求“利”。我們可以從孟子的論辯中分析出,孟子認為如果君主治理國家時能夠滿懷“仁義”之心,那麽,即使君主並沒有費盡心思地去追求“利”,也依然會獲得他想要的“利”,此時的“仁義”和“利”兩者便可***同實現、和諧***存。相反,若是壹位君主壹心壹意只想求“利”,那麽他便會在失去“仁義”的同時也失去“利”。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義”與“利”不僅不是相對立的,在壹定程度上還具有統壹性。孟子主張君主講“仁義”,看似其所關心的只是仁義問題,其實不然,仁政可以使仁義轉化為天下人的利益。孟子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實際上是在斥責諸侯們只顧自己私利而罔顧天下百姓公利的行為;而孟子主張君主應講“仁義”、行“仁政”,實質上是為了保證人民的利益不會遭受統治者的剝削與掠奪,也是為了給百姓爭取更多的利益,是壹種行天下之大義的行為。所以我認為,孟子所反對的並不是“利”本身,而是君主過度“逐利”的思想和行為,壹種求而不得、得不償失並會給國家和百姓帶來危害的行為。來源:神州·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