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路支解放軍的歷史背景
俾路支省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重要。這裏盛產天然氣,位於該省的蘇伊天然氣田是世界十大天然氣田之壹,其天然氣產量占全國的壹半。這裏靠近阿富汗、伊朗,並與阿拉伯半島隔海相望,是南亞通往中亞,東亞通往西亞的必經之路,也是中亞各國進行轉口貿易的重要貿易通道,同時也是中東、中亞通往遠東的重要能源通道。
俾路支斯坦數百年來壹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剽悍的俾路支騎兵曾經與英國人血戰數月,血流成河。
這裏的居民主要是俾路支人、帕坦人(在阿富汗稱普什圖人)和信德人,還有少數布拉灰人和哈支拉人(蒙古人後裔),也有零星操烏爾都語、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度移民。1947年印巴分治時,俾路支省卡拉特土邦曾拒絕加入巴基斯坦,自行宣布建立所謂“俾路支斯坦獨立國”,壹年後,被巴政府用武力鎮壓下去。後來俾路支人又多次發動武裝暴動,要求實行高度內部自治,均被巴政府武力平息。
1977年齊亞·哈克將軍執政後曾對俾路支人采取安撫政策,宣布實行大赦,增撥發展費用,使矛盾有所緩解,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上世紀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巴基斯坦成為所有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進行“伊斯蘭聖戰”的戰略後援,前蘇聯為了從內部瓦解巴基斯坦支援阿富汗遊擊隊的後勤運輸線,決定成立壹支能專門在巴基斯坦從事破壞活動的組織,其中的壹個組織就是“俾路支解放軍”(BLA)。當時的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主要以“俾路支學生組織”(BSO)為核心組建了“俾路支解放軍”,而“俾路支學生組織”是俾路支省首府奎達和其它城市中的左翼學生組織。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期間,“俾路支解放軍”非常活躍,並曾把蘇聯樣式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他們組織的指導思想,他們當時的首領布克提曾畢業於莫斯科盧蒙巴大學,還有不少成員在前蘇聯受過訓。蘇聯解體後,他們不僅失去了資金來源,也失去了精神支撐,這個組織開始沈寂。911事件之後,他們利用巴基斯坦國內出現動亂的機會,開始逐步策劃並實施各種恐怖襲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