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蓀生長習性和分布
冬蓀,學名白鬼筆(Phallus impudicus),又稱竹下菌、竹菌、無裙蓀,為鬼筆科、鬼筆屬真菌。夏秋季節生於林中地上的腐殖質層中。冬蓀是壹種珍稀食用菌,味道鮮美,口感松脆,有著極高的營養價值。冬蓀的菌柄、菌托和子實體入藥,藥性為甘,淡,性溫,有活血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痛。冬蓀可抑制腐敗菌生長,作為食品的短期防腐劑。2015年,我縣周邊已種植冬蓀大約2000畝,主要種植模式有以下幾種:林下仿野生種植、玉米套種冬蓀、火麻套種冬蓀。種植方法包括木塊種植法、木屑種植法、木屑與稭桿混合種植法。林下仿野生種植法,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的雜草和枯枝落葉作為培養料,即可以減少森林火災,又可以使林下廢棄物產生經濟效益,是壹種很好的林下循環經濟模式。火麻林下套種冬蓀可以形成壹種良好的立體經濟模式,火麻籽作為藥食兩用產品,火麻皮作為紡織原料,火麻桿可以作為冬蓀的栽培料,這樣火麻即可遮蔭,又可形成火麻產業,實現冬蓀產業和火麻產業的結合,實現循環發展。利用天麻廢棄菌材種植冬蓀是另壹個很好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了天麻產業和冬蓀產業的連接,提高了經濟效益。稭桿作為部分添加物是壹種值得推廣的技術,這樣可以減少木材的用量,同時可以實現廢棄稭桿資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