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國比較嚴重的環境汙染事件
松花江重大水汙染事件(時間 ? 2005年11月13日)
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苯胺車間發生爆炸事故。事故產生的約100噸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機汙染物流入松花江。由於苯類汙染物是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的有機物,因而導致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汙染事件。哈爾濱市政府隨即決定,於11月23日零時起關閉松花江哈爾濱段取水口,停止向市區供水,哈爾濱市的各大超市無壹例外地出現了搶購飲用水的場面。
2.河北白洋澱死魚事件(時間 ?2006年2月和3月)
2006年2月和3月,素有“華北明珠”美譽的華北地區最大淡水湖泊白洋澱,接連出現大面積死魚。調查結果顯示,死魚事件的主因是水體汙染較重、水中溶解氧過低,最終造成魚類窒息。
3.太湖水汙染事件(時間 2007年5月)
市政府稱是持續高熱造成的,國家環保總局認為既是天災也是人禍。民間普遍認為是政府為了經濟業績大量興建排汙嚴重的化工廠,卻對太湖汙染治理不力造成了今天的惡性事件,而政府的弄虛作假,使得太湖汙染問題日益嚴重。有研究顯示,無錫水汙染事件主要是由於水源地附近藍藻大量堆積,厭氧分解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NH3、硫醇、硫醚以及硫化氫等異味物質。
4.巢湖、滇池藍藻暴發(?時間 ?2007年6月)
巢湖、滇池也不同程度地出現藍藻。安徽巢湖西半湖出現了區域在5平方公裏左右的大面積藍藻,由於西半湖不作為飲用水源,所以對當地影響不大,但隨著持續高溫,巢湖東半湖也出現藍藻。滇池也因連日天氣悶熱,藍藻大量繁殖。在昆明滇池海埂壹線的岸邊,湖水如綠油漆壹般,並伴隨著陣陣腥臭。太湖、巢湖、滇池藍藻的連續爆發,為“三湖”流域水汙染綜合治理敲響了警鐘。
5.雲南陽宗海砷汙染事件(時間 ?2008年6月)
2008年6月,環保部門發現陽宗海水體中砷含量出現異常之後,立即 展開了調查。在發現陽宗海水質中砷含量超過飲用水標準含量0.1倍後,立即要求停止以陽宗海作為飲用水水源地。
6.廣西龍江鎘汙染事件(時間 ?2012年1月15日)
2012年1月15日,廣西龍江河拉浪水電站網箱養魚出現少量死魚現象被網絡曝光,龍江河宜州市拉浪鄉碼頭前200米水質重金屬超標80倍。時間正值農歷龍年春節,龍江河段檢測出重金屬鎘含量超標,使得沿岸及下遊居民飲水安全遭到嚴重威脅。當地政府積極展開治汙工作,以求盡量減少對人民群眾生活的影響。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環境汙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或由於人為的因素,環境受到有害物質的汙染,使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人類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響。)由於人為因素使環境的構成或狀態發生變化,環境素質下降,從而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條件的現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