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的區別是什麽
正字戲:又名“正音戲”,因其語言用中州官話(閩南、潮州等地稱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流行於廣東海豐、陸豐、潮汕和閩南、臺灣等地。形成於明宣德年間,是元明南戲的壹支,約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曲調有正音曲、昆曲兩種,以龍舌蘭殼制的大管弦為主,配以三弦、竹弦等;昆曲、雜曲等以笛和嗩吶為主。表演風格古樸,氣魄宏大,特別擅演連臺本戲。武戲突出。
白字戲:約元末明初從閩南流入粵東,到了海陸豐,與當地方言、民間藝術結合,遂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海陸豐白字戲。音樂唱腔基本為曲牌聯套體,輔以民歌小調。因唱曲多用“啊咿噯”襯詞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噯”。 後來吸納竹馬、錢鼓、漁歌和潮劇音樂等民間藝術,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潮人為了區別於潮州白字(即今潮劇),稱之為“南下白字”。白字戲的曲白用海陸豐方言,特別為當地農民所喜愛。劇目擅長演兒女情,表演程式載歌載舞,富有生活氣息。
西秦戲:又稱亂彈戲,流行於廣東海豐、陸豐、潮汕和福建南部及臺灣等地。源於明代西北地區的西秦腔,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戲,主要唱腔有正線、西皮二黃等。西秦戲粗獷豪放、雄渾激昂,長於武戲。傳統劇目有壹千多個,其中較有影響的有《龔克己》、《三官堂》、《寶珠串》、《販馬記》等“四大弓馬戲”,《打李鳳》、《棋盤會》等“三十六本頭”,《斬鄭恩》等“七十二提綱戲”。西秦戲留存著古老西秦腔,是清代地方戲曲聲腔傳播流變的活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