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第壹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1864年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成立,馬克思代表德國工人參加該組織的工作,並逐漸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組織指導思想。由於會名太長,有時人們取它的第壹個單詞“International”,簡稱為“國際”,歷史上即稱為“第壹國際”。
1871年,第壹國際法國支部參加並領導了巴黎公社運動,但是隨著巴黎公社的失敗,組織也日漸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國際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社會黨國際”,1889年在巴黎開第壹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壹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為工人鬥爭的武器。歐戰時各國的國家社會主義派違背了“非戰”的決議,反而幫助資產階級去從事國際戰爭,於是第二國際幾同無形消失。及歐戰終了,各國社會黨會議,通過《擁護國際聯盟案》,並籌備恢復第二國際。1920年在日內瓦召開大會,第二國際才恢復起來。
第二國際並未正式宣布解散,只是停止活動,但列寧在1914年8月4日德國社民黨議員在德國國會投票通過軍事預算案消息後,宣布:“第二國際已死,第三國際萬歲!”
第三國際
* 第三國際成立於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當時俄國無產階級已經革命成功,建立蘇維埃政府。第三國際本名“***產國際”,以別於第二國際底本名“工人國際”。第三國際初成立時各國支部差不多皆為第二國際原有的支部分裂出來的,即第二國際中的革命派發展為第三國際,正式拋棄改良主義,而號召世界革命。
* 第三國際的領導是保加利亞人基米特洛夫,真正權力中心在斯大林。
* 1943年5月15日,***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為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並考慮各國鬥爭情況的復雜,需要各國***產黨獨立自主地處理面臨的問題,作出《關於提議解散***產國際的決定》。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這個決定。同年6月10日,鑒於***產國際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反對協約國而創,而美國此時成為蘇聯拉攏以反對法西斯德國的非常重要對象,***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第四國際
第四國際全稱為第四***產國際,由流亡海外的蘇俄領袖托洛茨基創建,與斯大林所控制的第三國際相抗衡,在托洛茨基遇刺身亡後,第四國際不斷分裂,今日的世界上有諸多國際托派組織繼續沿用這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