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是什麽
大將軍,是中國古代各朝經常設置的武官職名,其實際職權變化很大,但多為高級軍事指揮甚至最高軍事統帥。歷史上各時期多見以“某某將軍”尊稱為“某某大將軍”的習慣,但是秦漢與三國時期的大將軍職位有很大差異。1 官職名稱 領兵統帥 古代領兵之最高統帥。始於戰國,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漢官儀》載:“漢興,置大將軍 大將軍霍光 ,位丞相上。”《文獻通考》卷五十九雲:“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漢武帝時以大司馬為大將軍衛青所兼官號,其後霍光、王鳳等均以大司馬、大將軍預聞政事,為中朝官領袖。亦有在大將軍之上冠以稱號者,如驃騎大將軍之類。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 三國至南北朝時,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將軍”之號,最高軍職,三軍最高統帥,夏侯惇、姜維、朱然都曾任此職。北周時行府兵制,編24軍,每軍設開府1人以統領、二開府則由壹大將軍統領。24軍***有12大將軍,兩大將軍由壹柱國統之。隋代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將軍,為統率禁軍之高級將領。唐代之府兵12衛,每衛有上大將軍1人,大將軍1人,將軍2人。禁軍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等亦設大將軍,往往以宦官任之。宋代之16衛大將軍已屬空銜,無統兵實權。唐至元,定大將軍為武散官之首階。明清兩代於戰爭時由皇帝特派大將軍統兵,或於大將軍上再加稱號,如清代,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皆統兵作戰,戰後即廢。 《軍事辭海》對大將軍的介紹:軍事職官名稱或高級武官銜級。 ①戰國始置大將軍,為最高統軍將領。 ②秦漢魏晉南北朝,戰時設大將軍,掌統軍,主征伐。為將軍最高稱號,戰時最高軍事指揮官,不常置。 ③大將軍或冠以大司馬之號,以示尊寵。 ④漢代,有時以大將軍錄尚書事,則兼攝臺閣,位極人臣,如衛青、霍光等,為皇帝之下的最高軍政首腦。魏晉南北朝沿置,有時並置大司馬、大將軍,稱“二大”,但大將軍漸漸變得位崇職輕,有時亦不管時政。 ⑤西魏、北周府兵制,中央設八個柱國大將軍,其中六個柱國大將軍各督兩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又督兩個開府將軍,***24開府(軍)。 ⑥隋、唐禁軍高級將領。為諸衛禁軍的主管官。唐貞元二年(786)以後,於諸衛大將軍之上設上將軍,大將軍始退居第二位首長。 ⑦宋代沿唐置諸衛大將軍,為不居職事的環衛官。遼、金同宋制。 ⑧漢魏(三國)晉南北朝,於戰時設有雜號大將軍,有的則是以各種雜號將軍加“大”字,以示其尊 至明、清兩代,仍於戰時設諸種名號的大將軍,作為臨時統兵征戰的最高指揮官。三國時吳於大將軍之上復置“上大將軍”,這是為了表彰陸遜的功績並進壹步提高他的官職而新設的。上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除陸遜外,呂岱曾任此職(黃龍四年,呂岱遷上大將軍。孫亮即位後,呂岱拜大司馬)。後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設此職,如或唐高祖李淵因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為“天策上將”。 ⑨大將軍亦作為贈典、勛階、散官階或軍銜稱號。南朝齊、陳以大將軍為贈官。北周始以大將軍作為勛官,其上柱國和柱國大將軍、上大將軍和大將軍四級勛官,皆正九命,居勛官之首。隋初沿置。唐、宋兩代以驃騎、輔國、鎮軍、冠軍、懷化五大將軍名號作為武散官階,且位列榜首。金、元兩代以昭武、昭毅、昭勇、安遠、定遠、懷遠六大將軍名號,作為武散官號,位次諸上將軍。以上諸類大將軍名號,達百數十種。 女官名 北魏女官官名。掌宮內諸事,次於內司,與作司、女侍中同相當於外廷二品官。 大將軍和上將軍官職同時存在過 </B>唐朝官制,上將軍從二品,大將軍正三品,將軍從二品 上將軍是唐代十六衛的主官,大將軍為副手 《新唐書.職官》: 左右衛 上將軍各壹人,從二品;大將軍各壹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掌宮禁宿衛,凡五府及外府皆總制焉。凡五府三衛及折沖府驍騎番上者,受其名簿而配以職。皇帝禦正殿,則守諸門及內廂宿衛仗。非上日,亦將軍壹人押仗,將軍缺,以中郎將代將軍,掌貳上將軍之事。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左右金吾、左右監門衛上將軍以下,品同。 [編輯本段]2 軍銜稱謂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軍隊軍銜制中的軍官軍銜稱號,是上等官佐中的最高壹級。上等官佐分為三級,原先的稱謂為:大將校、中將校、少將校,後改成:大將軍、左將軍、右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