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管孩子的都是媽
晚上要睡覺了,突然想起來兒子幼兒園的燈籠手工課還沒做。本想算了吧,沒做就沒做吧,可轉念壹想萬壹別的小朋友都做了,而兒子兩手空空的去學校應該會很失落。於是上網找相關視頻,找齊材料開始動手。
已是晚上九點半,此時此刻老公在跳舞,當時心裏也沒啥埋怨的,跳就跳吧,鍛煉身體也沒什麽不好。可在做手工的時候我不由自主說了句感覺管孩子的都是媽媽,學校裏的手工課都是媽媽在做。女兒站在旁邊看我做燈籠,試圖也想參與進來。她不止參與制作燈籠,還參與了我挑起的話題。女兒說,爸爸除了會搭樂高,會跳舞其他什麽都不會,都不管我們。在客廳的奶奶也說話了,爸爸管孩子的是少,不知道那些沒媽的孩子都怎麽生活的。我說沒媽那就奶奶管了。
跳舞的老公當真生氣了,說讓我們把他趕出家門算了。看來我們的玩笑開大了,可我們講的都是事實,他的確不怎麽管孩子。每次上完課回來作業都是我督促在做,給孩子買衣服,洗澡這些也都歸我或者奶奶。他偶爾會幫著洗洗澡,周末有空會開車帶孩子出去玩壹玩,僅此而已。如果賺錢養家算帶孩子的話也算他壹條。
大家沒有繼續再爭吵,我可不想像樓上的鄰居那樣,整天吵來吵去,但我不認為有錯,確實管孩子的大多是媽媽。
圖片/來源於網絡
孩子在學校不聽話被叫家長,大多數去的也是媽媽。前段時間武漢壹十四歲的少年跳樓引發了熱議。他和同學在教室裏打撲克牌,於是老師把家長叫來希望能壹起管教孩子。可媽媽卻當眾在走廊扇孩子耳光,還卡住他的脖子。媽媽離開後,孩子默立了兩分鐘,隨後轉身翻過欄桿從五樓跳下去,不幸的是因傷勢嚴重搶救無效身亡。
壹時間所有的矛頭都指向媽媽。媽媽不該不顧及孩子的自尊而當眾打他;媽媽教育的這個孩子壹點承受挫折能力都沒有;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走極端。
媽媽的行為是過激了,犯了以愛之名不顧壹切管教孩子的毛病。但孩子跳樓是她萬萬沒有想到的,她是媽媽,因自己而失去孩子,這個天大的錯誤會把她送往十八層地獄,生不如死的感覺。
這位媽媽將會在悔恨中度過余生。難倒爸爸沒有責任嗎?為什麽來學校的不是爸爸?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臺灣電視劇《妳的孩子不是妳的孩子》裏管孩子的也是媽媽。其中有壹個故事是這樣的。壹個叫阿衍的孩子父母感情不好。爸爸經常不回家,基本上是媽媽壹個人帶他。爸爸不回家的理由有壹條就是媽媽沒有管好孩子的學習。當孩子不能忍受媽媽被爸爸暴力時,他向媽媽提出讓她跟爸爸離婚。媽媽大發脾氣,說爸爸不回家,她在整個家族沒有地位。都是阿衍學習成績不好造成的。阿衍經常因學習被打,甚至換上的精神分裂癥。
當壹個媽媽不被人重視後,她把壹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用很多過激的錯誤的教育方法去逼孩子學習。壹切以成績為目的,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想法以及心理 健康 。
還好,故事的結局是好的。阿衍和媽媽經歷了壹些事之後,母子倆都釋懷了,過得越來越開心了。
雖然電視劇情節比較誇張,但也是現實生活的壹個寫照。如果爸爸在外賺錢養家,媽媽是家庭主婦,理應管好孩子的學習,管不好壓力就很大,這壓力難免會轉移到孩子身上。
圖片/來源於網絡
爸爸以為賺錢養家就可以了,可現在很多媽媽也賺錢養家。白天上班,晚上帶孩子已經是普遍現象。累到心力交瘁的時候還是舍不得不管孩子,做不到像爸爸那樣灑脫。
有個同事因為老公出軌而離婚了。有壹個兒子六歲左右,如果同事心夠狠她可以不要這個孩子。憑她的長相和工作,她還可以找到更好的,可她選擇了要撫養孩子。壹個人帶著孩子生活就會變得麻煩很多,也不可能放心大膽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也許就是媽媽這個身份,讓我們比任何人都愛孩子。我的媽媽經常說,我們就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不管多大都是她最愛的孩子。
這也許就是媽媽愛操心愛管孩子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