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托著遊子的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也表達了人們祈盼豐收、幸福的美好願望。古往今來,每逢中秋佳節之際,人們都會以各種形式來表示慶賀,這些形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秋習俗,它們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讓我們壹起來看看都有那些習俗吧!

中秋習俗: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壹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系在壹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壹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制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壹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征,寄托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壹直延續至今。

——賞桂花、飲桂花酒?

因為中秋節期間,桂花開始盛放。正所謂壹年秋意濃,十裏桂花香,這個時候的桂花香,十裏開外都能聞見。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自古人們就喜愛桂花,它清可蕩滌,濃可致遠,有“九裏香”的美稱。它清雅高潔,香飄四溢,被人們稱為“仙友”。

多地將桂花作為城市的市花,比如成都、蘇州、鹹寧、六安、信陽、杭州、桂林、威海、衢州等等。

桂花的味道香,不僅可以欣賞,還可以食用,可以釀造桂花酒,也可以泡桂花茶,或者制作桂花糕點等。在入秋之後,桂花開始盛放,八月中旬之後,桂花就開始慢慢雕零了。人們將掉落的桂花收集起來,釀成桂花酒,桂花酒的味道醇香、酸甜適口、醇厚柔和、余香長久。而且晚飯之後喝壹點桂花酒,對於睡眠也有壹定的幫助。

——猜燈謎?

中秋節燈謎由來在我國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為兩個方向。壹類以描寫特征為主的事物謎;另壹類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為“謎語”。隋唐時期隨著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並成為主流。從宋代開始,壹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湧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蓬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

——玩花燈?

我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中秋舉辦花燈會的習俗。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中,就有將“壹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都形成了樹中秋、放天燈等習俗。

花燈不僅種類繁多,而且還常常配有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是我國民間傳統手工工藝的壹種展示。在廣州、香港等地,“樹中秋”活動就是將彩燈高豎起來之意,璀璨的彩燈不僅使節日的氣氛更加濃厚,還成為城市獨特的風景線。在廣西南寧壹帶,除了以紙竹紮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袖子燈、南瓜燈、桔子燈。而所謂“放天燈”,即孔明燈,用紙紮成的燈,燈下點燃蠟燭,熱氣上騰便可使燈飛到空中,引人歡笑追逐。燈象征著希望。中國傳統節日中賞燈非常流行,正表明中華民族對生活的樂觀、對未來的期盼。

——祭月?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壹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壹樣。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壹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紮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壹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觀 潮?

中秋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壹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壹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說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峰。

——8、燃 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壹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壹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壹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紮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壹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中秋習俗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逐漸發生著改變,變得愈加豐富多彩了。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這些比較常見的習俗,還有壹些較具地域性和民族特點的習俗,比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吃田螺、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的看串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盡管中秋節的習俗多種多樣,但是中華兒女們歡慶中秋,企盼闔家團圓和擁有美好生活的願望卻始終都是壹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