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馮小剛用潘金蓮捅破大師窗戶紙,但他其實跟大師無關

馮小剛用潘金蓮捅破大師窗戶紙,但他其實跟大師無關

版權所有 開屏映畫(微信ID:ikaiping)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明天即將全國公映。此前,導演馮小剛攜眾主創在北京奧體中心舉行首映禮,幾千人的首映現場在觀影過程中不斷爆發掌聲和笑聲,馮小剛確實是撓到了觀眾的諸多敏感之處。

從最初藝術片作品被禁,到轉型拍賀歲片乃至類型片,馮小剛作品深挖現實、聚焦當代的特點極具辨識度,他也壹直自信於自己的電影可以當做時代回憶錄去觀看。

但是,馮小剛無疑也壹直面臨壹個困境,他的作品雖然能夠獲得觀眾***鳴,但那更多屬於流行文化層面的***鳴,而非藝術高度的臣服。所以,不管小剛服不服,他壹直被認為是商業成功大過藝術成功導演。

馮小剛需要壹部作品證明自己的商業號召力與藝術高度是並駕齊驅的。這本來應該由《壹九四二》實現。但是,那是壹個並不完全如意的嘗試

到了《我不是潘金蓮》,馮小剛幾乎是卸下了從前的壹切包袱,用拍處女作的心態重新起步。

有人說,馮小剛終於了捅破大師那層窗戶紙。

但是,子非魚多年前早就說過,馮小剛的名字,不應該跟大師這麽冷的字眼放在壹起。馮小剛有比大師更溫暖更恰當的稱謂——人民導演。

在《我不是潘金蓮》的最後,當妳看到李雪蓮苦笑著離開範偉的果園,妳會明白我下面這篇在六年前寫下的有關馮小剛的評論。

人民導演馮小剛,跟大師無關

公眾號:開屏映畫(ikaiping)

原文發於南都娛樂

劉震雲在《我把青春獻給妳》的序中曾評價馮小剛,“他距成為壹個對電影有貢獻的大導演,僅剩壹點七公裏”。最近他在修訂版的《我把青春獻給妳》的序中修訂了這壹說法,認為馮小剛距離大師僅差壹層窗戶紙,而且這層窗戶紙眼看就要捅破了。

這些年來我越來越喜歡馮小剛,也越來越尊敬劉震雲,但是語言大師劉震雲把大師的帽子獻給馮小剛,或說提溜在馮小剛的腦袋上空壹厘米處,我還是覺得有點詞不達意——大師這個詞,現在只剩下兩個主要用途,壹是在官宦富商中徘徊的真假僧人,壹是在研究院與高校間徘徊的真假學者。馮小剛幹嘛要去湊這個熱鬧?

《我不是潘金蓮》在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包攬兩項大獎,範冰冰激動擁抱馮小剛,壹旁站著的劉震雲也心情愉悅。

這壹點馮小剛自己其實認識挺到位。很多年前他就這樣評價陳凱歌,“凱爺最適合呆的地方就是象牙塔,每個民族,都會有這麽兩三位爺,國家再窮也得養著。任務單純,只有壹項,要拍就得拍對本民族極具認識價值的史詩,根本就用不著考慮娛樂性”。他勸葛優則是相反的壹套理論,“如果有壹天,葛爺深沈了,或者說藝術了,走進象牙塔了,可想而知觀眾還買他的賬嗎?”他還評價過姜文,“他的問題是如何能夠節制他的才華”。在評價完這些爺之後,他還作了壹個總結:是哪個林子裏的鳥就踏踏實實地在哪塊林子裏呆著,飛出去玩壹圈,臨了還得落回來。

葛優是馮小剛電影的常用男主角,馮小剛曾說他就喜歡葛優這張莫衷壹是的臉,這張臉能演出中國人的復雜性。

馮小剛當然不是象牙塔那塊林子裏的人,按照馮小剛自己的說法,他壹直住不上宮殿,只好在宮殿外搭了壹個偏房,慢慢地偏房越來越大,卻也就成了宮殿。

馮小剛的那個偏房,是從都市室內劇開始搭起的,《編輯部的故事》和王朔聯合編劇,使他揚名立萬。後來他編劇的電影《大撒把》已經帶著濃郁的馮氏賀歲劇氣息,在那時,這種賀歲片的雛形可以稱之為都市時尚喜劇片。到1998年《甲方乙方》,馮小剛的風格正式在喜劇風格的賀歲片格局內奠定基礎。

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 馮小剛任編劇的《大撒把》

而《集結號》和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尤其是《唐山大地震》,則是馮氏又為自己的都市喜劇片搭建了壹個敘事風格突破向都市大片的前院,而《夜宴》,大概可以算是他壹個不太成功的古典別院。

《唐山大地震》劇照

按老藝術家的眼光看過去,馮小剛怎麽都不像是能另起爐竈的人,拍的都是壹些老壹輩影視人看不上的都市喜劇,無關國家民族的大計。但是最牛的演員往往是從跑龍套開始的,然後在他成名後的有壹天,有人指著壹部老片裏的壹個龍套說,看,誰誰誰原來早年還在這部戲裏跑過龍套,演過宋兵乙。

《夜宴》劇照

馮小剛早年跟著王朔跑龍套時,還是張藝謀陳凱歌的時代,那時候張陳二人乘著上世紀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東風,從尋根文化開始往大師的路上壹路狂奔,再祭起國際大獎的票房靈藥,弄得全國人民如癡如狂。但是“大師”加“大獎”的路子沒能維持多少年——代表昨日的尋根文化已經走到盡頭,電影工業原本基於都市文化,國人需要看到具娛樂性常識的電影,沒法再跟著歐洲文藝片的口味調整自己的需求。

中國電影工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低迷到幾乎看不到未來。正在此時,馮小剛的第壹部賀歲片《甲方乙方》橫空出世,打敗成龍的《我是誰》,開創了中國電影的壹個最重要檔期。

《甲方乙方》經典劇照

賀歲片的提出充分顯示馮小剛對電影的理解超出了同時代的所有電影人。電影是什麽?首先是電影工業,是觀眾,是檔期,是票房,然後才是電影創作。馮氏電影用多年的高票房證明,電影的價值排列應該是這樣的:社會娛樂價值、產業價值、藝術價值。他比所有同時代的電影人都更願意關註社會現實與流行思潮。

馮氏賀歲片

他的電影跟壹般都市時尚片的最大不同就是,馮氏的每壹部電影都會在故事推進的同時勾畫出現實的大背景。比如說,《大撒把》講的是出國潮,《手機》講的是婚外情,《天下無賊》講的是誠信,《唐山大地震》講的是苦難,都是當時社會問題的焦點。

《手機》 《天下無賊》

馮氏電影的語言總是暗暗合著當下的熱點,比如說,在《天下無賊》裏,有壹句臺詞,“二十壹世紀最貴的是什麽?人才!”這句臺詞到了《非誠勿擾》中,變成了“二十壹世紀最貴的是什麽?和諧!”在所有的馮氏電影裏,最具有現實諷喻價值的是《大腕》,把中國突然跑步跨入新經濟新資本時代的狂躁社會現實描摹得入木三分,“不買最好的,只買最貴的”壹時間成了流行語。

《大腕》電影,對不同的導演是不同的東西。有些導演把電影當做自己的玩具,有些導演把電影當做自己的榮譽,有些導演把電影當做壹座獨立的建築,馮小剛則把電影當做壹個社會事件,他拍的不單是電影,還是介入社會的工具。

回到文章開頭的主題,馮小剛如果不是大師,那麽他是什麽?我認為最準確的提法是“人民導演”。馮小剛有壹次在國慶的壹個飯局上吹捧葛優,“您今天不應該坐在這裏,應該坐在人民大會堂啊”。這句話到《唐山大地震》公映後,真的可以結結實實地捧到馮小剛面前:您怎麽還沒坐在人民大會堂啊?苦難與諒解,還有什麽比這更有現實意義的?(補充:《我不是潘金蓮》,馮小剛通過展現壹位普通女性的執拗與最終和自我以及這個社會的諒解,更加應該坐進人民大會堂。)

跟那些裝作對票房目不斜視的“大師”們相比,馮小剛首先好就好在他是壹個性情中人,或者說他是壹個人,票房高了他就興奮,票房不好他就沮喪。所以他跟觀眾很近,跟電影很親。他的電影是從觀眾裏走出去的,所以走的是上坡路,越走越有高度。不像有些導演,高高在上許多年,偶爾為人民服務壹下,顯得不倫不類(引用馮氏語錄)。那些曾經的精英在電影工業面前,越來越顯出走下坡路的頹勢了,有的零敲碎打,有的徹底摸不著北。好在馮小剛們已經推高了中國電影的整體制作標準,就讓他們下坡吧。

二十年大事記

●1997年 馮小剛與葛優攜手帶來《甲方乙方》,首次引入賀歲片概念。

●2000年 執導《壹聲嘆息》,隨即包攬開羅電影節多項大獎。

●2001年 馮小剛重返賀歲片強檔,執導《大腕》,創造了壹系列經典臺詞。

●2003年 執導《手機》,拍攝期間與央視名嘴崔永元交惡。

●2004年 《天下無賊》公映,捧紅王寶強。

●2006年 執導《夜宴》上映,票房破億。

●2007年 《集結號》上映,第二十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影片。

●2009年 賀歲片《非誠勿擾》創造票房奇跡,拿下3億票房。華誼兄弟股份有限公司上市,馮小剛持有2.28%的股份。

●2010年 《唐山大地震》總票房6.6億人民幣,創下國內最高票房紀錄,因電影與孫海英“罵戰”。

●2010年 《非誠勿擾2》成為馮小剛20多年導演生涯中唯壹拍了續集的作品。

●2012年 《壹九四二》是馮小剛耗盡心血之作,前後籌備有十年之久。

●2013年 馮小剛回歸喜劇執導拍攝《私人訂制》,輕松收獲7億票房。

●2015年 馮小剛主演管虎執導的《老炮兒》,憑借不俗的演技拿下金馬獎。

●2016年 《我不是潘金蓮》被視為馮小剛導演生涯迄今為止的巔峰。

子非魚,電影人,知名影評人,曾任新京報副總編輯、時光網總編輯

開屏映畫

終端娛樂觀察家

微信ID:ikaiping

編輯:醉花陰

聯系我們:youfish888@qq.com

文藝連萌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