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妳用過新的文物表情包嗎?(二)

妳用過新的文物表情包嗎?(二)

第二彈來襲,這次壹起欣賞壹下上博的表情包吧!

上海博物館官方推出的這組表情立足自身館藏文物,涉及的形象豐富,而且與之前那組不同的是它們全部都進行了動態加工。(原諒我用圖片顯示不出來)

這壹類的文物原型具有成為表情的天然優勢。

制作成的表情讓人物的面部表情動了起來,而且手指也在配合著按壓,使演奏的動作活了起來,加上樂俑保持微笑,還有那麽壹絲憨厚和呆萌,所以這個喜慶的藝術效果就表達的很棒了!

原型是東漢時期的吹簫樂俑。這個喜慶的表情讓人立馬想到了那位做飯的大哥——“庖廚俑”。它們應該也是四川地區的東漢墓所出土的明器。(有資料顯示是新都漢墓)參見: 上次的介紹裏的漢樂俑 不過上次的形象是說唱俑和擊鼓俑,這次的是吹奏樂俑,當然,還有彈奏樂俑等才能組合完成“樂隊”的表演工作。

用下圖制作的表情將這個張大嘴的形象完美的塑造成了打哈欠,看原型也覺得好像啊,表情簡直神還原!

看到如此清晰的圖,肯定猜到了它不是陶質的吧?它的官名叫“封錫祿圓雕竹根羅漢”。它的材質是竹根,而它可以算作是壹件精美的圓雕(立體雕刻)藝術品。“封錫祿”是制作者的名字,因為在這件雕刻上發現了這個姓名的“落款”。不查不知道,壹查嚇壹跳,這位可是清代著名的竹刻家,尤其擅長竹根人物圓雕,這件作品恰好是他的代表作之壹。那羅漢是什麽呢?它是佛教中的梵語音譯,指的是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成最高的果位,他們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也解脫了生死。(佛教的內容我有點繞不清楚就不展開說啦)

明清時期骨角牙竹木等材質的雕刻藝術甚為流行,有不少傳世精品留存。當時制作的竹雕器品種多樣,包括了生活用品和陳設文玩等,它們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睞,不僅因其制作精美,而且竹子本身的“文人品質”與士人心中的精神追求相壹致。這些藝術品中,有不少文房用具,還有壹些純觀賞的擺件,如這件“封錫祿圓雕竹根羅漢”所代表的人物雕像。

在當時的“藝術風潮”之下,壹些制作藝術家的姓名、生平也多有記載和流傳。根據技法和制作風格,還形成了嘉定派、金陵派等著名的流派,“嘉定三朱”(朱鶴、朱纓、朱稚征)、金陵派的濮仲謙、潘西鳳等是兩大流派的代表藝術家。

還是欣賞壹下這件“ 我困了 ”,不對,是“封錫祿圓雕竹根羅漢”。

“思考中”的原型稱得上是本色出演,“思惟菩薩銅像”(唐)雙腿盤坐於蓮臺上,左手屈肘撐腿,右手屈肘托腮,低頭右傾,斂目向下,仿佛正在冥想之中,這壹形象就是佛教所謂的“思惟相”。思惟像是表現菩薩禪修思惟,覺悟證道的造像形式,其造型的關鍵特征是“思惟手”。

“靜靜看著妳”的原型是明代“德化窯白釉何朝宗觀音像”。德化窯在福建泉州德化縣,明代燒造的白瓷很有特色,胎質細膩,釉色純凈光亮(看下圖),在光照下釉色隱約透露出粉紅或乳白色,所以還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明代德化窯的白瓷作品人物塑像占比很大,像觀音、達摩渡海、壽星等都很精致,連頭發絲壹類的細節都刻畫的栩栩如生。

有了剛才的經驗,妳是否猜到名稱中“何朝宗”的身份了呢?何朝宗是明代制作瓷塑的名家,形成了“何派”藝術。在很多博物館都能看到何朝宗款的德化窯白瓷塑像,比如故宮博物院就有展示。

下面這個“蛤”大名叫“土家族木雕儺戲開山莽將面具”。沒錯,它是少數民族的文物,年代為清代。儺戲起源於原始宗教,後來在這種祭祀活動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民間的戲曲藝術,開山莽將的形象正是這種雙角直立,怒目圓睜,獠牙猙獰的造型,有很好的威懾作用。(看久了有點瘆的慌...)

“拜托了”利用的原型是壹件銀印,可能是上博館藏的“西漢廣漢大將軍章銀印”(因為館藏還有壹件外形類似的官印)。從名稱便可知這是壹件西漢的官印而不是私印,這件龜鈕銀印是官方發給廣漢大將軍的官印。漢代,官吏俸祿二千石得佩用龜鈕銀印青綬,稱“章”。將這件可愛的龜形鈕塑造成俯首祈求的形象著實有創意,再加上表情的動態化,都“拜托了”怎麽能不答應呢?

原型的高冷絲毫沒有透露出表情包的氣質。制作者用軟件將其擬人化,加上小眼睛、可愛的紅臉蛋、直挺挺的鼻子和“線形”嘴巴,嚴肅中透露出壹點點傲嬌,很符合如此“白凈”的蓮口弦紋六管瓶氣質。這件宋代的白釉蓮口弦紋六管瓶,開口處為層層的蓮花瓣形,頸部有著壹圈圈弦紋,六管瓶的大名就是來自於身上的這六個管狀“小角”。

宋代流行的多管瓶壹般常見五管,極少數有六管、十管、十五管等。這類造型的文化內涵有著諸多的理解。瓷質五管瓶淵源於東漢,三國、西晉時期五管瓶又叫魂瓶或谷倉罐,五管變小,堆塑人物、動物、神獸等形象豐富,魂瓶或谷倉罐的文化含義仍然有爭議,作為明器,有人理解為儲藏谷物,有人認為是儲存死者魂魄,有人說這可是通天絕地的明器。而這樣的繁復竟然到宋有所改變,正如“找我何事”表情原型,沒有了豐富的堆塑,純凈光亮的釉色和簡潔突出的“管狀物”使之風格大變。看到將五管瓶與五行、五嶽等文化含義結合的解釋,好想問問六管、十管、十五管又如何“強行代入”呢?

還記得中學時學習《史記》的節選課文“鴻門宴”嗎?“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玉玦竟然就是“麽麽噠”表情的原型,這個能用來暗示項王除掉沛公的玉器怎麽用座如此親密又賣萌的表情呢?

大概是因為它們是 壹對 (這是重點)春秋早期的龍紋玉玦,玉玦的最大特點便是它的缺口,是不是很有辨識度。細細說來,玉玦還是可以分作兩種形態,壹種窄環狀,素面磨光無紋,體型較小,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發現,西周晚期、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中常有發現,多放置於死者的耳旁,根據它常常出現的位置,推測它在當時是作為耳飾。最早的實例在距今約8000年的墓葬中就有發現。

另壹種是片狀飾有紋飾的形象,商周時期多飾雲雷紋、弦紋;春秋戰國時期玉玦數量最多,還常有龍形玉玦等動物形象出現,紋飾主要是當時流行的蟠螭紋、蟠虺紋(快來猜猜看這兩個紋飾哪壹個是小蛇、哪壹個是小龍?歡迎留言)

將兩個玉玦擬人化的湊在壹起,各自的中孔加上幾根可愛的睫毛,再配上可愛的小胳膊,好吧,這個強行組合贏了。這個萌賣的略牽強?買否?

“我來啦”給鑲嵌狩獵畫像紋豆加上了眼睛和超大的嘴巴,豆的雙耳正好本色出演,完全塑造出了壹個開心的合不攏嘴的形象,絕對符合看到壹些微信消息的激動\(≧≦)/

沒錯,它就是壹件豆,而且是帶蓋豆。豆作為壹種食器,出現的很早,但是銅質豆的流行還是主要在春秋戰國時期,功能有些類似於我們所用的小碟子。帶蓋豆可以在壹定程度上防止灰塵等不潔物品掉入器皿中。

這張正面照真是十分給力,仔細端詳是不是看到了壹些動物的形象,如果能夠欣賞到其上完整的紋飾就會發現這其實是壹幅狩獵畫像,大概就是當時人們狩獵場面的壹種藝術升華吧!春秋戰國時期,像狩獵紋這種包含人物故事的紋樣在銅器上很是流行。

實在是無法壹壹介紹到,到這裏也得給大家的流量君道個歉。

就我這個不懂藝術但喜愛微信表情包的人來說,這組上博的文物總動員中“晚安”的藝術結合點還真的沒有get到。就其他諸多的創意而言,尤其是利用了銅、瓷、陶、竹木等不同材質、不同風格、不同年代的塑像形象或面具等,簡單的動態化使得表情更加的可愛、自然,真的是很棒的嘗試。壹些沒有面部形象的文物雖然不易創作發揮,但是利用器物本身的藝術特色和直觀感受,再進行擬人化的處理,也有壹些給了我很棒的體驗(比如那個我來啦),就喜歡它們都動起來~

下次去上博裏見到它們,是不是覺得都是老朋友了呢?

小夥伴們都看到這裏啦,點個小心心再走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