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企業服務 - 申曲的經典劇目

申曲的經典劇目

劇情簡介:壹對年輕情人,男的外出經商,音訊全無,待返回後再相會時,女的責怪男的不應忘恩負義,在外樂而忘返。男的乃告知在外經商賠本,流離失所,漂泊碼頭,有家難歸之苦。女的不信,男的即將所到

之處的詳情述說,女的聽後始信,但在婚嫁前提出“十個不許”要男的承諾:不許他外出遊碼頭;不許他走夜路與別的女子鬧私情;不許他練拳頭,以免失手傷人;不許他去嫖娼;不許他去偷尼姑;不許他吹簫,多吹要傷身;不許他上茶樓,以免交上壞朋友;不許他另娶別的女子為妻等。男的全部允諾,兩人重歸於好。此劇也可單列折子戲,如《遊碼頭》、《練拳頭》(又名《疊沙頭》)、《水晶宮》、《上西樓》等數折,其中尤以《遊碼頭》更具特色。 又名《小分離》。劇情簡介:青年書生與富家女有私,約期相會。但三次約會,書生均因故失信。第四次約在八月中秋,女準備了豐盛酒菜,等到二更仍不見書生到來,無奈只得請父母同飲賞月,此時,該書生前來踐約,見女父母在座,只得返回。翌日晚上,書生爬過女家圍墻欲去責問女方,不慎跌入荷花池,臥病不起。病愈,書生再去看望,女的責怪書生不該四次失約,書生說明前三次原因,亦責女不該在第四次戲弄他,經解釋,雙方誤會冰釋,重

歸於好。該劇語言比較典雅,常為其他戲種移用,故為滬劇對子戲演唱時期較為典型的劇目之壹,常演不衰。解放後,“愛華”與“勤藝”等劇團曾整理演出過。 原名《黃糠記》,又名《男落庵》、《欺父出家》,傳統骨子老戲之壹。劇情簡介:富家李俊明因遭天

災人禍而敗落,年關前向女婿張錦春家借貸。豈料長女大囡與婿錦春為人勢利,對嶽父百般奚落,只借小錢壹百,黃糠五升。李憤極歸家,痛感世態炎涼,遂攜幼女小囡投河自盡。幸被寺院救起為僧,小囡被漁民救起送歸舅家。舅父為此大怒,迫使張錦春夫婦求父下山,但李決意為僧。小囡亦隨舅父謀生,張氏夫婦只得狼狽而歸。1959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整舊小組集體整理,陳劍雲執筆,導演楊觀復,主演解洪元、石筱英、筱愛琴、沈俠民等。首演於新光劇場。該劇語言生動,莊諧兼具,生活氣息濃郁。其中《借黃糠》、《放水墩》、《求下山》諸折演唱頗具功力,前輩藝人丁少蘭、筱文濱、楊月英、筱月英等均擅演此劇。“人滬”改編後為解洪元、石筱英的保留劇目之壹。上海市戲曲學校及歷屆上海市人民滬劇團學館均以此劇為教材。 又名《關亡》。劇情簡介:以捉牙蟲、關亡、看風水、看相算命等騙術糊口的捉牙蟲娘子,遇到以偷竊為生的朱阿狗。朱欲詐騙捉牙蟲娘子的錢物,

邀她到他家中算命、關亡,並乘機加以調笑。捉牙蟲娘子知道朱阿狗不懷好意,在為朱捉牙蟲時加以報復,撬去朱的牙齒後溜走。該劇由彩旦和觸(醜)角合演。20世紀20~30年代為各班社經常演出的劇目之壹。該劇演出無基本調板腔體唱腔,只唱小曲,說白也帶有鄉談習俗和拖腔聲調。以王筱新、筱月珍、施春軒、施文韻飾的朱阿狗和捉牙蟲娘子較具特色。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時,曾剔除其不健康部份,在詞匯和表演上進行加工,參加展覽演出。 又名《雙玉玦》。劇情簡介:明代相國顧鼎臣退居家園,某日春遊,避雨鄉民林子文家,

顧見林妻陸素貞儀態端莊,酷似其亡女,允收為義女。當地兵部尚書之子毛君瑞,見陸姿色,頓生惡念,調戲不成,授意家奴殺死老帳房,移屍林家門口,將林子文以殺人兇手治罪。陸素貞求援於義父顧鼎臣。顧因慮及身份,賦詩致知縣,暗示其將林開釋。知縣仍唯毛家之命是從制林死罪。顧無奈親手具文向皇帝伸冤。當林子文行刑時,顧鼎臣親赴法場營救,昆山知縣拒不容情,正在千鈞壹發之際,皇命宣告林子文無罪,當即獲釋,夫妻團圓。該劇源於明朝發生在江南地方的實事。20世紀20~40年代,文明戲、申曲等劇種,吸收評彈和各種唱本以幕表形式相繼演出。1954年由石見加工整理。導演金林,作曲楊步青,舞美設計張堅安。主要演員施春軒、汪秀英、趙雲鳴、蔡誌芳、蔔文英、丁國斌、朱吟楓、趙雲聲等。是年9月,由長江滬劇團演出於中央大戲院。該劇情節曲折,

富於鄉土氣及人情味。其中《閣老遊春》、《花廳評理》等折較具特色。施春軒飾演的顧鼎臣塑造了壹個厚道、風趣又有素養的老相國形象,是該團的保留劇目之壹。 又名《楊乃武》、《余杭奇案》。劇情簡介:余杭縣知縣劉錫彤之子劉子和,仗勢奸汙了因貌美而號稱“小白菜”的民婦畢秀姑,並趁其丈夫葛小大患病之際,下毒謀害,以圖長期霸占畢氏。案發後,劉家父子與師爺錢某合謀誘騙畢氏,嫁禍於曾與畢氏有情的楊乃武。楊雖經抗辯,卻在酷刑下屈打成招。眾鄉紳不服,聯名上告,浙江巡撫受賄枉斷,楊胞姐淑英入監取得乃武親筆訴狀,冒死進京滾釘板告狀。適逢官場內訌,清廷才命刑部重審。畢氏受騙不肯吐實,刑部置密室讓臨刑前的楊、畢相會,竊聽得二人互訴衷情,方使案情大白,三載冤獄得以昭雪。民國16年(1927年)施家班據文明戲改成幕表的連臺本戲,首演於虹口新市場,施春軒演楊乃武。1950年10月,中藝滬劇團以嚴雪亭的彈詞為藍本,趙燕士、張智行、張幸之改編,莫凱導演,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主演,首演於中央大戲院。1956年9月上海市人民滬劇團以“中藝”本為基礎重新改編,編劇樹人、宗華、幸之,導演莫凱、邵濱孫、楊觀復,作曲馬駿之、萬智卿,舞美設計姜雲峰。主演邵濱孫、石筱英、筱愛琴。“人滬”本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66年收入《全國地方戲曲集成·上海卷

》。1988年及1991年上海滬劇院攜此劇赴香港演出,茅善玉、徐俊、孫徐春等主演。1956年,努力滬劇團演出此劇,編劇王峰,劇情無官場內訌情節。此本後由北京市曲劇團改編演出,魏喜奎主演,拍攝成戲曲藝術片。1957年,勤藝滬劇團也演出此劇,改編整理金人,導演商周。 劇情簡介:民國初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平,青年學生樊家樹來北來求學,在天橋結識賣藝的關壽峰、關秀姑父女和唱大鼓的姑娘沈鳳喜。樊不願與表兄介紹的交際花何麗娜交往,卻傾心於沈鳳喜,並幫她擺脫了賣唱生涯。樊、沈之戀為表兄陶伯和悉,函告樊母。樊母假以重病為由,促樊南歸。樊、沈車站惜別,被軍閥劉將軍見,遂以約請唱堂會為名迫沈去劉府,沈在劉將軍淫威之下淪為小妾。壹月後,樊返平,由進入將軍府明為丫環、暗中保護鳳喜的關秀姑相助,使樊、沈在先農壇相會,沈隱痛難言,以重金酬樊,以報相助之恩。樊拒受重金,怒斥沈之

不義。沈羞愧中歸還定情飾物,痛哭而去。樊、沈相會被劉將軍知悉,盛怒之下,鞭打鳳喜,鳳喜深受刺激,當即精神失常。劉將軍又見關秀姑貌美,強欲占有。關秀姑用計騙劉將軍去西山成婚,會同關壽峰將劉刺死。初由宋掌輕根據張恨水同名小說改編成幕表,由石根福、石筱英所組的“福英社”,於民國19年(1930年)5月21日首演於中南劇場。後由石筱英、衛鳴歧、邵濱孫、筱愛琴組成的中藝劇團於民國37年重演於東方劇場。筱文濱領導的文濱劇團,也於民國29年1月1日由範青鳳改成幕表演於大中華劇場。在三四十年代經常為各班社演出於江蘇、浙江、上海各城鎮,為申曲時期較有影響的劇目之壹。1961年由何俊改編成劇本,由長江滬劇團首演。1969年何俊重新整理,由徐匯滬劇團演出。1985年何俊再度整理,由上海滬劇院壹團演出,沈鳳喜、何麗娜兩角由馬莉莉壹人飾演,陸敬業飾樊家樹,韓玉敏飾沈母。何俊幾次改本均無“刺劉”結尾。 有《大庵堂》和《小庵堂》。《大庵堂》是全出,《小庵堂》為其中《攙橋》、《庵會》壹折,是滬劇灘簧時期傳統劇目之壹。劇情簡介:暴富金學文之女金秀英,自幼許配同鄉富室陳宰庭,後陳家道中落,金父企圖賴婚。秀英獲悉陳棲身於靈神廟中,私出探望,途中巧遇宰庭,兩人相隔9年已不相識。秀英怕過木橋,不得已懇求宰庭攙橋,又請他引路去神廟。在秀英盤問下方知原委,遂相約端午節在金家花園贈銀助其趕考。不料事被金父所知,拷問婢女紅雲,紅雲故意將約會指在龍舟江畔。是日,金父、金母同去江畔查看,久候不見兩人蹤影,急返家中發現宰庭、秀英,逼宰庭寫退婚書。宰庭、秀英在金母幫助下逃出金家,終成眷屬。1953年,藝華滬劇團整理,由王盤聲、王雅琴、筱文濱、小筱月珍等演出於新光劇場。1954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移植上演錫劇《小庵堂》,導演藍流。由丁是娥、解洪元主演,1956年,文牧改編為5場大戲,導演藍流、石筱英,作曲何樹柏、範佩蘭,舞美設計魏征。由丁是娥、石筱英、沈俠民、俞麟童等主演。1956年6月21日首演於新光劇場。藝華滬劇團也根據此本排演。導演藍流,於1956年赴京、津演出。1961年文牧再度加工整理。導演葛乃慶、王興仁,主演筱愛琴、沈仁偉、邵濱孫、石筱英、筱惠琴、許幗華。1988年4月和9月及1991年4月,上海滬劇院三度攜此劇赴香港演出。導演王興仁,主演茅善玉、呂賢麗、徐俊、孫徐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