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元敬王後的元敬王後簡介

元敬王後的元敬王後簡介

驪興世家,高麗門下侍郎平章事文景公後代,父為驪山府院君、領藝文春秋館事閔霽

母為三韓國大夫人宋氏,為高麗重大臣礪良君宋睿的女兒

閔氏是生淑德,聰慧異常,嫁與少有濟世之誌的太宗,兩人很是相配

在太祖李成桂建立國家後,圍繞王位,後代們展開了激烈的行為,太宗李芳遠發動了第壹次王子之亂和第二次王子之亂順利奪下了寶座

而在太宗登位過程中,閔氏也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實錄記載“盡心輔贊, 以濟大事”,太宗甚至認為妻子閔氏之功比高麗太祖神惠王後柳氏提甲還重,由此可看閔氏不單單聰慧亦有膽略英氣壹面

可惜夫妻再有意,再***度了多少艱難歲月,難敵太宗對別的女人的貪心,太宗是朝鮮王室後宮嬪妃最多的壹位

在潛邸時,就把閔氏娘家侍女作為了自己的妾室

特別太宗登位後,宮嬪越來越多,閔氏母親就曾提醒過女兒要知道越來越多嬪妃的可怕性,英氣的閔氏愛恨都顯露出來,在太宗又要備禮納權氏(懿嬪權氏)時,閔氏竟然拉著太宗的衣服說主上為什麽忘了我們之間?故意這樣做的嗎?我和妳同守艱難,***經禍亂,才有了國家,現在妳就忘我到了如此地步?哭泣不止,連膳也不肯用,此壹鬧太宗念及兩人之間,便撤掉了嘉禮,但還是派了宦官侍女數人納了權氏在別宮,但此後閔氏對丈夫太宗有了心疾,太宗也因為這件事不聽政事好幾天,若是彼此無意的夫妻何故還會這樣?

此後,夫妻間的雖仍和諧度日,生育兒女,寵信並教化她們,可糾葛不僅來自別的女人也來自家人

太宗多情風流是屬於感情方面,政治方面可謂雷霆手段,權利高握在手,為了除去隱患、確立君威,以離間宗室、不忠名義先後流放了閔氏的弟弟們閔無咎、閔無疾,閔無悔、閔無恤

由此閔氏因弟弟們被流放事情,心懷不平,多次對太宗出言不遜,實錄記載太宗便有了廢除閔氏之念,但其後也不了了之

作為女人,身邊侍女成為丈夫之妾 心裏怎會安樂、怎麽不妒;

作為姐姐,弟弟們先後被流放先後流放,四位又均在流放中死亡,心裏怎會無怨言;

作為母親,年輕時曾連生三子,卻三子皆殤,心裏痛傷又如何能輕易平復;

1393年,51歲時23歲的愛女慶安公主過世,3年後,受到父母絕愛的小兒子14歲的誠寧大君過世,這如何不傷壹位母親的心,就在當年長子讓寧大君儲位又遭到廢除,由三子忠寧大君(朝鮮世宗)頂上,見過為奪王位的殘酷,閔氏憂心可想而知,兩年後閔氏染疾,實錄記載太後感疾,太宗每天都要去看望,但在世宗二年七月十日元敬王後在壽康宮別殿過世,享年五十六歲,謚號彰德昭烈元敬王後,葬於獻陵。

作為女人作為母親作為王後,她或許是幸福的,聰慧宜家女遇到睿智男,雙雙才幹得到發揮,各自又對對方皆有情;與丈夫擁有7子4女,40歲高齡還在生育孩子,是朝鮮王室500余年後妃生育子女最多的女人;及薨, 嬪媵妾侍, 莫不盡心悲痛, 婦則母儀其至矣乎 ,只可惜閔氏想的丈夫只有她,或許她明白不能只有她,但是妳能少擁有些嗎?

元敬王後過世後實錄記載“上王(太宗)不勝軫悼(痛切哀悼)稍不豫,,主上(世宗)遣大臣請進肉,,不許。 以白衣素膳,,終三十日“,可知元敬王後的過世帶給太宗的苦痛,元敬王後過世兩年後,1422年太宗過世,遺命要與元敬王後合葬.....(初六日庚申, 合葬於元敬王太後之陵, 遺命也)

只留殿閣與陵墓印記著她們的壹生,用韓劇《龍之淚》中詞形容竊以為最貼切:糾纏不清、愛恨糾葛..... 封號 名 生卒 配偶 貞順公主 1385年-1460年 清平府院君李伯剛 慶貞公主 1387年-1455年 平壤府院君趙大臨 王子 1389年 早夭,未序齒王子 1390年 早夭,未序齒王子 1392年 早夭,未序齒慶安公主 1393年-1415年 吉川君權跬 讓寧大君 褆 1394年--1462年 淑嬪→三韓國大夫人→壽城府夫人金氏 母善慶宅主全氏 孝寧大君 補 1396年--1486年 淑懿翁主→三韓國大夫人→蕊城郡夫人鄭氏

(父左賛成貞度公鄭易) 忠寧大君

(朝鮮世宗) 祹 1397年-1450年 昭憲王後沈氏貞善公主 1404年-1424年 宜山君南暉 誠寧大君 褈 1405年-1418年 敬寧翁主成氏→三韓國大夫人(父全羅道都觀察使成抑) 謚昭頃 以實錄而言,可看出夫妻兩很疼愛他們的子女,元敬王後的子女也都可謂得到很好的照顧

長女 貞順公主,1400年16歲的貞順嫁給19歲的李伯剛,李伯剛是左丞相李伯易的兒子,李伯剛年少有為,17歲世襲別將,又拜監察,太宗在潛邸就選他為女婿,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李伯剛助太宗亦有功勞 ,後來李伯剛父親獲罪,也因是兒子尚主緣故保命,雖然李伯剛因父親之事得到牽連,但後來太宗和世宗仍重用他,李伯剛在文宗1年1451年過世,謚靖節,和貞順公主有壹女,嫁李季疄。

母親過世後,貞順公主和妹妹慶貞公主常侍殯殿,朝夕供奉及上食就像母親還在世壹般

貞順公主活到了世祖朝,1458年,公主前往溫陽,世祖李瑈還特意交代溫陽郡事趙枚要優待他的姑姑,但溫陽郡事卻輕慢薄待,世祖知道後心疼70多歲的姑姑受到如此對待便下令審問溫陽郡事的罪過。

1460年,76歲的貞順公主過世,此時她的弟弟妹妹只剩讓寧、孝寧大君在世了。

次女 慶貞公主 ,1403年太宗為17歲的慶貞公主選了開國功臣文忠公趙俊的兒子趙大臨為夫婿

為公主主婚的是公主的舅舅驪江君閔無咎

趙大臨性謙謹,沒有紈絝子弟的驕奢之習,同樣受到太宗和世宗的看重,是為大匡輔國、平壤府院君,還曾作為謝恩使到過北京 ,趙大臨過世後世宗還賜祭,謚康安

母親過世後,慶貞公主和姐姐常侍殯殿,朝夕供奉及上食就像母親還在世壹般

侄孫端宗繼位後,還曾賜肉給元敬王後還在世的4個子女(貞順公主、慶貞公主、讓寧大君、孝寧大君),端宗3年1455年69歲的慶貞公主卒,公主育有4女,大女兒嫁給敦寧府丞安進,,次女兒嫁給幼學金仲淹。

三女 慶安公主 ,生而淑婉, 聰慧異常, 兩宮鐘愛,1403年11歲的慶安嫁給了吉川君權跬,孝順公婆,治家有法,公主與弟弟世宗(當時的忠寧大君)性情脾氣相似,宮裏人都稱贊他們的賢德,宮主每嘆忠寧德器日成, 非常人也,在元敬王後連亡三子的20多年後年僅23歲的慶安公主也過世了,太宗很是傷心,輟朝三日,命葬用宗親上等禮,公主育有2子壹女。公主過世6年多後,駙馬也過世了,憐他們的孩子還小,便讓他們常在宮裏居住,後來其中壹子權聰從副司正、世子右侍直到官拜知中樞府事壹職。

讓寧大君李褆,性情剛直,太宗和元敬王後的長子(實際是第四子,元敬在讓寧之前生了三個兒子,皆亡),太宗4年1404年封元子褆為王世子,還訪問過明朝,但由於個性放蕩不羈,在1418年被廢除世子之位,改封忠寧大君,即使改封了世子,太宗也常常賞賜東西給讓寧,對兒子仍舊很疼愛,後來繼位的世宗對兄弟姐妹非常的友愛,對讓寧大君也很好,即使他犯錯,太上王太宗和世宗也不忍重罰。1462年,讓寧大君卒,壽六十九,正室生三男四女,側室***生六男十女,謚剛靖,彊毅果敢剛, 寬樂令終靖。

次子,孝寧大君李補,生而聰穎,自少好讀書,善射,嘗從太宗獵平康, 五發五殪, 衛士皆嘆之。 世宗經常去他的府邸;世祖時,宮裏宴會結束時候,世祖還親自拿著蠟燭照路送他離去,孝寧還好佛,而世祖崇信佛敎, 使僧徒肆行,也有孝寧在背後慫恿;成宗時,由於孝寧年事已高,成宗也常去他的府邸,設宴以表示恩寵,他生病了,成宗還親自去府邸看望,1486年孝寧大君卒,謚靖孝,年九十壹歲,是元敬王後子女中活的最久的,有7個兒子壹個女兒。

三子,世宗李裪,被譽為最出色的君主之壹,從小就好讀書,以實錄而言,說為“書蟲”也不為過,本為忠寧大君,後來被改封為世子,頒布韓文、鞏固軍事、發展科技,自己的文學水平也很高,直到現在都被韓國人所崇拜,1450年過世,壽54歲,有18子5女。

四女,貞善公主,自小在母親身邊長大,得到父母姐姐兄長們的寵愛,1416年13歲的貞善公主嫁給右議政南在的孫子南暉,1424年21歲的貞善公主卒,哥哥世宗深感悲痛傷悼,輟膳,停朝三日,為公主設斂殯、禮葬、造墓三都監,命內官崔得龍, 賜祭於貞善公主。 其敎書:王若曰, 乘化之機, 雖關理數, 同氣之念, 無間幽明。 惟爾公主, 性靜以貞, 行恭而善。 自在中壼, 慈孝夙成, 逮至有家, 勤儉益著。 遂致閨門之雍睦; 庸示戚裏之範儀。 是用昭考鍾情, 寡人篤眷, 方期壽考, ***享安榮。 豈意妙齡偶嬰疾疹, 藥餌無效, 音容奄違? 永懷手足之虧, 曷勝心肝之割? 矧苫塊之未艾, 復棣荊之忽摧? 靜言思之, 何嗟及矣? 且有兒息, 遽喪恃倚。 銜哀敍辭, 遣使致奠。 於戲! 生則連體, 常敦親愛之心; 死而殊途, 特加吊恤之典。 可見兄妹感情深厚,駙馬南暉則在端宗2年1454年過世,贈謚昭簡,容儀恭美昭,恭敬行善簡。二人育有二男壹女。

幼子,誠寧大君李褈,幼而聰慧, 容貌端潔,舉止恭順,忠孝友弟,勤學善射,作為太宗和元敬最小的孩子,更是寵愛之極,實錄甚至以絕愛來形容夫妻兩對幼子的寵,養在宮裏,不離於側,就算12歲時誠寧娶妻,也沒有離開宮裏,直到小兒子得了麻疹才離開宮,哥哥忠寧大君(後來的世宗)更是日夜常在誠寧的身旁,可惜13歲的誠寧還是過世了,父親太宗”輟膳痛悼, 停朝市三日“,母親元敬則是“自誠寧大君之卒, 無日不泣”,可見兩人的心痛程度,誠寧過世後太宗寫的賜祭敎書讀來真是感動萬分,太宗不僅是強勢君主也真乃感情豐富者,其內容部分為:妳今年14歲,沒有壹天離開我的左右,我要進膳,妳必先嘗,我要去觀射,妳必隨行,凡是起居,必有妳在,妳又沒有缺點,聰明溫雅,十分孝順,讀書時習,學射屢中,現在有了家室,封了大君,都要成人了....卻被病帶走,妳的面容常在我眼前,妳的話語還在我耳旁,嗚呼痛哉?........言有盡而情不可終,妳可知道?.....

誠寧大君無後,以哥哥孝寧大君6子原川君李宜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