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無線電通信是利用什麽傳輸信號的?

無線電通信是利用什麽傳輸信號的?

無線電通信

利用無線電波傳輸信息的通信方式。能傳輸聲音、文字、數據和圖像等。與有線電通信相比,不需要架設傳輸線路,不受通信距離限制,機動性好,建立迅速;但傳輸質量不穩定,信號易受幹擾或易被截獲,保密性差。

在英國,人們把麥克斯韋奉為無線電的開創人,認為他最先指出電磁波的存在。

在美國,有人認為德福雷斯特是無線電之父,因為他發明了三極管,而三極管是無線電通信器材的心臟。

在俄國,只承認波波夫是無線電通信的創始人。

在西方科學家的眼中,意大利人馬可尼是無線電通信的發明人,他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在德國,人們認為赫茲才是無線電的開創者,因為他最早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電磁波的振動頻率的單位,就是以他的姓命名的。

到底是誰發明了無線電通信呢?可以這麽認為,無線電的發明是眾多科學家***同研究的成果,也是歷史發展的產物。

人類發明了電報和電話後,信息傳播的速度不知比以往快了多少倍。電報、電話的出現縮短了各大陸、各國家人民之間的距離感。但是,當初的電報、電話都是靠電流在導線內傳輸信號的,這使通信受到很大的局限。譬如,要通信首先要有線路,而架設線路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高山、大河、海洋均給線路的建造和維護帶來很大的困難。況且,極需要通信聯絡的海上船舶,以及後來發明的飛機,因它們都是會移動的交通工具,所以是無法用有線方式與地面人們聯絡。19世紀發明的無線電通訊技術,使通信擺脫了依賴導線的方式,是通信技術上的壹次飛躍,也是人類科技史上的壹個重要成就。

在科學的道路上獲得成功的人總是那些永遠孜孜不倦,善於總結前人經驗,汲取前人教訓的勇敢者。誰能堅持下來,誰的靈感突然迸發,他就能摘取勝利的果實。俄國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馬可尼就是這樣的人。

波波夫於1859年出生在俄國的壹個牧師家庭中。18歲那年,他考進了彼得堡大學數學物理系。不久轉入森林學院學習。森林學院學術氣氛活躍,使他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幾年後波波夫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1888年,赫茲發現電磁波的消息傳到了俄國,29歲的波波夫壹下子改變先前要把電燈裝遍俄國的主意,樹立了要指揮電磁波飛越全世界的理想。1894年,波波夫做了壹臺磁波接收機。這臺機器的原理與英國科學家洛奇的那臺相似,但靈敏度卻遠比洛奇那臺要高得多。

波波夫對無線電通信的傑出貢獻,是他發現了天線的作用。在壹次實驗中,波波夫發現金屬屑檢波器的靈敏度異常地高。接收電磁波的距離比起平時有明顯的增加。他沒放過這個異常現象,仔細地觀察了周圍環境,也沒發現什麽變化。找了很多原因,但都-壹排除了。他感到很奇怪,再試壹次,靈敏度還是異常的高。忽然,他瞥見有壹根導線搭在檢波器上。很明顯,這根導線增加了檢波器的接收能力,增加了靈敏度。波波夫真是喜出望外,提高機器的靈敏度,增加傳收距離的願望竟在這無意中達到了。他使用的這根導線是世界上的第壹根天線。波波夫用這架機器首先去檢測雷電。他把莫爾斯電報機接在機器上,在壹個雷電風雨交加的夏夜,他的接收機收到了空中的雷電,並用莫爾斯電報機上的紙條記錄了下來。

1895年5月7日,波波夫帶著他發明的無線電接收機來到彼得堡的俄羅斯物理化學學會物理分會會場,在宣讀論文後,當場進行演示。他讓助手在演講大廳的壹頭安放好電磁波發生器,自己在講臺上調好接收機,裝好天線,接收機連接了繼電器和電鈴。壹切就緒後,助手接通電磁波發生器,接收機帶動電鈴響了起來。當助手把電磁波發生器電源切斷,電鈴聲嘎然而止。面對事實,過去支持他的人,反對他的人,懷疑他的人,都上前握手祝賀他。此後波波夫又改進了他的機器,用電報機替換了電鈴。這樣,就形成了壹臺完整的無線電收報機。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和助手又進行了壹次正式的無線電傳遞莫爾斯電碼的表演。波波夫把接收機安放在物理學會會議大廳內,他的助手把發射機安裝在森林學院內,兩地距離250米左右。時間壹到,助手沈著地把信號發射出去,波波夫這邊的接收機清晰地收到信號。此時俄羅斯物理學會分會長把接收到的字母壹個個地寫在黑板上。最後,黑板上出現壹行字母:“海因裏希·赫茲”。這是世界上的第壹份無線電報,內容是紀念赫茲這位電磁波發現者。

馬可尼 1874年出生在意大利,父親是意大利人,農莊主,母親是愛爾蘭人。1894年,即赫茲去世的那年,馬可尼剛滿20歲,他在電氣雜誌上讀到了赫茲的實驗和洛奇的報告。從小就喜歡擺弄線圈、電鈴的他,便壹頭鉆進了電磁波的研究中。他想既然赫茲能在幾米外測出電磁波,那麽只要有足夠靈敏的檢波器,·也壹定能在更遠的地方測出電磁波。經過多次的失敗,他終於邁出了可喜的第壹步。他在家中的樓上安裝了發射電波的裝置,樓下放置了檢波器,檢波器與電鈴相接。他在樓上壹接通電源,樓下的電鈴就響了起來。晚上,當父親看到了這個新奇的裝置,把以前憋在肚子裏的火氣和不滿都拋到九霄雲外,再也不叫他“不切實際的空想家”了。並開始給兒子經濟資助,讓他壹心搞實驗。馬可尼初次告捷後,信心增強了。他大量收集資料和文章,木管這些文章的作者是有名氣的還是無名氣的,只要對他有用,有所啟發的文章,他都耐心閱讀,仔細分析。他把各家的缺點分析清楚,把各人的長處集合起來,改進自己的機器。

第二年夏天,馬可尼又完成了壹次非常成功的實驗。到了秋天,實驗又獲得很大的進步。他把壹只煤油桶展開,變成壹塊大鐵板,作為發射的天線。把接收機的天線高掛在壹棵大樹上,用以增加接收的靈敏度。他還改進了洛奇的金屬粉末檢波器,在玻璃管中加入少量的銀粉,與鎳粉混合,再把玻璃管中的空氣排除掉。這樣壹來,發射方增大了功率,接收方也增加了靈敏度。他把發射機放在壹座山崗的壹側,接收機安放在山崗另壹側的家中。當給他當助手的同伴發送信號時,他守候著的接收機接收到了信號,帶動電鈴發出了清脆的響聲。這響聲對他來說比動人的交響樂更悅耳動聽。這次實驗的距離達到2.7公裏。

1937年,馬可尼與世長辭,在意大利羅馬有近萬人為他送葬,同時,英國所有無線電報和無線電話,以及大不列顛廣播協會的廣播電臺停止工作2分鐘,向這位無線電領域的偉大人物致哀。馬可尼、波波夫以及其他為無線電通信領域作出貢獻的科學家雖然離開了人間,可是他們發明的無線電通信留給了後人,並將造福於人類的子子孫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