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 的資料誰可以幫我找來看看
少年時期便嗜讀古今武俠小說及西洋文學作品,壹般多以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馬、海明威、傑克倫敦、史坦貝克小說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學的影響啟迪。 (古龍自己也說過“我喜歡從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說‘偷招’。”) 故能日新又新,後來居上,且別開武俠小說新境界。
1938 出身於香港。
1942 隨父母遷居來臺。
1946 初戀。
1948 失戀。
1949 發表第壹篇短篇小說。(屬於純文學創作) 1952 父母離異。
1956 第二次失戀。
1960 始嘗試寫武俠小說《蒼穹神劍》,但技巧甚劣,有如故事大綱。
1961 寫《飄香劍雨》、《殘金缺月》、《月異星邪》等書,以詭異情節取勝;但基本走的還是傳統路子,頂多加上幾句文藝腔,並無特別過人之處。這壹時期古龍寫作態度跡近兒戲,新作隨開隨拋,不負責任,惟偶為名家 (如臥龍生、諸葛青雲) 代筆,卻幾可亂真,足見本身確具實力,尚未激發;或以為武俠小說業經‘定型’,不過如此而已。
1962 發表《劍氣書香》、《失魂引》等早期諸作,文情不俗,乃漸有起色;然 基本上仍未能突破創新。
1963 受到陸魚《少年行》之啟示,發現「新型武俠」大有可為,遂亦逐漸改變傳統筆法,陸續作《孤星傳》與《湘妃劍》等書,試圖走出壹條新路,卻未成功。
1964 完成他第壹階段的壓卷之作《浣花洗劍錄》,文情跌宕,饒有詩意;令人直覺地感到:古龍不耐煩在半新不舊的武俠傳統裏兜圈子,討生活了。他要浣花洗劍,自作主人!作為壹個改革傳統武俠小說的“急先鋒”,古龍汲取了日本名作家吉川英治《宮本武藏》所彰顯的“以劍道參悟人生真諦”、戰前氣氛及壹刀而決;會通了金庸《神雕俠侶》的“無劍勝有劍”之說,而發為“無招破有招”的無上劍道奧旨,析理精微之極。此壹所謂“無招勝有招”,較金庸《笑傲江湖》寫風清揚傳授小沖 “獨孤九劍”之無上心法者,足足早了三年!!!其次,他引進倭人“迎風壹刀斬”的刀法,三招兩式,人頭落地;從此即不再寫冗長的打鬥場面----這是他突破武俠傳統之處,也是他壹切“簡單化”的開端。其三,由此書起,他竭力營造文藝氣氛,藉平凡簡潔的對話,點出哲理。並且運用許多饒有詩意的語言,刻畫人性,並寓於生命哲理。可惜《浣花洗劍錄》伏筆太多,無法收束,終貽“虎頭蛇尾”之譏,而減損了此書應有的藝術價值。參考資料散見各大報、《文藝月刊》、《(香港)明報月刊》、《春秋雜誌》、《中國論壇》、《國文天地》、《上海文論 >及萬盛、遠流、聯經等出版社書籍,其中最早壹份來自1973.11.2的《中國時報》。
1936年生於香港(壹說1937年生於大陸), 1985年9月21日病逝於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