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讀書雜識】“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形成的歷史線索及其相關資料

【讀書雜識】“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形成的歷史線索及其相關資料

“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形成的歷史線索及其相關資料

中國古代四大傳說中 “牛郎織女” 的傳說是最有名的,流傳數千年至今不衰,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因而它作為壹個人們很熟知的典故,在詩文中引用非常廣泛,其引用的意義隨著詩文內容的不同而不同,她們的名稱,在詩文變換也很復雜,據鄙人正在編著的《康氏典故辭典》中 “牛郎織女” 這壹卷裏所搜集的其各種變稱,現不妨列舉如下:

“牛郎” 其名在詩文中引用,由於他長年與織女分隔過著孤身獨居的生活,故常用來比喻遠離妻子長年孤身獨居的男子,又由於牛郎是織女心愛的夫婿,加之二人長年分居他是織女朝思暮想的人,故也用來比喻女子思念的心儀男子。初稱 “牽牛”,昵稱為 “牽牛郎”,省稱為 “牛郎”、“牽郎”。因他是銀河旁之壹星宿名,故稱 “牽牛星”、“牛郎星”、“星郎”,省稱為 “牛星”、“牛”,因他居住在銀河西頭,故稱 “河西客”;因他是天上駕牛車的,故稱 “牽牛夫”、“牛哥”、“牛子”、“神夫”;牽牛星與銀河旁之 “河鼓星” 相距不遠,因而人們不察遂混二為壹,稱之為 “河鼓”,而 “河鼓” 又變稱為 “河皷”、“何鼓”、“荷鼓”,音轉變稱為 “河姑”、“黃姑”;由於 “荷鼓” 之 “荷” 者,負荷也,即指用扁擔挑的意思,因而 “荷鼓” 又稱作 “擔鼓”,而 “擔鼓” 又變成 “檐鼓”,民間直稱 “扁擔星”;又稱之為 “天鼓”、“天關”、“三武”,正名 “略”。

? “織女” 其名詩文中引用,由於她長年遠離牛郎孤身獨居,多用來比喻遠離丈夫孤身獨居的女子;由於她美麗多情,故也用來比喻多情美貌的女子;由於她善織纴是天上主織纴絲帛的仙女,因而常用來比喻人間善於織紉並有織纴絕技的織女。其名稱因《史記/天官書》上有 “織女,天女孫也” 壹語,常稱之為 “天孫”、“天女”、“天孫之女”、“天女孫”、“天帝孫”、“帝孫”、“天孫織女”、“帝子天孫”,因她是天帝之女,故又稱之為 “天帝子”、“帝子 (古時女子亦稱子,見《正字通》)”、“帝子靈”,因她住在銀河東頭,故稱之為 “河東美人”,又稱 “阿母”、“天母”,她是天上主管織紉絲帛的仙女,因而又稱之為 “織女星”、“織婦”、“七襄人”、“天上弄機人”,省稱作 “女星”、“織星”,又稱之為 “天梭星”;又稱為 “婺女星”,省稱作 “婺女”,因又稱 “星婺”、“寶婺”;因她七夕渡銀河會牛郎,故又稱為 “渡河婦”,又稱 “天姬”、“星姬”、“天媛”、“靈媛”、“仙媛”、“星媛”、“星娥”、“雲娥”、“天妃”、“星妃”、“靈妃”、“女宿”,正名 “收陰”。

? 二人並稱為 “牛郎織女” 或 “牽牛織女”、“婺女牽牛”,省稱為 “牛女” 或 “女牛”、“織牽”、“織牛”,因她們二人為天上的神靈夫妻,故稱 “靈匹” 或 “靈配”,因二人住在銀河兩岸,故又稱 “漢匹”,漢者,銀漢丶雲漢的省略,即銀河的別稱;又稱為 “天孫河鼓”、“黃姑阿母”、“黃姑織女”、“河鼓織女”、“牛星織女”、“牛星女宿”、“女牛星”、“雙星”、“雙仙”、“二星”、“二神”、“二靈”;二人七夕渡銀河相會,故又稱作 “渡河星”;因她們二人長年被銀河阻隔而分居銀河兩旁,故稱之為 “河星”、“疏星”、“虛星”、“星孤”、“河靈”。詩文中引用這些,常用來比喻人間佳偶,由於二人多離少見,故多用來比喻人間長時離別之夫婦。

?

“牛郎織女” 這個傳說並非壹朝壹夕形成的,它是數千年來經過無數代人不斷加工潤色遂漸形成的。據我平時閱讀所接觸的諸資料,摸索出了其形成的壹條完整的歷史線索,對它歷來所增添的內容可謂壹目了然,現不妨將所集之資料,整理如下:

? 牛郎,最早稱 “牽牛”,而 “牽牛織女” 二星之名最早見載於約成書於春秋孔子時期的《詩經》。

? 《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詩中的漢,指雲漢、天漢,即指天河、銀河;“七襄”,指織女織布;報章:指織出的花紋錦緞;服箱:指駕車。

這首詩裏交待了織女是天上織布的女子,牽牛是天上駕車的神夫。這幾句詩直譯為:天上有道光亮的銀河,銀河旁邊有顆織女星,星中有個織女,成天地伏在織布機上織布,可是織不出布來。銀河的那頭有顆牽牛星,星中有個人叫牽牛,也不去幹他駕車的活。

《詩經》中這幾詩句有壹個意未言明的地方,即:織女織不出布,牽牛不去駕車。二人都無心本職工作,這是因為什麽?後人根據《詩經》中這未曾言明的事,附會此說便熱鬧非凡了,多認為牛、女二人愛情被阻所致。為圓此說,於是 “牛女相戀”、“阻隔銀河”、“七夕相見”、“鵲橋” 等新內容的故事便相繼而產生了。

? 牛女相戀意思的出現,現存最早的資料,當推約成於西漢初期的《古詩十九首》詩,由此可見牛女相戀之事在秦漢之際就開始在流傳。

? 《文選》卷二九《古詩十九首》詩十:“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段詩意直譯出來是:牽牛被隔在遙遠的銀河那邊,河這邊的織女用她那細白的雙手成天地伏在織布機上織布,可是織不出布來,因心中的相思撓得她淚流如雨。銀河本來又清又淺,相隔沒有多遠,然而正是這壹水之隔,使她們只能脈脈地遙望而不能相會。

《古詩十九首》這壹詩就這樣將《詩經》中未曾言明的事做了解釋。

? 但 《古詩十九首》中這壹詩只將《詩經》中未曾說清楚的事作個簡單地解釋,其它的內容看不到,比如牛女二人不可能長期阻隔著的,她們二人總有相見的時候,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是人們的希望和寄托。然而她們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又不可能天天沈浸在愛戀之中怠誤了工作,於 “七夕相會” 之事便由然而生。

“七夕相會” 之事似乎在漢代就已開始在流傳,成熟於魏晉時期。明/張瀚《松窗夢語》卷七引《時序記》:“七夕,織女渡河詣牽牛所,其說肇於漢武帝。”可見,“七夕” 之說形成於西漢早期。唐?韓鄂《歲華紀麗》卷三引後漢?應邵《風俗通議》:“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三國?魏?曹植《九詠》詩:“乘回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見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卷七引)。漢渚,指銀河;會有期:指二星相會有指定的日期。曹植這重意思,在《文選/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 句後唐?李善註引《九詠》詩註語,把 “會有期” 說得更具體明白,雲:“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壹會”。晉?傅玄《擬天問》:“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時會天河”(見《全晉文》),傅氏將前人之說進壹步完善並加強了這個說法。據以上記載,所以南朝?宋?謝惠連在《七月七日夜詠牛女》詩中說 “雲漢 (銀河的別稱) 有靈匹,彌年闕相從”。

正因為牛女每年只能在七夕這天相見壹次,每次相見都激動得熱淚奔流,第二天壹早二人又難舍難分在萬般無奈痛苦分離的時候又是淚流如註,這樣她們的淚水每年在七夕時和七夕後總是要灑向人間的。這樣七夕及七夕過後天上總要下或大或小的雨水,就是牛女二人分別時灑向人間的淚水,故稱 “灑淚雨”,又因為牛郎是駕車的,她們相見時又都是乘車而來乘車而回,故又稱 “洗車雨”。《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卷壹七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七月六日有雨,謂之洗車雨,七日雨則雲灑淚雨。” 徐淦生《夢斷紅樓月半殘?曹雪芹的壹生》第三章:“七月初七,天上牛郎會織女,壹年壹度雀集為橋,夫妻相見,怎麽不抱頭痛哭呢?牛郎織女的眼淚落到人間,便是淅淅瀝瀝的霏霏淫雨”。

另外,“七夕相會” 之說,六朝時流傳成武丁赴織女婚宴之傳聞,雲織女七月七日嫁牽牛事出成武丁口,為廣異聞,不妨錄於此。

?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桂陽成武丁入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 弟曰:‘織女何事渡河? 兄何時當還? ’ 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去後三十年當還耳’。明日,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猶雲七月七日織女嫁牽牛。”

? 牛女二人長年被壹道銀河阻隔,二人七夕相會,又是怎樣通過銀河呢?人們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於是 “烏鵲填橋” 的故事在人們聯想之中產生了。唐?白居易《六帖》卷九引西漢初的《淮南子》:“烏鵲成橋而渡織女。” 此說亦見後漢人的《風俗通》,唐?韓鄂《歲華記麗》引後漢?應邵《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宋?羅願《爾雅翼》卷壹三:“涉秋七夕,(鵲) 首無故皆髦,相傳以為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可見鵲橋之說亦在漢代初就開始在流傳。

綜上所述,可見 “牛郎織女” 故事最早雛形、隱隱約約出現在《詩經》中,秦漢至魏晉人為圓《詩經》中隱約其辭,造出了 “牛女相戀”、“七夕相會”、“烏鵲架橋” 等新故事新內容。

? 但故事到此並未休止,後來的人又想牛女二人愛情是什麽原因造成被阻? 又是什麽原因造成壹年壹度七夕相會的 在魏晉以後形成兩種說法加以解釋。

? 壹種說法是:織女嫁與牽牛後因貪愛而怠誤了織布之事,震怒了天帝,因將她倆隔開,此說出於六朝人之手。

?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 (女兒) 也,年年織杼勞苦,織成雲錦天裳,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纴,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渡河壹會。” 又 “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

? 另壹種說法是:牽牛娶織女時向天帝借錢二萬作為聘禮,可是久借不還震怒了天帝,這個記載出於《舊緯書》。

? 《太平禦覽》卷三壹引《舊緯書》有語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主瓜果。嘗見道書雲:牽牛娶織女,取天帝錢二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營建宮室的苦役)也。言雖不經,亦足為怪。”

? 這個傳說詩文中被廣泛引用,如清?錢謙益《以二十千為城北公稱壽》詩:“天孫自有天錢使,不比牽牛只欠錢”。又清?王初桐《洞仙歌》詞:“聘錢誰借?讓迢迢河鼓,彩鳳隨鴉漾南浦。” 清?蟲天子《中國香艷全書》第六集卷二:“阮修婚費,斂自名流;黃姑聘線,貰從天帝”。柳亞子《和震殊安瀾聯句》詩:“休教青鬢成華發,早逐黃姑貸天錢。” 以上諸用典就是用的這個傳說。

? 還有說:牛女本來是每隔七日相見壹次,造成七月七日相見壹次的原因,亦有兩種說法:

? 壹說是王母娘娘令烏鵲傳話給牛女叫她們每七天相見壹次,結果烏鵲傳錯了話,每七天說成每年七夕,因而七夕這天眾烏鵲頭上毛全部脫光,就是上天對它的懲罰。這個說法最早在宋人詩詞中多見出現,如宋?晏幾道《鷓鴣天》詞:“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宋?趙以夫《夜飛鵲?七夕和方時父韻》詞:“佳期鵲相誤,到年時此夕,歡淺愁深。” 宋?劉鎮《蝶戀花?丁醜七夕》詞:“頭白鴛鴦,不道分飛苦,信遠翻嗔烏鵲誤,眉山暗鎖巫陽雨。” 宋至《七夕》詩:“初因烏鵲致語誤,經歲壹會成闊疏。”宋?張镃《木蘭花慢?七夕》詞:“被鵲誤仙盟,經年恨阻,銀漢迢迢,牛閑停弄杼,趁佳期華幄傍星橋。”

? 第二種說法是牛女二人自己聽錯了。常任俠《民間藝術考古論集》有這樣壹段文字,雲:“牛郎的母親死了,他的繼母天天叫他放牛,生活很苦。壹天九個仙女下凡在牛郎屋前嬉水,牛認得,告訴牛郎去把仙女們放在岸上的壹件紫衣拿來,就會使壹位仙女上不了天,讓她做妻子。牛照辦,果然得壹位仙女即織女。不久他們生了壹男壹女,生活得挺美滿。但天帝知道,令織女返回天上,織女只好乘牛郎外出偷偷地飛了。牛郎回來壹見,就急忙挑著孩子去追。追趕快上時,王母娘娘用簪子壹劃,出現壹道銀河,將牛郎與織女隔開了。王母娘娘還宣布妳們只有這麽久姻緣,以後只能七天在這裏見面壹次。他們聽錯了,聽成每年七月七日見面壹次,只好如此。”

? 至於 “牽牛” 稱 “牛郎”,牛郎乃下界凡間孤兒,織女下凡配牛郎的故事,系民間傳說,則更生動離奇。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辭典》“牛郎織女” 條中有記雲:“織女為天帝的孫女,王母娘娘的外孫女。於織纴之暇,常與諸仙女於銀河洗澡。牛郎則下方壹貧苦孤兒也,常受兄嫂虐待,分與壹老牛,令其自立門戶。其時天地相去不遠,銀河與凡間相連,牛郎遵老牛囑,去銀河竊得織女天衣,織女不能去,遂為牛郎妻。經數年,產兒女各壹,男耕女織,生活幸福。不意天帝查明此事,震怒非常,立遣天神往逮織女,王母娘娘慮天神疏虞,亦偕同去。織女被捕上天,牛郎不得上,與兒女仰天號哭。時老牛垂死,囑牛郎於其死後剖皮衣之,便可登天。牛郎如其言,果偕兒女上天。差已追及,王母娘娘拔頭上金簪憑空劃之,頓成波濤滾滾滾之天河,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無由得過,只有悲泣,後終感動天帝,許其壹年壹度於七月七日鵲橋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