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袁隆平爺爺神人的壹生?

袁隆平爺爺神人的壹生?

袁隆平的事跡介紹如下: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袁隆平的故事值得我們每個人閱讀。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

1、讓自己的科研成果逃過劫難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經在學校試驗田裏發現了壹株“天然雜交稻”,鶴立雞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種子播下去,結果,高的高,矮的矮,產量都很低。

但是,這株天然雜交稻啟發了他:用人工雜交的辦法,可以培植高產的雜交稻。

勾腰駝背埋在稻田裏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個瓦缽裏面倒騰了兩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後,1966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刊《科學通報》上,他發表了第壹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這是中科院《科學通報》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後壹期。恰好給國家科委九局的壹個領導看到了,就發函下來,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試驗。

“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白專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幾十個“資產階級的壇壇罐罐”被“徹底砸爛”,撿回來的幾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學校後面的臭水溝裏。

就在要被抓進“牛棚”的時候,工作組卻從學校檔案裏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險為夷,反倒成了保護對象。更令他驚訝的是,省科委還將“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課題,撥給他科研經費600元,兩名“社隊來社隊去”的學生也被同意留校當他的助手。

但秧苗卻再次被毀。1968年5月的壹天,試驗田被人踩得稀爛,秧苗被拔光。從田埂邊的汙泥裏,他又撿回了5根半埋著的秧苗。讓助手尹華奇感到驚訝的是,袁隆平繼續幹活,絲毫沒有追究是誰幹的,“他是那種摔摔打打都不記痛的”。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裏外的漵浦縣低莊煤礦“宣傳毛澤東思想”。兩個月後,因為兩個助手寫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農業廳重視,專門成立了壹個科研協作組,才把他調往長沙工作。

2、立誌學農,袁隆平為夢奮鬥

高中畢業以後,報考哪壹所大學呢?這個問題成了袁隆平全家爭論的焦點。當時,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任科長的父親袁興烈希望袁隆平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日後學成,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19歲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獨立見解。

他想:第壹,父親要自己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是希望自己能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對此,袁隆平毫無興趣。第二,想赴重慶求學。抗日時期的“陪都文化”,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個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著深厚的感情。

第三,在小學階段,壹次參觀園藝場時,他對生氣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華秋實的變化規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到這些,他直截了當地對父母親說:“還是讓我報考農學院吧”!

善良的母親講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見妳還要認真考慮。當然最後還得由妳自己作主!”頗具民主思想的父親,熟悉隆平的個性,既然兒子立誌學農,他也不好再提反對意見了。袁隆平就這樣義無返顧地報考並考取了四川重慶相輝學院的農學系,高高興興地跳進了“農門”。

3、堅持為夢前行

這個勵誌故事從袁隆平年輕的時候開始講起。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壹批大學生。那時國家實行畢業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窮鄉僻壤的安江農業學校當教師,負責教三門課。然而就在這個落後的湖南鄉下,袁隆平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18年歲月—這些日子裏,他壹邊教書育人,壹邊做農業科研,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那個年代的人都深受饑餓的折磨。1960年,嚴重的大饑荒像蝗蟲般掠過中華大地,餓殍遍野,慘不忍睹。袁隆平內心的壯誌被激發起來了,他發誓,壹定要研究出壹種高產的水稻,讓自己的同胞吃飽!當時,科學家都認定水稻雜交沒有優勢,可是倔強的袁隆平不認輸,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無數次實驗、無數次失敗,都沒有使他氣餒。

天才都是百分之壹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壹天,袁隆平像往常壹樣走在實驗田裏,突然發現壹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驚喜之下,繼續潛心研究。終於,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如果不是錯失了兩次機會,“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許會被完全改寫。

4、愛提問的學生,袁隆平勤奮好學的小故事

1942年初秋,袁隆平從重慶市龍門浩小學畢業,進入復興初級中學。在學習中,袁隆平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思索,愛提問。壹節數學課上,講“有理數”這壹章。老師講了壹條乘法的重要法則:同號相乘的數取“+”號,並把絕對值相乘。

老師進壹步解釋說:“這就是說,正數乘正數得正數,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袁隆平邊聽邊想,正數乘正數得正數,這好理解;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這是為什麽呢?於是就發問:“老師,負數乘負數,為什麽得正數”?

袁隆平盡管沒有從老師的回答中得到滿意的答案,但卻使他對這些抽象難懂的概念產生了興趣,增強了邏輯思維能力。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實際上是袁隆平思維發展和心靈成長的標誌。他開始對抽象的概念發生興趣,開動腦筋進行思索,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5、坦誠幽默的袁隆平

2004年10月的壹天下午,袁隆平應邀為依阿華州大學師生做了題為“中國超級雜交稻研究進展”的報告。經久不息的掌聲過後,依阿華州大學校長請學生們提問。

有壹位中國留學生問道:“我們雖然身在國外,但經常關心國內的新聞,早就欣聞您為國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明白您的壹些背景材料。我們想明白,您從小就喜歡農業嗎”?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時候,我很貪玩,有很多興趣愛好。我讀書,對感興趣的課程,就認真聽講,而且考試得高分;對不感興趣的課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學畢業的時候,同學給我的鑒定是—愛好:自由;特長:散慢。

自由散慢,我就這麽壹個人。至於學農,起緣於壹次偶然的機遇。小學壹年級的時候,壹次郊遊,老師帶我們到壹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壹串壹串的,花很漂亮。

那時,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影片中有壹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葡萄什麽的,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確實是田園美,就想長大後學農了。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臟,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

臺下壹陣大笑,為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坦誠和直率而叫好。他對自己性格中的優點和缺點不加掩飾,讓中外大學生們愈加覺得他可敬、可親,完全真實地展現了這位科學家偉大和平凡的完美統壹。

就這樣,他的學術報告在簡單而熱烈的氣氛中結束了。

6、遊泳奪冠—袁隆平戰勝挫折的故事

1947年6月,湖北省舉辦全省體育運動會。袁隆平非常喜愛遊泳,便向體育老師報名,要求參加預選。老師朝他打量壹番後,搖搖頭說:“妳個子太小,體力不夠,不行”!他心裏不服氣,心想:自己從8歲開始,在隨父母逃難的途中,就是走水路來重慶的,壹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險些被淹死,幸虧被壹位老船工救上船來,才保住了性命。

從此自己下決心要學會遊泳,今後能遇難救人。學會後他也很想在正式比賽的場合去試壹試。預賽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師帶隊,10多個初選上的同學每人騎壹輛自行車,奔向比賽的遊泳場,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後壹位同學的自行車後架上同行。待到達預賽場地時,周老師發現了他,便笑著對他說:妳既然來了,也就試試看吧!

結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漢口的預選賽中獲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兩個第壹名,而其他同學都名落孫山。接下來,袁隆平又奪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時,袁隆平受到熱烈歡迎,同學們在校門口把他擡起來,使勁地往上拋了多次。

7、“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

在袁隆平連連獲獎載譽歸來後,有媒體的記者采訪他時問道:“對於您的貢獻,您自己作何評價”?

他平靜地說: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是我們中國的榮譽,我只是壹個學科帶頭人,壹名代表。我講壹個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參加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的國際討論會,並被授予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這次會議有60多個國家的600多位科學家參加,其中12位是中國人。

我因為簽證的關系,遲去了兩天,在舉行儀式的頭壹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後,那12個中國人喜出望外,說,袁老師妳最之後了,我們急死了,妳來了之後,我們的地位就提高了。因為在5名被授予先驅科學家稱號的人之中,其余4名都是美國人。那壹刻,我深深體會到,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

袁隆平的貢獻是什麽?

1、袁隆平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壹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壹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壹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壹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壹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壹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兩系再到壹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壹步壹步向新的臺階邁進。這壹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采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4、袁隆平解決了兩系法中的壹些關鍵技術難題。如1989年在兩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導致不育的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後來又研究並提出了核心種子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並推廣應用。他1987年起擔任“863”項目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專題責任專家,主持全國性協作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兩系雜交稻比同熟期三系雜交稻增產5%~10%。

5、他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征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1997年,袁隆平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已於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別實現中國超級稻百畝示範片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壹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

2013年,他啟動了百畝示範片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計劃到2020年前實現目標。同時實施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促進科技成果的生產應用。自2007年以來取得巨大的增產、增收效應,全國已有7個省市實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參加的縣(市、區)由20個增加至2012年50個,面積達882萬畝。

截至2012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