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啟示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啟示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主要國家聯手,美國政府實施了大力的反危機政策,成功使美國金融市場恢復穩定,經濟恢復增長,其他各主要國家的經濟也恢復了良好增長勢頭。中國在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帶動下,率先實現V形反彈。然而,2010年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突然爆發,並向歐洲其他國家擴散,歐元持續貶值,全球經濟形勢突然變得撲朔迷離,中國經濟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急劇上升。我們可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演進過程與美國次貸危機做個對比。

先看美國。最初,次貸違約率上升,次貸相關債券價格下降,導致貨幣市場流動性短缺,新債代替舊債的連續發行過程中斷;現價計價和資本金扣減原則導致杠桿率上升,金融機構只能通過壓縮資產負債表實現去杠桿化。在此過程中,信貸緊縮愈演愈烈,壹些金融機構因資不抵債而破產。金融危機蔓延導致實體經濟陷入衰退。為穩定市場,政府在貨幣市場註入流動性、收購有毒資產和接管瀕臨破產金融機構;同時,政府大力實施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數量寬松與零利率,刺激經濟增長。

再看希臘主權債務危機。2009年11月希臘財政部長宣布,其2009年財政赤字對GDP比將為 13.7%,而不是原來所預測的6%。市場出現恐慌,希臘國債CDS價格急劇上升。2010年壹季度,希臘國債對GDP之比達115%。2010年4月希臘政府宣布如果在5月前得不到救援貸款,將無法為即將到期的200億歐元國債再融資。由於擔心希臘政府對其總額為3000-4000億美元的國債違約,投資者開始大規模拋售希臘國債。希臘政府難以通過發新債還舊債,希臘主權債危機終於爆發。主要依賴希臘政府債券為抵押進行融資的希臘銀行無法從其他地方得到資金,只能依靠廉價的歐洲央行貸款,貨幣市場流動性短缺驟然加劇。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傳染效應出現: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國同時遭受信用危機,受影響國家的GDP占歐元區GDP37%左右;歐洲資金外逃,貨幣市場流動性短缺,利息率上升,歐元貶值。在此情況下,歐盟、歐洲央行和IMF緊急出臺7500億歐元的救援措施。歐洲央行在國債市場上購買私人投資者拋售的希臘國債,以防其價格下跌、收益率攀升。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垃圾”債券不斷增加。與此同時,歐洲央行增加了對銀行的短期貸款、放松貸款的抵押條件,以緩解貨幣市場上的流動性短缺。在穩定金融市場的同時,同美國不同,歐盟國家並未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希臘等國開始實行財政緊縮政策,德國等財政狀況良好的國家也準備實行財政緊縮。歐盟區在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即采取了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但在此次歐洲主權債危機中,歐洲央行似乎並不打算效仿美國,也並未修改2%的通貨膨脹率目標。

希臘的主權債務危機,源於財政赤字過高,但這並非才出現的問題。在高福利制度下,希臘人得以維持高消費、重享受的生活方式,加之稅收征管不善,導致嚴重的偷稅漏稅,使其財政狀況比較糟糕;希臘等國在加入歐盟時,由於資本自由流動與固定匯率,使得大量資金流入,公私債務增加,不但存在大量財政赤字,還存在大量經常項目逆差;希臘勞動市場僵硬,與德國的勞動生產率差距不斷擴大,但無法通過勞動力自由流動縮小差異;馬約關於財政赤字的規定未得到嚴格遵守,歐盟也因壹體化和主權矛盾,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受全球金融、經濟衰退的影響,希臘問題雪上加霜;造假賬,嚴重的財政困難被暫時掩蓋,喪失了及早采取措施的機會。

通常,當壹國由於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使財政赤字增加時,可通過三條途徑解決:壹是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如降息等刺激經濟增長,增加稅收,減少赤字;二是通過貨幣貶值,刺激出口和經濟增長,增加稅收,減少赤字;三是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但要註意其對增長的負面影響。然而,希臘沒有本國貨幣和獨立的貨幣政策,既不能執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又不能貶值,只有財政緊縮壹條路,即大幅削減工資和福利。這在政治上困難,效果難料。德國等遲遲不肯施以援手,也加重了市場對希臘前景的擔憂,助推了危機的爆發。

歐洲的救援與後果

為避免危機惡化,導致災難性後果發生,5月10日,歐洲緊急出臺總額達7500億歐元的救助機制,這是歐洲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救援行動。其中4400億歐元是歐元區政府承諾提供的貸款。為實施救援,歐元區政府成立壹個為期3年的歐洲金融穩定機制,作為壹個特殊目的機構,將發行債券籌資以幫助面臨主權債危機的任何歐元區國家;600億歐元將由歐盟委員會依照《裏斯本條約》從金融市場籌集;IMF也將提供2500億歐元。

為避免國債價格下跌,到5月28日,歐洲央行已購買近400億歐元的歐元區債券,包括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的政府債券,其中250億為希臘主權債務。歐洲央行平均每個交易日購入約30億歐元的債券,其中20億來自希臘。但希臘短期內並無好轉的跡象,歐洲央行幾乎是希臘主權債券的唯壹買家。

在歐洲央行以人為的高價大規模購入希臘債券的過程中,德法之間也進行著明爭暗鬥。歐洲前任央行行長是法國人特裏謝,德國人指責他屈服於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巨大壓力,違背了歐洲央行長期以來不允許購買其成員國國債的規定。德國央行行長懷疑,法國銀行打算利用這壹機會,清理法國銀行賬面上800億希臘不良資產。

現任歐洲央行行長意大利經濟學家馬裏奧·德拉吉已於2011年6月24日就任。並與2015年初提出量化寬松政策以期刺激歐元區經濟增長。

除購買問題國債外,歐洲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通過各種措施,如降低歐洲央行貸款的抵押標準,增加向貨幣市場的流動性註入。美國聯邦儲備局則宣布將重開與其他央行的換匯額度,以確保其他央行能獲得充足的美元。

可以斷定,希臘在未來兩年的國債已經有錢償還,不會違約,傳染效應暫時得到控制,局面不會繼續惡化下去。盡管歐洲主權債價格得到穩定,但由於對歐洲經濟缺乏信心,投資者拋售歐元購買美元,導致歐元持續貶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遠未結束。

而且,還留下壹個問題,未來歐洲央行如何退出?推行的救助政策,已經把歐洲央行逼到了角落裏。假如它停止救市,是否會使高負債國家的債券價格跌至谷底?歐洲央行本身也可能陷入危險。歐洲央行的資金,約700億歐元,大部分投入到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救助危機將使央行資金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完全用盡。每年年底,德國央行通常會將其利潤轉到聯邦政府。但未來幾年,利潤可能因和希臘債券掛鉤而減少,這對德國央行的信心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歐元區的債務問題與歐元前景

有問題絕不僅僅是希臘。歐元區平均預算赤字占GDP比例高達6.9%,除希臘外,愛爾蘭、西班牙這壹比例都超過10%。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各成員國赤字不得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公***債務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60%。但根據歐盟數據,2009年和2010年,27個成員國中只有瑞典和愛沙尼亞達標。

希臘和其他歐洲國家要想解決債務問題,既要在今後數年內使財政赤字/GDP大幅下降,也要在未來幾年使國債余額/GDP停止增長或下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國債余額與GDP之比的動態路徑取決於經濟增長速度和國債實際利息率的對比關系。在必須逐年削減基本財政赤字的同時,財政赤字國還必須滿足債務余額/GDP趨於穩定值的條件。該條件是:經濟增長率大於實際匯率。而國債余額/GDP比穩定且下降的條件是:經濟增長速度-利率(國債收益率)-通貨膨脹率>0。

可以想象,歐洲公***債務負擔沈重的國家壹定會尋找新的增長點,盡力爭取較高的經濟增速,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容許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並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否則長期利率會上升。現在看來,希臘債務余額/GDP趨於穩定並逐漸減少是有困難的。希臘經濟增速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會小於國債實際利率,因為希臘並未找到新的增長點,而通脹短時間又起不來,所以只能依靠歐元貶值、財政緊縮。如果希臘不能通過結構改革保證基本財政收支平衡,希臘的債務/GDP就無法逐漸減少。這類問題也存在於許多歐元區國家和OECD國家。2011年,歐元區成員國國債/GDP將大於90%。

歐元貶值是暫時的,歐洲的國際收支狀況明顯好於美國,歐元不會持續貶值。歐元區也不會解體,因為這樣政治代價過高,而歐洲的經濟能力應該能夠解決當前的問題,關鍵在於德國的態度。在歐盟這樣的經濟體中,如果沒有財政轉移支付,德國越強,其他國家越弱,歐元越要出問題,這就存在壹個悖論。所以,德國如果自掃門前雪,只是解決自己的問題,是把歐元害了,也把德國自己害了。

危機可以導致歐元區的解體和歐元的消失。但危機也可能導致歐元區壹體化進程的深化,不但有統壹貨幣,而且有統壹或近乎統壹的財政,類似於美國聯邦和各州的財政關系。此前,歐盟和歐元區擴張速度太快,很多體制機制並不完善,未來是否可以引入退出或除名機制,以免陷入無路可走的境地。未來,還應進壹步打破各種要素流動的障礙,如勞動力的流動,以推動勞動生產率的趨同。

強大的歐洲經濟和強大的歐元是符合中國利益的,因為歐元貶值可以為中國外儲分散化提供了條件,而過去歐元太貴,限制了我們這樣做。

美國仍是世界金融穩定的最大威脅

中長期真正的威脅,是發達國家的雙逆差及國債和外債的累積。誰來購買全球巨額的公***債務,特別是美國國債?日本債務占GDP比例高達200%,但日本儲蓄率很高,基本上是本國居民購買,國民財富基本上就可以搞定。歐元區的債券也是歐洲自己買。美國國債靠誰來買?全世界正在進入壹個借新債還舊債和央行印鈔票的階段,新債只能依靠有剩余儲蓄的國家購買。壹旦新債券無人購買,將會導致國家破產、債券違約以及印鈔,結果必然是通貨膨脹。之所以沒有出現通貨膨脹,壹方面是因為中國等國繼續購買美國和歐洲債券,減少了印鈔票的壓力,另壹方面是商業銀行的運轉依然未恢復正常。

未來,美國依然是世界金融穩定的最大威脅。因為歐洲從總體上看,只有國債問題,外債問題尚不嚴重,如德國國際投資頭寸為正,歐元區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在這點上,歐洲強於美國。而美國既有巨額財政赤字又有巨額外債,在雙赤字情況下能維持金融穩定,很大程度是由於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隨著雙赤字的惡化,美元的地位終將削弱。美國國債的50%以上依靠外國投資者,2015年美國國債與GDP之比將大於100%,長期看不到改善的前景。因此在中長期,不排除美國發生國際收支危機和財政危機的可能性。

日本、中國、德國具有較強的財力購買美國國債。但希臘危機和世界各國財政狀況的普遍惡化,使日本、德國購買美國國債的能力下降。誰來買單?在此情境下,美國運用視線轉移戰略,將這壹壓力轉到逼迫人民幣升值上來。先有美國130名議員聯名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也屢提人民幣要升值、“不惜與中國打貿易戰”等觀點,聲稱人民幣升值可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2010年5月份剛剛結束的中美戰略對話中,盡管美國以人民幣升值上的讓步換取開放市場的讓步。然而,出於政治需要,人民幣升值的話題壹定還會重提。到底什麽是中國的真正利益?未來中國在美元陷阱中會陷多深?值得我們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