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黴素≠萬用膏,醫生提醒:長期使用會導致無藥可用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壹樣被人們稱為“萬用膏”的外用藥,痤瘡、皮炎、燙傷、蚊蟲叮咬、嬰兒濕疹、嘴唇幹裂等等,只要皮膚上有問題,大家都會想著用它來抹壹抹。好像不管是誰的家裏,打開抽屜似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紅黴素軟膏 。
打開紅黴素軟膏的說明書,妳會發現它的適應癥寫得很短,僅有壹行,“本品適用於膿皰瘡等化膿性皮膚病及小面積燒傷、潰瘍面的感染。”其藥物成分也非常簡單,就是紅黴素再加上凡士林、石蠟等輔料形成的混合物。
紅黴素是壹種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抗菌譜與青黴素很接近,對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部分革蘭氏陰性菌和壹些非典型病原體都有抗菌作用,特點是對青黴素產生耐藥性的菌株,會對紅黴素敏感。
針對比較面積比較小的皮膚感染,如痤瘡引發了毛囊炎、蚊蟲叮咬抓破後出現了感染等情況使用紅黴素軟膏擁有比較好的效果。但紅黴素主要的作用就是抗菌,並沒有什麽其他的奇效,為何紅黴素軟膏會被大家認為是“萬用膏”?
這就得再說說紅黴素軟膏中的輔料 凡士林 。19世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新油田的石油鉆井工人發現抽油桿上的蠟垢塗抹在割傷的傷口上可以止痛,加速傷口愈合,然後1859年到此參觀的藥劑師兼化學家羅伯特·切森堡將這種蠟垢帶回去研究,最終提煉出了壹種不會變質腐敗的物質,在1870年他正式申請專利,將其命名為“凡士林”。
凡士林是壹種極具化學惰性的碳氫化合物,它不親水,不會被人體吸收,塗在皮膚上會形成壹層膜,它可以讓皮膚裏的水分不易蒸發,有良好的保濕效果,還能隔絕空氣中的細菌,降低感染風險。
因此,這些針對保濕護膚、促進傷口愈合、以及避免寶寶因尿布長期接觸導致的濕疹的功效都是凡士林的作用。而凡士林加上紅黴素的組合,讓普通的凡士林擁有了抗菌的效果,使得它的效果更加全面。
抗生素的作用主要是殺滅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它的出現拯救了億萬人的生命,但不合理的濫用抗生素,會導致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作用。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抗菌藥物不能亂吃,但對於紅黴素軟膏這種外用藥就放松了警惕,同樣頻繁或長期的使用紅黴素軟膏也會導致 細菌對紅黴素耐藥 。
剛開始使用軟膏會感覺效果良好,傷口愈合得非常快,但慢慢藥物的療效就變差了,不如從前,這就是出現了耐藥,而更糟糕的情況是細菌對同屬的紅黴素類抗生素亦產生交叉耐藥性,如阿奇黴素、羅紅黴素、琥乙紅黴素等,這些都是治療支原體或衣原體肺炎的壹線用藥。
當患有支原體肺炎的患者出現耐藥,就會導致藥物效果不佳引起治療失敗,甚至會危及生命。
因此,小小的紅黴素軟膏,看似“萬能”,但其實並非是“萬能“。除了抗菌的效果,咱也別把它當成神藥了,本身這支小小的軟膏就只適合比較輕微的疾患,現在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可以找到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治療方案,只有適合病癥的選擇才是最好的選擇,不可過分“迷信”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