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的起源變遷幾千年,到底經過了哪些變化?
漢服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幾千年,從開始的蔽體保暖,慢慢兼具審美的需要。我們從歷史的變遷當中來看看漢服的變化。
起源:《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但這時的服裝樣式沒有文字記載。
也有人認為,漢服應該是起源於殷商時期。商朝是中國第壹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考古發現:這壹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
商朝:這壹時期的服裝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上衣和下裳。袖口較窄,沒有扣子,在腰部束著壹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壹條像裙壹樣的“蔽膝”,用來遮蔽膝蓋。上衣下裳為漢服體系的第壹個款式,也是在後期屬於最基本的壹個款式。
西周:西周確立了禮服制度。也就是說,根據等級的不同,衣服及配飾也有所不同。
據《周禮·春官·司服》載:王之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羣小祀則玄冕。
冕服等級從高到低分為六種,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紅色下裳,即所謂的玄衣纁裳。而冕服是大夫以上的官職才可以穿戴的,比較正式的服裝。
那時的日常服裝還是上衣下裳,但袖子漸漸寬大,變成了大袖子,衣裳也逐漸變寬。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深衣。
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深衣的衣領是交領右衽,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
這壹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漢服上已經出現很多繁復華麗的圖案。裙子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區別在於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而直裾後來壹直盛行,成為庶人的民間禮服和士大夫階層的居家便服。當時也已經出現“長袖”只不過,只有舞蹈的時候才會穿長袖的衣服。
秦漢時期秦漢時期的服飾還是沿襲深衣形式。那時的勞動人民會穿上衣下褲。壹般是短衣,長褲。
女子的衣服與前朝有所不同。女子的穿著壹般是上面的衣服短短的,袖子窄小,直接把衣服紮進裙子裏面,裙子寬大。因上衣短小改稱為襦,搭配裙子成為襦裙。而且,襦裙是套裝,顏色和花紋不是隨意搭配的,而是配套的。而領形也出現了圓領。不像以前都是交領。
對於冠冕也有了新的制度:冕冠只有皇帝才能戴。這時的文官戴進賢冠,武官戴武弁。民間的男子就只是用發簪把束發固定壹下,或者是在發髻的地方包壹塊布,用以裹發。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候的衣服袖子更大了!不管是士大夫還是黎民百姓,全都是寬衫大袖。然後用壹個寬寬的帶子束腰。
而女子的服飾則是裙長及地,下擺寬松。上衣部分比較緊致,袖子也寬,但沒有男子的寬。這個時期的人因為常常騎馬,所以,褲子非常流行叫做“褶絝。褲子很寬大,騎馬的時候會用壹根繩子把褲腿綁起來。也有在膝蓋的部位用帶子紮系,成為縛絝。而領形除了交領、圓領之外,還出現了直領。
隋唐時期:隋代及初唐時期,女子的上衣壹般穿短小的襦,小袖,下身穿及胸襦裙。用絲帶壹紮,營造壹種“脖子底下都是腿”的視覺感受。然後,披壹條絲質的長巾。纏繞於兩臂之上,叫做“披帛”。
到了中晚唐時期,女子的服裝衣袖都很寬大,而且,在外衣裏面會穿紗羅制作的內衣。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
而唐代出現了襕衫。這種漢服體系在唐代壹般是官職人員的公服,或者是書生穿著。領子是圓領,襕衫到膝處有壹道接縫,稱為“橫襕”。也出現了直裰。不過到了宋朝才被推廣流行。
宋朝時期宋代婦女的服飾,壹般上身穿襦和襖,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和唐代不同的是,除了披帛以外,會在腰間佩戴壹個玉質的圓環飾物“玉環綬”。它不僅是為了裝飾,更主要的作用是為了壓住裙子,不會在走路的時候裙子隨風飄舞。
宋朝流行壹種叫褙子的外衣。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原本在腋下和背後都有帶子,但宋代的婦女並不系它,使它垂掛作為裝飾。
宋朝的男子依然穿深衣。而宋朝的深衣,袖子大多比較寬大。
明朝時期:這個時期的服裝非常的華美,織繡技藝趨於頂峰。明代的女子,依然穿上襦下裙。不過年輕的女子會在腰間再加壹個短小的腰裙(很像我們現在的圍裙),和宋代的玉環綬類似,改變是在腰間系壹根長長的帶子,作為裝飾。
明朝時期的女子裙子的裙幅很大,差不多六幅。到了明末,裙幅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壹種顏色,微風吹來,就像月光壹樣漂亮。故稱“月華裙”。
漢朝時期:這個時期的衣服,大多織繡精美。衣領是交領,裏面穿幾層,衣領上都可以顯示出來,而衣服的形狀是上身緊窄,到了腳踝的部位,散開像壹個喇叭的形狀,長可及地,行不漏足。
元朝時期:直裰開始流行。這個起源於唐朝的服飾,在宋朝時期,大多都是僧侶穿著。但到了明朝,開始在士大夫和文人當中流行。這個衣服明制中有明確的規定:衣長過膝。宋朝時期的直裰不開衩,但元明時期兩側開衩。
清朝時期:從這個時期開始,漢服消亡了。清朝政府實行“剃發易服”。如果妳穿漢服,束發,就會治罪。清朝政府強制要求所有人必須穿滿族服裝。漢服由此漸漸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