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神秘透黑外型、可客制化銘板, ROG Pugio II 羅馬短劍重鍛再生

神秘透黑外型、可客制化銘板, ROG Pugio II 羅馬短劍重鍛再生

華碩 ROG 在 2017 年推出第壹代 ROG Pugio 電競滑鼠,以羅馬短劍為名,承襲 ROG 電競滑鼠的免烙鐵更換微動開關設計,並具備可左右手操作的對稱設計、與可更換側邊鍵的機構,時隔兩年半,華碩推出 ROG Pugio II ,除了外型則大幅變動與具備 Chakram 的客制化銘板,還具備有線、藍牙語 2.4GHz 無線的三模設計。

▲未啟動的 ROG Pugio II 相當低調

雖然 ROG Pugio II 仍可在整體造型保有 ROG Pugio 的設計風格,不過除了左右鍵、鼠腹上蓋改為熏黑半透明外殼之外,不同於原本修飾出銳角的側邊線條, ROG Pugio II 則有著更為圓潤的線條,同時原本顯著上翹的鼠腹尾部也不復存在,使得 ROG Pugio II 整體造型更像是 Gladius 的對稱版本。

▲底部有 DPI 切換、無線與有線模式切換、輔助配對等按鍵

此外在 ROG Pugio II 的細節上, ROG 系列慣見的瑪雅圖騰橡膠止滑紋也改為硬質的斜紋設計,而底部的設計相當對稱工整,也有與側邊相似的斜紋;底部配置還有三個額外的按鍵,分別作為連接模式切換撥桿、配對鍵與 DPI 切換鍵,將 DPI 鍵配置在底部,也意味著 Pugio II 的客群是鎖定沒有快速切換 DPI 需求的族群。

▲配件組包括第二組 OMRON 微動、側邊鍵與拆卸工具

▲采用 Type-C 線介面,針對原廠線雖有固定設計但壹般 Type-C 仍可插入充電

由於采用內建鋰電池與支援有線模式, ROG Pugio II 需要連接線材進行有線模式與充電,雖然線材的開口設計與原廠線材仍設計有帶有固定作用,不過由於采用可雙面插拔的 USB Type-C ,對消費者使用也方便許多,因為幾乎所有 USB Type-C 線材的端子頭都可插入 ROG Purgio II 的插槽,不會像先前使用 microUSB 介面的款式幾乎只能使用原廠線材。?

▲底下帶有發光

在未啟動前, ROG Pugio II 的外觀很難以看出華碩 ROG 系列的風格,畢竟熏黑的上蓋幾乎看不到象征華碩 ROG 的電競之眼,僅有右側前方小小的 ROG 刻字,不過壹旦滑鼠過電,馬上就會知道為何此次 ROG Pugio II 為何會如此低調,因為它是壹支啟動後才會變得高調的產品。

▲銘版可更換

不同於先前 ROG 系列電競滑鼠是直接在頂部刻有可透光的電競之眼,此次華碩結合更容易更換左右鍵的磁吸式上蓋結構、客制化銘板設計,使位於上蓋底下的電競之眼的光線透出半透明上蓋,呈現更迷幻而神秘的視覺效果,同時包裝內也提供造型板,玩家可自行加工設計圖案,打造更具個人化特色的 ROG Pugio II 。

▲即便是蓋上上蓋就看不到的地方仍有造型點綴

▲ 2.4GHz 收發器可藏在滑鼠內

同時也不得不說華碩此次在 ROG Pugio II 的細節相當用心,看的到的地方與不是那麽經常能看到的地方都有加入進壹步的細節,不僅只是在外觀用心而已;打開磁吸的上蓋,即可看到能替換的發光飾板與收納 2.4GHz USB 收發器的位置,縱使底部的機構透光也不會顯露於上蓋,但顯然外框的線條仍有經過設計,呈現出科幻風格的造型。

▲采用微動開關插槽

若要更換左右鍵的微動開關,則只要卸下前方的兩顆螺絲,即可把左右鍵取下,不過要稍微註意其左右鍵機構並非直接垂直向上就可取下,需要先把按鍵模組往前方輕推,待按鍵中央的掛鉤與底下扣具分離後才能取下,底下則是華碩自 ROG Gladius 開始導入的插槽式可換微動開關設計。

▲左右鍵有金屬轉軸使觸發更為穩定

在介紹微動替換機構前,也要先介紹 ROG Pugio II 的左右鍵機構的巧思,為了使玩家可獲得更快速、線性的按鍵回饋,華碩使左右鍵的觸發機構與微動開關的按鍵的間隙縮到最小,並在左右鍵的側邊添加金屬轉軸設計,使左右鍵在作動時維持規律的弧線,除了使回饋反應更快以外,也降低按鍵在操作時前後滑動產生的觸發不正確。

▲可相容 OMRON 的 D2F 與 D2FC 系微動

ROG Pugio II 的插槽上預安裝的是藍色 OMRON 微動,號稱具備 5,000 萬次擊發壽命,包裝內的三角形配件收納盒裏面還有附贈額外的壹組灰色微動與輔助替換用的金屬夾,本身亦可相容 OMRON 的 D2F 與 D2FC 全系列微動,無論是單純修復或市有進壹步對觸發手感的需求,皆可借由插拔式結構輕松進行測試。

▲側邊鍵采磁吸機構

▲側邊鍵壹組較突出、壹組較平

至於側邊鍵的設計也延續 Pugio 的可替換設計,與上蓋同樣采用磁吸結構,不必擔心損壞,只要直接拔下即可,原本預載的是較為突出的按鍵設計,三角收納盒內的另壹組則是較內縮的設計,以筆者慣用滑鼠操作手為右手的情況下,選擇將右側的側鍵變更為內縮的壹組,避免小指在操作時誤觸。

▲側邊鍵亦采 OMRON 機械式微動開關

▲滾輪下的按鍵亦由 OMRON 微動觸發

進壹步使用螺絲進行拆解,可看到 ROG Purgio II 的內部機構,滾輪下壓、四顆側鍵等,全部都為 OMRON 的灰色微動開關,電池則是標準的 103040 型 3.7V 鋰電池,這也意味著未來若除了左右鍵故障外,左右鍵仍可購買 OMRON 微動進行修復,電池也能買的到對應的產品,只是其它微動都得動用烙鐵,且左右鍵還需要折成特定的角度,不過至少不是特規品。

基本規格的部分,ROG Pugio II 自有線變成無線多模,有線模式的延遲同步表現自然是最佳,若偏好無線, 2.4GHz 可提供 1,000Hz 的更新率,藍牙則是方便使用且續航力較 2.4GHz 長,但就不太適合需要快速反應的遊戲類型;另外 ROG Pugio II 也換上新壹代的光學感測器,從原本的 7200dpi 提升到 16,000dpi ,提供 40g 最大加速力予 400IPS 的速度。

▲ 切換 DPI 時,滾輪會發出對應的顏色

ROG Pugio II 預設四組不同的 DPI ,按壓壹次即可在 400 (紅)、 800 (紫)、 1600 (藍)與 3200dpi (綠)之間循環,並可從按壓後滾輪的發光確認,若有進壹步 dpi 設定需求,則是長按 3 秒 dpi 鍵以後,向前與向後滾動滾輪,越偏向冷色調(藍)代表 dpi 越低,越偏暖色(紅)則代表 dpi 越高。

另外 ROG Pugio II 本身亦可直接自滑鼠以組合鍵進行三種光效切換,同時按下 dpi 加上側邊的後鍵為波浪,按下 dpi 加上側邊前鍵為色彩循環,按下 dpi 與滾輪鍵則是切換成藍色的彗星特效,而更進階的光效則可借由華碩 ROG 管理軟體 ROG Armoury 進行設定。

▲鼠腹上蓋為半透明熏黑,表面施加止滑紋

相較專為右手設計的 ROG Gladuis 系列, ROG Pugio II 的無論高與寬都較為縮減,這也連帶使兩者的握感有顯著的差別,兩款滑鼠的側面角度也不同,也對不同手型與使用習慣的操作感產生顯著的差異。

▲ ROG Pugio II 側邊較為垂直、不若 Gladius 內縮

以筆者在辦公室環境的使用習慣而言,體型較大但下腹內縮的 ROG Gladius 顯然與筆者手者自然放松的全握持較為契合,左右操作比起寬度較窄、高度較低的 Pugio II 舒服許多, ROG Pugio ?II 則由於寬扁的關系,自然放松握持反而有壹種需要將手掌撐開的感覺。

然而若是以較為戰鬥的抓握,兩款滑鼠的特性就又會有所不同, ROG Gladius 由於先天高腹部隆起的弧線較高,以筆者試著以抓握,則掌心仍會壓在鼠腹偏高,導致手腕有比較明顯的懸空感,加上下半部內縮,感覺操控的靈活性有些受限;但 ROG Pugio II 則受惠整體的高度較低,筆者認為抓握時的控制感似乎能做出更精密、復雜的動作。

▲以筆者的手感, ROG Pugio II 相對全掌操作感舒適的 Gladius 更適合以局部面機操作的抓握

不過滑鼠的操作感原本就因人而異,每個人偏好的滑鼠類型、在不同情境甚至不同種類的遊戲,都會對滑鼠的需求有所改變,筆者手掌的特征是掌心不算大但手指較長,故在壹般上班情境會比較偏好左側下半部明顯內縮的滑鼠設計,剛好可使大拇指與小指扣住,而 ROG Pugio II 的側面角度算是較垂直,對比 ROG Gladius 筆者日常使用就沒那麽順手。

與初代 ROG Pugio 有三年之隔,很明顯華碩並不光只是想讓 ROG Pugio II 只進行基本的硬體規格升級與無線多模化,而是希望打造壹款有著原本對稱滑鼠精髓、但自性能、操作感與炫目程度進行大幅度的進化的新作品,雖然延續 Pugio 之名,然而兩者已經有顯著的不同,對玩家而言,兩款滑鼠不僅只是有線與無線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