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單踏板模式”為何惹爭議?
編輯 | 施智梁
5月6日,網友湯某就特斯拉的動能回收系統是否按規定進行申報和安全性向工信部提交信件。該網友認為,把“動能回收功能”與加速踏板相結合,讓加速踏板具有明顯制動效果這壹設計,違背常理、違背 汽車 百年駕駛習慣,已經引發了無數的誤踩加速踏板的交通事故。希望工信部能提供特斯拉的報批文件和相關說明。
5月31日,工信部回應稱,制動能量回收與單踏板駕駛模式都是新能源 汽車 的新技術之壹。這些技術並不是特斯拉特有技術,用戶在購買和使用相關新能源產品時,應熟悉新能源車輛技術特性,確保行車安全。
那麽問題來了,特斯拉近期的剎車失靈指控到底和“單踏板模式”有多大關系,該模式是否合理?
以前 汽車 的踏板數量有三個,分別是離合器踏板、剎車踏板和油門踏板,司機需要左腳控制離合器、右腳控制油門和剎車,同時右手還要掛擋,才能讓其所駕駛的車輛平穩行駛。後來,自動變速箱搭載到 汽車 上,離合器踏板就此消失,司機只需右腳控制剎車和油門就可讓車輛平穩行駛。
如今,全球 汽車 電動化浪潮已開啟,“單踏板模式”應運而生。需要強調的是,“單踏板模式”而非“單踏板設計”。目前市場在售的乘用車中,全部都保留著油門(電門,也稱為加速踏板)和剎車兩個踏板。
所謂的“單踏板模式”,指的是司機只需操控油門(電門)踏板,即可完成車輛的起步、加減速、滑行甚至剎停等操作。
其原理是新能源 汽車 的可逆電機可以發電機的形式工作,將車輛行駛的動能轉化為電能儲存在動力電池中,從而在剎車踏板不做功或少做功的情況下,實現對車輛的減速或剎停,而這也正是前文提到的“動能回收功能”。
這壹功能讓司機駕駛車輛時,“給油(電)前進,收油(電)剎車”,壹個踏板搞定,成為了現實。
動能回收明明是壹項節能又環保的“黑 科技 ”,也不是特斯拉的專利。“單踏板模式”不是特斯拉品牌車型所獨有的壹項駕駛功能,目前市場中多數純電動車型都配備了該功能,如廣汽埃安、蔚來 汽車 、小鵬P7、寶馬iX3、奧迪e-tron等。值得註意的是,通常情況下該功能是默認關閉狀態,使用時需要自己手動打開。
特斯拉是個例外。
2021 年 1 月 18 日,首批國產特斯拉 Model Y 開始在全國各地的特斯拉交付中心交付。在交付前後,特斯拉的潛在和新晉車主們圍繞特斯拉在產品上的壹項調整在網上吵成了壹團——特斯拉取消了“動能回收”的調節選項中的“低”選項,新車統壹按照“標準”動能回收去設置,不能調整也無法取消。
換言之,從這壹批次開始,特斯拉車主們只能夠被動接受“單踏板模式”帶來的駕乘體驗,無論喜歡與否,是否適應。
在此之前,為了讓不同駕駛風格的人都能有愉悅的駕駛體驗,特斯拉在動能回收上做了兩種標定,分別為“低”和“標準”。其中“低”動能回收力度小,就像燃油車松開油門後但不踩剎車時的狀態,而“標準”動能回收的力度大,更像松開油門且踩剎車時車輛減速的狀態。
直到 2020 年6 月,特斯拉在北美的車型上砍掉了“低”動能回收,並將“標準”動能回收作為標配功能,且不可取消。
特斯拉客戶支持的微博號在之前回應網友,分享了關於能量回收制動的說明:能量回收是電動車特有的高效系統,通過車輛減速過程中的部分能量進行回收,充分利用每壹份能量,增加續航裏程。在行車過程中,駕駛者可以通過加速踏板的簡單調節,就能實現燃油車需要通過加速踏板和制動踏板不斷切換才可以實現的啟停、加速、減速、跟車等駕駛動作,減輕駕駛疲勞;在緊急情況下,能量回收制動可以有效輔助車輛制動系統,為車輛減速,為行車安全提供多重保障。
不難看出,特斯拉壹直在試圖引導用戶學習動能回收。而問題的焦點也已從當初的技術之爭演變為現在的駕駛習慣之爭。
有分析人士指出,利用動能回收功能進行剎車,其制動力有限,只能滿足日常駕駛,但當需要緊急制動時,還是要借助傳統的剎車盤和剎車片。
如果在日常駕駛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裏,司機都在使用“單踏板模式”開車,久而久之他的肌肉記憶就會不自覺地被篡改成“擡起踏板等於剎車”,而傳統駕駛習慣中的“踩下踏板等於剎車”的邏輯設定則會被抹去。在此情況下,當車輛前方遇到緊急情況時,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的司機往往只會擡起右腳,而忘記去踩剎車踏板。
在極端情況下,當司機發現擡起右腳車速沒有降下來,想起應該踩剎車時,他的肌肉記憶又鬼使神差地讓他踩下了加速踏板,後果不堪設想。
知名 汽車 博主陳震曾公開表示:“妳壹直在用單腳駕駛,比如現在妳只把油門擡起了壹半,但是遇到了緊急情況,可能壹慌,就把油門當剎車壹腳踩到底了。”
5月10日,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稱,在車輛使用環節,特斯拉需要加強消費者教育。
陶琳表示:“我們需要去跟駕校、交通部門合作,不斷在車端用壹些技術方式,讓大家了解新型 汽車 的使用方法,然後使得在使用環節當中去避免誤操作,或者說壹些因為功能上不太了解,而帶來的其他的問題。”
不可否認的,純電車尤其是特斯拉,在駕駛習慣和駕駛方式上與傳統燃油車存在巨大差別,而在軟件定義 汽車 的時代,人車之間的相互學習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