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林天宏的代表作品

林天宏的代表作品

文章選讀:

司機張連明已經57歲了,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齡。但他從來沒有想過,這輩子開的最後壹輛車,卻是壹輛“特權車”。

收費站從來不收他的“過路費”,見到這輛明黃色的中巴車遠遠開來,工作人員就會自動升起護欄;很少有車子會擋他的路,大部分會選擇減速避讓;有時候,眼尖的老張還會看到,那輛迎面而來的車子裏,陌生的司機正舉起手來和他致意。

不過,“享受”這種“特權”的,不只是張連明。在遼寧寬甸滿族自治縣這個山區縣城裏,有著12輛相同的中巴。每周七天,它們不停歇地穿行在遠離城鎮的山路上,車裏的乘客,是散布在這片遼闊山嶺間的4000多家農戶的孩子們。

從2008年9月5日至今,這支特殊的車隊已經在路上走了整整壹年。盡管在這個擁有960萬平方公裏土地的國度上,這12輛校車還略顯孤獨,但現在,它們不僅運送著這些幸運的孩子們,也開始運送人們越來越大的期待和夢想……。 文章選讀:

在淘寶網不計其數的網上服裝店裏,劉仁艷的店鋪並不起眼。從今年5月12日開張以來,這個名叫“北川羌族小妹”的服裝店,至今壹***只做成了98單生意,平均壹天還不到壹單。很多時候,甚至兩三天沒有壹個顧客上門。

但來過這裏的許多人,都會被店鋪裏那些真人模特的照片吸引。這是壹組特別的照片——地點是壹處簡陋的天臺,在並不晴朗的天空下,店主劉仁艷站在壹把鮮艷的紅凳子上,擺出各種各樣看上去不那麽專業的姿勢,展示著自己身上待售的服裝…… 。

《回家》

點評:《回家》的故事是林天宏在512地震采訪中碰到的,該作品獲得騰訊網年度華語傳媒盛典提名和南方周末致敬之年度特稿寫作。南方周末在致敬理由中寫道:8萬多人的生死劫難中,有壹篇講述尋常百姓故事的《回家》,是幸運的;但只有這麽壹篇,卻是令人遺憾的。《回家》的與眾不同,只是在提醒壹個常識,普通人的情感悲歡,才最容易打動普通人。

《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

文章選讀:

2006年6月13日下午,壹場大雨過後,正陽門箭樓被帶著水霧的腳手架包裹的嚴嚴實實。北京舊城中軸線上的這座標誌性建築,正經歷著新中國成立後規模最大的壹次修繕。

由正陽門箭樓北望,長安街車水馬龍,它與城樓左右兩側的南北長街、南北池街,

壹同構成了北京舊城東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我問同行的壹個記者:“妳知道改造北京舊城,使其具有現代城市雛形的第壹人是誰?”“梁思成?“她答道。

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卻並不讓人意外。隨著北京舊城改造不斷進入媒體視野,梁思成等壹批建築學家已被大眾熟知。但少有人知曉的是,從1915年起,北京已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市政工程建設,正陽門箭樓、東西長安街、南北長街與南北池街,都是在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的主持之下改造與打通的。

同樣少有人知曉的是,1925年,25歲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生梁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從國內寄來北宋匠人李誠撰寫的《營造法式》壹書,興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國古代建築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在那裏撰寫了《中國建築史》,成為建築學壹代宗師。而《營造法式》壹書的發現者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創始人,正是朱啟鈐。

朱啟鈐是中國建築研究工作的開拓者與奠基人,沒有他,就不可能在上個世紀30年代出現像梁思成這樣的建築學領軍人物,我們讀到《中國建築史》的年份,還不知道推遲多少年。”中國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員曾這樣評價。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他被研究者們有意無意地抹掉了”。

朱啟鈐於1930年創辦的中國營造學社,將他的籌劃與組織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為學社請來當時最為優秀的學術精英: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劉敦楨,著名建築師楊廷寶、趙深,史學家陳垣,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古學家李濟……他還以其社會人脈,動員許多財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學社,直接從經費上支持營造學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築史家這樣評價朱啟鈐:“人力、物力、財力,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條件,能把這方方面面的人事統籌起來,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啟鈐以壹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個研究所行政部門做的事。”

有數據顯示,截至1937年,營造學社野外實地測繪重要古建築達206組,因此探索出壹整套研究中國古建築的科學方法,為撰寫中國建築史構建了紮實的科學體系。

假若沒有朱啟鈐,中國的古建築研究,又會是怎樣的圖景?如今,斯人已逝,營造學社停辦也已整整60周年。

6月13日的那場大雨,將故宮端門外西朝房沖洗得幹幹凈凈。遊人如織,屋宇間卻依舊透著落寞,此處正是營造學社舊址。而位於城區趙堂子胡同3號的朱啟鈐故居,住著數十戶人家,雜亂之中,依稀可辨當年氣魄。 《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入選福建2011高考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