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訓》下部02之戒多言,不糾纏,少爭論
曾國藩壹生致力於修身養性,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和思想境界,以完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至大理想,以“戒多言,戒怒,戒忮求”作為自己修身反省的信條。
那麽,為什麽曾國藩強調必須戒多言呢?
與人相處時,嘮叨啰嗦,也許失心;口無遮攔,必然罪人;所謂言多則必失,失人,失言,或之人言兩失。
曾國藩三十多歲是在北京當翰林院的學士,父親生日,請了壹個和家裏素來親近的醫生鄭小珊,後不知為何他與鄭小珊起了口角爭執。
鄭小珊因之是曾父的生日宴會,非常生氣,卻忍而不發。曾國藩見此反而得寸進尺,洋洋得意,口不擇言,說話相當難聽,鄭小珊拂袖而去,壹場生日宴會竟鬧的頗不愉快。
曾父宴後教訓曾國藩,說他不識大體,有失知識分子的素養和體面。不久之後,曾父也離京返鄉。
後來,曾國藩自己在日記裏反省此事,說自己有三大過失: 自以為是、得意忘形、罪人而不自知。
他說: “齟齬之後,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惡言不出於口,怨言不反於身,此之不知,追問其他,謹記於此,以為切戒。”
人非聖賢,有過則改,也近賢也。
曾國荃調任湖北巡撫,瞧不起頂頭上司官文。
官文氣惱,以曾國荃武將出身不懂官場政事,幫曾國荃爭取了壹個幫忙軍務的職位。曾國荃喜而忘外,想要上表謝恩朝廷重用,經哥哥曾國藩提醒才知被耍,此職位與他的爵位官職相當不匹配,嘲諷調戲的意味甚濃。
曾國荃可是火爆脾氣,逮著點實據,要求侄子曾紀澤操刀,上了壹篇參官文的奏章,列了官文十大罪狀,嚴重者如勾結肅黨,與軍機大臣秘密來往。這可是抄家滅族的罪名,壹時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軍機大臣個個惶惑不安,官文氣惱至極,連慈禧也被驚動了,趕快派人去湖北調查,壹時風聲鶴唳。
後經過曾國藩和左宗棠的巧妙斡旋,終於大事化了,平息了這場平地而起的風波。
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教育道:
戒多言,不糾纏,少爭論,否則,敗家喪生之日不遠矣。
其壹、爭論容易導致意氣之爭。
“彼此持論不合,反復辯論,內有矜氣,自是特甚。”
若是引發意氣之爭,往往會罔顧事實是非,只憑自己的情緒和意氣去爭論,往往無理而傷人,動氣而傷身。
其二、爭論的本質就是糾纏。
糾纏過甚,則會引發巨大的內耗。凡成業立事,內耗過大,事情難成,團隊難聚。
其三、利益之爭沒有必要。
為官不可為利益而爭,那只會招來更大的禍患,更是阻礙自己修身的攔路石,張英以高官據理而讓三尺,成就六尺巷的清名和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豁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