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始皇兵馬俑中的秦兵沒有戴頭盔?
在秦始皇兵馬俑中,士兵壹律頭戴壹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則戴著用牛皮做的板狀帽子,這些帽子在作戰時顯然不能起到保護作用。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除了沒戴頭盔,這些兵俑就連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甲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護住前胸和後背。而站在最前邊的弩兵部隊身上更是壹個甲片也沒有。那麽,當年不可壹世的秦軍是不是因為軍隊經費太少,配備不起頭盔和鎧甲呢?
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它是當時最先使用銅制武器的國家,而且不論是它的步兵還是騎兵都擁有大量的遠射型武器。秦兵之強大,《史記》上就有記載:“秦,帶甲百萬”,意思是說秦國擁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但眼前這支根據真人復制的秦軍卻讓人大感意外。史書上“帶甲百萬”的壹支軍隊,他們身上穿的裝備為什麽卻如此簡易呢?隱藏在這壹奇怪現象背後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麽呢?
要解開秦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謎題,首先要探尋壹下秦國的起源。大約三千年前,周王在鎬京,也就是現在的陜西長安縣西北建立起周王國,而在周國的西北邊陲,有壹個專門為國君養馬的部落,這就是秦國最初的起源。在中國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壹無二的。他們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遊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裏,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致、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無獨有偶,當時壹個著名的說客也是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的:“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
難道說,秦人好勇鬥狠的性情使他們在戰場上更喜歡脫掉衣服迎頭痛擊敵人嗎?這是不是他們上戰場時不用戴盔甲的原因呢?
秦軍的勇敢是非常出名的,也可能有赤膊上陣的情況出現。但是作為壹支國家的正規軍隊,不可能因為戰士勇敢,就不給他們配備完整的裝甲。
既然兵馬俑不戴頭盔與秦人的尚武精神無關,那麽這些陶土戰士衣著簡單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麽呢?壹張神秘的竹簡似乎為我們解開這個謎團提供了壹條線索。
這張竹簡出自2000多年前,秦國壹位名字叫“喜”的小官員之手,他的官職按現在的說法應當算是壹個縣裏的法律秘書,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在攻打邢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壹個案件:兩個秦兵在戰場上為了爭搶壹個對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這應該歸咎於秦國當時制訂的壹條律法,律法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壹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壹級、田宅壹處和仆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可以想象,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地位的惟壹出路。
這個理由似乎給秦兵馬俑不戴盔甲的問題壹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為了不讓過於沈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他們殺敵晉爵,他們寧肯冒著生命危險脫掉頭盔,少穿鎧甲。
對這個現象,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佐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如此多的證據都表明,當時秦朝的軍隊中確實有為了進爵而舍棄盔甲,奮勇殺敵的情況,兵俑不帶頭盔的奇怪現象在這裏好象也找到了答案。但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在研究秦陵的專家眼中,卻只是壹個荒謬的猜想。。。
雖然秦朝在政策上有鼓勵殺敵的軍功受爵制度,但是以秦朝法律的嚴厲是不會允許壹個士兵為了貪功而忽略軍隊的軍紀的。所以這個根據是不成立的。
如果說雖然秦人的性情有可能讓他們在戰場上袒胸赤膊的上陣,但出於嚴密的軍紀和戰術的考慮,秦國將領們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士兵隨意脫掉戰服去和敵人打仗。那究竟是什麽原因讓兵馬俑坑裏這些士兵的頭上不戴頭盔、身上不穿重甲的呢?專家的壹席話,讓我們茅塞頓開。
我們後來發現,在解釋為什麽這些兵俑不帶頭盔時,忘記了壹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些秦俑其實不是秦國用來打仗的正規軍隊,而是秦始皇的禁衛軍。
幾千年前,匠人們在制作秦俑時,秦國早已完成了統壹天下的霸業,和平時期工匠們打造的塑像,都是以秦始皇的皇家禁衛軍作為標準的。
在古代,禁衛軍只是在皇宮內負責保護皇帝安全的部隊,這樣的部隊壹般不會使用重甲和重武器。士兵即使有裝甲,也多為裝飾用。就是基於上述的種種原因,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秦俑士兵都沒有頭盔,身穿輕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