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為什麽單反裝在三腳架上,要關閉防抖

為什麽單反裝在三腳架上,要關閉防抖

鏡頭的防抖機構,是通過電子陀螺儀檢測鏡頭的異常運動,通過調整鏡頭組中的浮動鏡片恢復光路的正常路徑。

照相機固定到三腳架上之後,也難免會因反光板震動、按壓快門以及意外觸碰等帶來壹些影響,在三腳架的約束下,這些震動相對於人手由於生理原因的晃動幅度更小、頻率更高,難以被防抖機構吸收消化,甚至會產生疊加,帶來相反的效果。

因此,照相機在使用三腳架拍攝時,最好關閉鏡頭的防抖功能,避免可能發生的畫質損失。

最早推出防抖概念的是日本尼康公司,在1994年推出了具有減震(VR)技術的袖珍相機。次年,日本佳能公司推出世界上第壹支帶有圖像穩定器的鏡頭EOS 75~300mm f/4~5.6 IS,其中IS是影像穩定系統(Image Stabilizer)的縮寫,這就是習慣上提到的“防抖系統”。 防抖,到目前為止,分三大類型:光學防抖、電子防抖和感光器防抖(CCD)。

防抖種類

目前推出過具有光學防抖功能的數碼相機的廠家有:佳能、尼康、奧林巴斯、柯尼卡美能達、松下和適馬。實現防抖功能的方法多種多樣,在傳統攝影器材中,只有光學防抖壹種,數碼攝影、攝像器材中還開發了數碼防抖功能。

1、光學防抖

作為光學防抖技術?[1]?,並不是讓機身不抖動,它是依靠特殊的鏡頭或者CCD感光元件的結構在最大程度的降低操作者在使用過程中由於抖動造成影像不穩定。通過鏡頭組實現防抖主要是以佳能和尼康為代表,它們依靠磁力包裹懸浮鏡頭,從而有效克服因相機振動產生的圖像模糊,這對於大變焦鏡頭的數碼相機所能起到的效果更加明顯。

通常,鏡頭內的陀螺儀偵測到微小的移動,並且會將信號傳至微處理器立即計算需要補償的位移量,然後通過補償鏡片組,根據鏡頭的抖動方向及位移量加以補償,從而有效的克服因相機的振動產生的影像模糊。而通過CCD在實現防抖,目前只有柯尼卡美能達能夠做到,它的原理與佳能、松下的光學防抖動技術相反,是依靠CCD的浮動達到防抖的目的。原理是將CCD先固定在壹個能上下左右移動的支架上,通過陀螺儀感應相機抖動的方向及幅度,然後傳感器將這些數據傳送至處理器進行篩選、放大,計算出可以抵消抖動的CCD移動量。

光學防抖又有鏡頭防抖和成像器件防抖兩種。

鏡頭防抖

鏡頭防抖就是在鏡頭中設置專門的防抖補償鏡組,根據相機的抖動方向和程度,補償鏡組相應調整位置和角度,使光路保持穩定。最著名的有佳能EF IS系列鏡頭、尼康VR系列鏡頭,最近適馬公司也成功開發了OS系列鏡頭。這些鏡頭不僅可使用在膠片相機上,而且對於DSLR也同樣適用。而在普通民用數碼相機上,自2000年就已經有機型采用光學防抖功能了,相信奧林巴斯Camedia C-2100UZ和佳能Powershot Pro90 IS這兩款當年風靡壹時的經典機型,仍讓不少發燒史超過4年的數碼影友記憶猶新。

成像防抖

成像器件防抖是在感知相機抖動後,改變成像器件的位置或角度來保持成像的穩定,美能達新推出的DiMAGE A1與A2使用的就是這種防抖技術。該技術在膠片相機時代幾乎無法實現,因為要挪動膠片簡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挪動CCD就顯得相對容易多了。

使用三塊CCD分色成像的攝像機,可以通過調整分色三棱鏡的角度,來實現防抖功能,也應該屬於成像器件防抖。

數碼防抖就是根據相機抖動的情況,在數據取樣和圖像合成時通過軟件計算的方式來彌補抖動所帶來的影響。目前這種防抖功能多應用於攝像機,在數碼相機中很少見。

2、電子防抖

電子防抖主要指在數碼照相機上采用強制提高CCD感光參數同時加快快門並針對CCD上取得的圖像進行分析,然後利用邊緣圖像進行補償的防抖,電子防抖實際上是壹種通過降低畫質來補償抖動的技術,此技術試圖在畫質和畫面抖動之間取得壹個平衡點。與光學防抖比較,此技術成本要低很多(實際上只需要對普通數碼相機的內部軟體作些調整就可做到),效果也要差。目前市場上有卡西歐和富士采用的是電子防抖技術。

3、機身防抖

機身防抖是在機身內部設計壹個震動感知器,他能解析手抖動幅度,而將感光組件向反方向移動,以抵消手抖的作用,拍出清晰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