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觀賞石分布區域
①要有藝術鑒賞力。觀賞石是大自然造就的天然藝術品,尋找觀賞石的過程,實際上是壹個發現過程。要做到善於發現,就要有壹定的藝術、文化修養。
觀賞石是在長期復雜的地質作用過程中,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的,是天然藝術品。壹些地質工作者對觀賞石的形成過程、產出規律和成因並不陌生,但往往不了解觀賞石的藝術性,而對壹般藏石愛好者來說,往往只強調其藝術性,但不知形成觀賞石這種藝術性的奧秘。所以只有走科學與文化相結合的道路,才能在標本的尋找、收集和賞析中,從其造型、紋理、圖案中產生出無限的聯想,高度認識到觀賞石的豐富內涵。
藝術鑒賞力的提高,主要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拓寬知識面,培養熱愛自然、投身自然的品質。歷代不少有價值的觀賞石多出自文化名人;當今從事美術工藝、雕刻繪畫、攝影創作、根藝制作及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人,也多能較快地轉向從事觀賞石領域的研究。這從壹個側面反映了他們知識面的廣博和鑒賞力的高超。
②熱愛大自然,勇於踏遍幹山萬水。我國國土遼闊(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5.6%),地質條件及自然地理條件復雜。有距今20多億年前的太古代壹直到幾千萬年、幾百萬年前形成的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礦物、巖石和化石;有各個地質時代的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造就的豐富的觀賞石資源。高原、山區、盆地、丘陵、平原以及湖、海、江、河都可以成為各類觀賞石的蘊藏之地。就連沙漠戈壁也同樣可尋到獨具特色的觀賞石。在這豐富資源的大地上,只要觀賞石愛好者勇於跋山涉水,在大自然中不懈地尋找,就壹定有所收獲。節假日外出郊遊或垂釣江河都有采集到觀賞石的機會,特別是山區具有礫灘的河谷地帶,獲得觀賞石的可能性更多。
③掌握地質條件與觀賞石的內在聯系。觀賞石的種類、質地、塊度大小、顏色、紋理等等特征,都取決於壹定的地質條件。兩者之間有密切的因果關系。例如:想找火山彈就必須到火山口附近地帶去,而且火山所噴出的巖漿,必須具有含鐵鎂質較高、二氧化矽相應較低(基性巖漿)的特征;又如表面具有網狀脈穿插的觀賞石多是巖石受到斷裂構造(斷層或節理)改造後,礦物質沿裂隙或角礫間的空隙充填沈澱而成,尋求這類觀賞石就應到斷裂構造發育的地區去找;再如聞名世界的蝙蝠石(或稱石燕石),只產在我國華北地區距今5億多年(寒武紀)的沈積巖中,是壹種三葉蟲尾甲化石。以上所述,就是觀賞石形成時間的專屬性,分布產地的區域性。即壹定的觀賞石只能在壹定的地質條件下和壹定的地質歷史時期才能形成。所以,要有效地尋找種類較全,收藏價值較高的觀賞石標本,就應該了解壹些與之相關的基本地質知識。
對廣大觀賞石愛好者來說,必須盡可能學習壹些地質學基礎知識。有了初步的地質學知識,不僅有助於尋找觀賞石,而且還有助於解釋石品的形成原因(地質成因),從而能科學地透徹理解標本中的每種特征是如何受自然力造就而成,分析和追溯它的形成歷史,這樣,賞石的意境就更上壹層樓了。這種利用當今的地質現象,去解釋已經逝去的地質歷史時期地質作用的方法,稱之為“推今及古”的現實主義思維方法。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地球自身的引力、重力、自轉能量、地球的熱力等等以及受太陽的引力、熱力、日月潮汐力等等所引起的地殼物質(主要是各種巖石)的變化和運動的復雜過程。
從地球形成算起,已經46億年了從遠古時代起,地質作用就在每時每刻不斷地進行著,改造著地殼巖石的面貌。新的礦物、新的巖石不斷產生,並不斷地被地質作用再次改造,這樣經歷了將近30億年。真正的人類(智人)還沒有出現的這段時間就叫做“地質歷史時期”(簡稱地史時期)。在被人們收藏的化石觀賞石中,絕大部分是距今幾億年前(古生代)的無脊椎動物和低等植物化石;還有距今6000萬年至2億年前(中生代)的脊椎動物,特別是爬行動物和較高等的植物化石;也有距今幾十萬年至距今五千萬年前(新生代)的哺乳動物和高等植物化石。
地球的成分、組成、結構、狀態十分復雜,地球內部的及表層的物質運動包含了無機界和有機界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復雜運動形式,有上千度高溫的熾熱和復雜成分的熔漿,有冰天雪地的冰凍世界;有高聳入雲的崇山峻嶺;有水深萬丈的海底深淵,有常溫常壓的地表條件,也有高溫高壓的地下條件,表明了地質作用是壹個千變萬化的復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