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什麽要將北洋水師定遠艦殘骸運回日本
定遠號鐵甲艦,清朝北洋水師旗艦,堪稱“亞洲第壹巨艦”,曾於1886年8月停泊日本長崎補給、維護,定遠號的強大引起起日本朝野壹片恐慌,長時間內是日本海軍超越的目標、假想敵。
1894年9月大東溝海戰後,北洋水師大敗退守威海衛軍港,被日本海軍堵死在軍港中,為了避免被敵人俘虜,水師提督丁汝昌下令由北洋水師自行炸毀定遠艦。最終定遠艦的殘骸被攻占了威海衛的日軍拆卸帶回日本,在福岡建了壹座“定遠館”。
日本人建這座“定遠館”實際上和日本壹直以來就有的“小中華思想”很有關系,是為了表明日本終於超越中國,提振民心士氣用的。
自古以來日本就在學習中國、模仿中國,仰慕中國,追隨中國並以“小中華”自居。17世紀中葉滿清入關建立清朝,統治中國以後,日本認為中國已淪為夷狄,而日本才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但當時日本國力遠遠不如清朝,也不敢做什麽。
19世紀以後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清朝不斷大敗虧輸,喪權辱國;而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迅速增強,特別是甲午中日戰爭日本勝利後,日本民族自豪感空前膨脹。中國不再是日本學習的對象,而是征服的對象,日本開始以中國領土、中華文明正統繼承人自居,這也是後來日本侵華的理論基礎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