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自貿區誕生,東北的機遇是什麽?
引子
11月15日,東盟與中日韓澳新正式簽署RCEP。
盡管作為世界第七經濟體的印度半路宣布“退群”,RCEP依舊在人口、經貿規模、發展潛力上全面超越美加墨和歐盟:
三項指標均占全球約30%,橫跨亞洲和大洋洲,妥妥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
另外,中國當前還積極考慮加入CPTPP,“朋友圈”未來還將擴容。
那麽問題來了,東北特別是遼寧的機遇何在?
中日韓+X
其實明眼人看得出來,RCEP雖由東盟10國發起,以及澳洲和新西蘭的加入,但其內核無疑是中日韓三國。
2019年12月中日韓三國***同發布的《中日韓合作未來十年展望》提出:
可見,在RCEP簽署之後,“ 中日韓自貿協定”就將提上日程。 無論是現在的東盟,還是未來的其他國家,“中日韓”都是合作的基礎和前提。
那麽,與日韓淵源頗深的遼寧,當前的貿易合作現狀如何?
先說說日本。
9月25日,在2020中日(大連)博覽會上發布的《2020中日貿易投資合作報告》就曾指出,遼寧位列中國各省區市“對日本合作指數排名”第五位,僅居上海、江蘇、廣東、浙江之下。
大連則在計劃單列市“對日本合作指數排名”中拔得頭籌,在日本直接投資、直飛航班數量、人員往來數量、中日合作輿情等方面均居於首位。
截至2019年底,日本累計在遼寧設立外商投資企業7770家,累計投資242.4億美元;2019年,遼寧對日本進出口總額為982億元人民幣。
由此看來,遼寧特別是大連,與日本合作的現況喜人、前景廣闊。
再說說韓國。
遼寧與韓國的淵源可謂頗深。走壹走素有“小漢城”之稱的沈陽西塔街,這條壹線城市中特有的朝鮮族文化街,恍如身在韓國壹般。
韓國的影視作品中也會出現沈陽的身影。
與熱絡的民間交流相比,近些年的貿易額卻相形見絀。
以2018年為例,中韓當年貿易額為3134.3億美元,遼寧對韓貿易額約為98億美元,而江蘇則高達787.6億美元,兩者占比相差20多個百分點,差距可謂相當之大。
原因有很多
其壹,韓貨市場占有率大幅下降。
遼寧不但沒有韓系的整車廠,在遼零部件廠也因韓系車多年的低迷而業績慘淡。2018年沈陽兩家樂天瑪特同時宣布停業,曾經中國最大的樂天百貨沈陽店也於今年閉店,整個內地僅剩成都壹家門店。LG LCD電視在中國市場不溫不火,連帶著沈陽工廠自2015年進入歇業狀態,其OLED面板工廠和代工廠在廣東布局。韓國五大財團僅SK在沈陽、大連、錦州有少量業務布局。
其二,遼寧港口不具有比較優勢。
論與韓國仁川港的直線距離和農業上遊體量,遼寧的港口不及山東威海和青島。論地理位置,遼寧的港口不在美國西海岸和東南亞等國際主航線上,加工貿易型韓企更願意選擇長三角、珠三角布局生產基地。這兩點決定了遼寧對韓的進出口額必然落後於山東、江蘇以及廣東。
在加工貿易、海洋經濟以及半島陸上通道封閉的背景下,這種局勢很難實現逆轉。
不過凡事無絕對。
筆者看來,RCEP給具有後發優勢的遼寧帶來了機遇。
從高 科技 產業鏈上看,日本處於中上遊,韓國次之。RCEP簽署後,日韓工業原料零關稅進口,兩國可以在第三方國家化解“白名單”之爭。這對沈陽引入日韓先進制造業、實現產業鏈重構是壹個絕佳契機。
本月,沈陽出臺QFLP試點暫行辦法。未來境外資金將通過投資東北資本市場,助推沈陽的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工業轉型升級。
同時,伴隨著沈陽壹系列產業轉型的進程,完成遼港整合後的大連將成為日韓商品集散中心和分撥基地,加速自由貿易港的建設。
結語
當前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正處於南強北弱的局面。現時北方的兩大直轄市,要麽在厘清城市功能定位,要麽在思考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可謂各有各的煩惱。
那麽作為曾經的中國十大城市,沈陽和大連能否憑借資源要素的比較成本、陸鐵空的區位優勢、壹流的營商環境等多重疊加優勢的積累,重振北方城市雄風?
此時,在沈陽初雪映照下的朦朧夜色中,筆者仿佛看到了2021年春天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