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散文
家族中幾代人都很貧窮,這是老姑常說的。她說在她記憶中她爺爺是裝船的,她父親是做擺渡和鏟刀之類小活的,不過耕田是主要的。在那兵荒馬亂的`時代,特別是在日本仔打來的時侯,日子艱難極了,父母餓病在床,五哥又在廣州逃了回來(家父原在廣州開了個小鐵鋪打鐵,日本打廣州時逃戰亂回鄉,生活不下去又往澳門,可不幸還染上痢疾,淹淹壹息。他說,有壹天夜裏做了個夢,有人叫他去睹馬標,他真的去了,果真贏了,自始便天天如此,能贏回點生活費。很奇怪,大睹就輸,小賭就贏,直至最後找上了工作為止,這件事是他老人家常津津樂道的)。為了支撐家庭,老姑和妹小小年齡就去絲廠打工以邦補家計,(自此她倆立誌梳起,相依相靠),但父母包括壹些哥最後也還是餓死了。倆老姑年青時都是赴(抄)絲女,是自梳女,這是家鄉特產(目前巳難找到了)。由於她倆是自梳,膝下無兒無女,因此對我們這些小孩子們是極其珍重的,視如己出。縱觀老姑她們的日常生活,極其艱苦樸素,幾十年來清茶淡飯。茶是房前屋後龍眼樹葉煮的,飯在大躍進期間根本吃不飽。盡管如此,她們對於我們這些小孩子們是極其關心的,有吃給吃,有喝給喝,噓寒問暖。老姑還能認識幾個字,愛看壹些舊小說,所以還經常給我們講壹些小故事。她帶我們去睇大戲和摸硯兜蝦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憶。而實際上她在我們和我們孩子兩代人身上都傾註了不少心血,對我們的成長起到了較好的保駕護航作用,她是有恩於我們的,所以我們人人對她都很敬重。她樂於助人,人緣較好,亍坊鄰裏口碑甚佳,總之是大好人壹個。
老姑她們雖然生活簡樸,勞作也辛苦,但她們的身體壹直都很好,很少見她們生病,尤其沒見生大病。老姑臨終前在醫院檢查,壹切醫學指標都是很正常的,連血壓都不高。她吃的多是農村中常見的鹹魚青菜之類的普通食物,談不上什麽新鮮與可口,總之是有什麽吃什麽,便宜即可。這與外婆她們是壹樣的,(外婆與其母飯桌中鹹魚水煮柚皮是當家萊,能在魚塘裏撿到個死魚就算是改善生活了,但壽數都很高,八、九十歲)。農村地裏的活是幹不完的,但她們都是起早摸黑地幹,從不圖閑愉懶,在人民公社期間算得上是個勞動模範。她在八、九十歲時還為別人帶孩子。她壹生沒出過遠門,最遠也就去過廣州,見世面是談不上的。但她壹大優點就是安天樂命,赤誠侍人,豁達開朗,熱愛生活。這多少與她的長壽有關。當然了,長壽還與基因有關,但基因不是絕對的,只有在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結合起來時才起作用,這是公認的。如今她溘然長逝了,走得是這樣的安靜祥和,這樣的灑脫自然,這或許就是說是她前生修來的吧!在此祝願她在往生的路上壹切順利,有的話,來生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