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問津書院的景點細解

問津書院的景點細解

《湖廣通誌》載:孔子河在縣北九十裏孔子山前,昔孔子自陳蔡適楚至此問津。

孔子山東南有五雲山。此處山青水秀,幽谷清泉,潺潺細流,如嗚佩環,孔子河發源於此。全長11.2公裏,經夏家畈入沙河後由舉水匯入長江。周邊山崗林立,兩岸景致宜人,河水清澈見底,經問津書院門前緩緩流過。千百年來,河水從上古流過春秋,又從春秋流到如今。因曾留下孔子的足跡,固名。 《明·壹統誌》黃州城東―百裏,相傳孔子自衛適楚當登山上,有坐石草木不侵。”  坐石坐落於孔子河北岸水邊,問津書院前方數十米。該石寬約二丈,四周草木不侵,光滑如鏡,遇冰相激

發出錚錚的響聲。石頭側邊刻有坐石二字,魏碑書體,字約30公分大小,陰刻而成,蒼勁古樸,尤其是坐字,將兩個人字刻成口,使其更顯端莊。史載坐石二字為漢唐時留下來的舊物,是新洲現存最早的摩崖石刻。該石保存完好,已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孔嘆橋相專孔子弟子們曬書時,好坐在這塊石頭上休息。後又傳孔子在此地講學時,每天傍晚他愛坐在這塊石頭上濯足。附圖為孔子坐石遺跡。 《問津院誌》載:長沮沖壹名“長沮畈”,在孔子山左,桀溺畈壹名桀溺沖,在孔子山右。

在孔子河南北兩岸,各有壹片呈梯形的田壟因長沮和桀溺在此耕種過,故人們把這兩片地,壹曰長沮沖,壹日桀溺畈。長沮沖在孔子山左,寬數十步,長三裏許。沖口兩山對峙,左右山崗盤曲。沖邊有壹石碑,上刻長沮沖三個大字。桀溺畈在孔子山右,寬平沃衍,田數十畝。畈邊有壹石碑,上刻桀溺畈三個字。孔子河南岸有個小廟,把長沮、桀溺的畫像掛在裏面,當土神祭祀。 《湖廣通誌》載:孔子河橋壘石跨津上,壹名孔嘆橋。  孔嘆橋坐落問津書院門前右邊半裏許孔子河上,磊石跨津南北,宛如虹流紫電,龍堰蒼波。古稱書院“水關。該橋四墩三孔,全長23米,橋墩為棱形,橋墩高2.5米,橋面寬2.3頭.用15根長約8米、寬0.5米、厚0.4米的大青石板分三組相接並列平鋪而成。相傳孔子到此問津無果,涉水時書又遭水淹濕,孔子望水興嘆。後人建橋紀之,名曰孔嘆橋。

此橋為明萬歷三十年(1604年)黃岡茅瑞徽募捐修建。後因河床淤塞,清鹹豐元年(1851年)重修。

傳說當年重修此橋時,孔子河周邊的民眾慷慨捐資,請來最好的工匠動工。可從哪兒去弄上好的建

築材料呢?就在眾人為建橋材料壹籌莫展之際,壹位仙風道骨的白發長者來到村莊。他對村民指點迷津:要修成此橋,非用龍骨不可。村民詫異:從哪兒找龍骨呢?只見他拿起羅盤依地而卦,隨即指著南方―塊長形壟崗說:此地似龍形,必可得龍骨。

壟崗離孔嘆橋10多裏遠。附近的後生踴躍來到壟崗,他們個個身強力壯,都是幹重活

的好手,壹***32人。掘地壹瞧,果如白發長者所言,只見壹塊塊青石,天然生成,堅硬碩大,每根長約3米,***16很。32人擡壹根8米長的石塊,正好合適。再多壹人則嫌擁擠,少―人則力量不足。說來也怪,其中壹根石塊,眾人使出渾身力怎麽也搬挪不動。這時,白發長者又飄然而至,解釋道:此乃龍脊,不可妄動。眾人依言而行,留下龍脊,重新填埋好,只將其余的15根擡走,正好夠修橋之用。孔嘆橋經歷了壹百六十余年河水沖刷和車馬碾壓,至今完好無損。此橋已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湖廣通誌》載:孔子山西北隅為曬書場。

曬書場在孔子山西北隅相去裏許。是五雲山至孔子山中間分脈而斷起、頂平如臺的小丘,其高稍低於孔子山。原臺上有古松二株,鐵榦虬蟠,倉髯龍奮,每雨風雨之時,若有飛來之勢。  相傳孔子師徒涉水過河時,車上的輸被水淹濕,只好回車上岸在此曬書,故名。 《問津院誌》載:顏子巷在書院東三裏迥瀾石畔,源出五雲山支麓,據津上遊自北來註入孔子河。  顏子巷在書院東三裏許。該處小溪潺潺,巨石崢崚森列,河岸此處石壁尤加徒峭,高可數仞,大可數圍,光平如削。上鐲“迥瀾”二大字,旁款三小字,上二字剝落不可辨,下壹題字尚可認識,後因修孔子河水庫被湮。

相傳孔子弟子顏淵非常好學,惜時如金。當年他跟隨孔子在今孔子山壹帶逗留時,經常壹人跑到此地,坐在壹塊石頭上讀經誦典。“顏子巷”因故而得名。 進步處,在問津書院外十步。風亭東面、書院山麓邊有壹塊突出的石頭,上刻進步處三字,旁勒五迪二字。  進步處地面用青石板鋪有品級道。官員們進入問津書院(孔廟),按古制文官下賤轎,武官下馬。在停馬場下馬、下轎後,官員們要整裝束帶,從進步處按品級大小,依次踏上品級道,躬敬緩行進入書院。

在時,經常獨自壹人跑至此地坐在壹塊大石t:子港壹因故而得名;進步處,在問津書院外十步。風亭東面、書院山麓邊有壹塊突出的石頭,上刻進步處三字,旁勒五迪二字。

進步處地面用青石板鋪有品級道。官員們進入問津書院(孔廟),按古制文官下賤轎,武官下馬。在停馬場下馬、下轎後,官員們要整裝束帶,從進步處按品級大小,依次踏上品級道,躬敬緩行進入書院。 清光緒《問津院誌》裁:回車埠壹名“回車坡”,又名“臥車盤”,在書院北十裏,石岑崔嵬不生草木。

《湖廣通誌》載:橋北十裏曰回車埠。  話說孔子帶領他的弟子,沿著楚黃古道,自北而南,駕牛推車,好不容易到了邾子國五雲山下。壹群孩子列在道中擋住去路。他們把路旁的石塊堆起來,築出了個小小的方形城,有個名叫項橐的7歲小孩,往裏—坐,儼然壹副“城裏人”的派頭,悠然自得。孔子見狀,即問項橐:小孩,妳怎麽不避讓車子了項橐毫不驚慌,從容應對:“自古以來,是城應讓車,還是車應讓城?孔子聞之,無言而對。  孔子下車返身走到城下,望著這位目同尋常的孩童,覺得蠻可愛,於是向項橐提出了壹系列問題。孔子問.妳知道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門無關?何車無輪?何牛無犢?何馬無駒?何刀無環?何火無煙?何人無婦?何女無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無雌?何樹無枝?何城無使?何人無字?  項橐不緊不忙地回答:土山無石,井水無魚,空門無關,輿車無輪,泥牛無犢,木馬無駒,斫刀無環,螢火無煙,仙人無婦,玉女無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無比雌,枯枝無枝,空城無使,小兒無字。

孔子壹邊聽壹邊撫掌,口裏念道到:善哉!善哉!”項橐壹番智慧的回答,令孔老夫子既難堪又佩服。  接著,項橐反問了孔老夫子3個問題,結果呢,孔老夫子連壹個字也沒回答出來,只好說了句:後生可畏,焉能求者之;不如今也!  於是回車繞行,怎知轉彎過急,車軸扭斷,車臥在地,不能前行。待去附近村莊請來木匠修好車軸,才繼續南行。後人即稱此地為回車埠,又稱臥車盤。 煙墩腦,位於新洲舊街問津書院門前的孔子河南岸山頂,遺跡是黃土堆成的圓形,高約五尺,直徑約兩丈,保留著明顯的古代人工夯土痕跡,周邊植被樹木茂密,但黃土堆上卻草木不生。據考證,“煙墩腦”就為孔夫子那個時代築成在大別山脈用於戰事傳遞軍情的烽火臺,在元末明初聞名於世的“蘄黃四十八寨”仍發揮著重要作用。[br/]

煙墩腦的傳說有2000多年的歷史,與孔夫子有關。據清光緒《問津院誌》載,清嘉慶元年五月,當地老百姓在問津書院對面的山腳下鋤田,挖出—塊青石碑,是—塊宋代紹聖二年的墓誌銘碑。根據銘文記載,早在宋代此地名為“弦歌裏”、山名“鷹山”、山頂有“煙墩腦”,而這些地名均與孔子遊經新洲相關。

傳說當年孔老夫子周遊列國,途經此地,被河水擋住了去路,使弟子子路問津於楚國隱士長沮、桀溺而不得。無奈坐在河邊巖石上嘆息,擡頭向河對岸望去,見大別山延綿到此的余脈恰似—個之乎者也的“之”字,而美中不足是“之”字缺—點。於是他順勢將手中的旱煙灰向山頂磕去,就成了“之”的—點。當地人們為了紀念孔老夫子,就將他磕煙灰形成的土堆取名日“煙墩腦”,流傳至今。 孔子河水庫是人工水庫,舊時代人們開山掘池,出足氣力,擴展到了如今這大規模,成為新洲的三大水庫之壹。水庫現大力發展漁業,建立了水庫管理處,已具壹定的規模,發展前景良好。孔子河水庫擁有著觀音崖,新廟,烏龜山等當地著名景點,每年的春夏之際都吸引了大量的學生前來遊玩,平常的時候每天吸引大量的釣魚愛好者前來垂釣,熱戀中的男女也都不顧驅車勞頓前來欣賞大好風光。水庫氣勢恢宏,兩座高山之間,壹條巨大的渡槽橫穿而過,大氣磅礴,再往前走,壹座大山山腰上巨大的溢洪道橫空而出,恢宏壯闊,大有壹瀉千裏之感。2008年水庫公開競標加固工程,最後武漢市水利水電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730.4606萬元中標,並已在年內全部完工,這又進壹步的加強了水庫的防洪安全指數。如今的孔子河水庫已與問津書院,道觀河風景區連成壹線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