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文娛動態 - 什麽是微課,微課的含義與發展

什麽是微課,微課的含義與發展

我復制的,希望妳采納

微課的含義與發展

黎加厚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系,上海)

壹、 引子:妳攤上大事兒了

2013年新學期剛開始,我幾乎每壹周都接到電話和電子郵件,壹些省市的教育部門、基層學校熱情邀請我去參加報告會或培訓班,給壹線教師培訓學習微課程教學設計。我感到奇怪,為什麽大家現在壹下子象發燒壹樣,到處都在說微課程、翻轉課堂、可汗學院?

上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雜誌社編輯又給我發郵件,又打電話,希望我幫雜誌社最新壹期撰寫關於微課的稿件,還說邀請了華南師大的焦建利教授、最早在國內基層教育部門組織微課大賽的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網絡中心胡鐵生主任壹起撰寫微課稿件。正在我思考如何完成雜誌社這項任務的時候,我的手機又響了,這是壹所高校的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打電話,要我給該校全體教師培訓微課教學設計,電話中他壹開口就說:妳攤上大事兒了!

我問他為什麽現在要搞全員教師的微課程設計培訓?對方說,妳看看,過去我們學校的計算機中心機房,學生上機要排隊、發上機票、門庭若市;現在,門可雀羅,除了教師規定必須到機房上課以外,幾乎沒人來這裏,機房裏的電腦都蒙上灰了;而在校園裏,學生個個拿自己的電腦和手機無線上網。妳再看看大街上,人人都有手機,家家都有電腦。下壹步的發展,幾乎可以肯定,那就是學生人人用自己的設備上網學習,教師不“翻轉課堂”,還用過去的課堂教學模式,行嗎?時間已經到了壹個節點上了!

啊,我明白了,我攤上大事兒了!我們搞教育信息化的和從事教師培訓工作的人都攤上大事兒了!

二、“課”和“微課”的含義

在正規學校課堂教學中,師生所說的“上課”了,“壹堂課”,是指目前學校教育普遍實施的班級集體教學的組織方式與基本單位。學校的主要工作和教學活動,是以上課作為主體,上課是學校日常教學工作的核心。在經典教學論的學術專著中,對“課”的定義是:“課是有時間限制的、有組織的教學過程的單位,其作用在於達到壹個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學目的。”[1]

觀察和分析壹節課的組成,包括了教師-學生-教學目的-教材-各類數字化媒體-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與反饋-學習環境等多種要素,形成了壹個復雜的系統,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相互關聯與互動,構成了教學系統的生命活動。

與“課”的概念相對應的“微課”(微課程),是最近從“翻轉課堂”中湧現出來的新概念。去年,當大家註意到可汗學院的課程是壹小段壹小段講授知識點的“小”課程,就開始把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師授課的“微視頻”稱為“微課程”。後來發現,僅僅是壹段“微視頻”,如果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沒有改變,這樣的“微視頻”還在停留在上個世紀的“積件”的思路上,即將課堂錄制的課堂實錄視頻切片,做成壹個個教學片斷,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師上課的教學資源,或者用於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反思的“微格教學”。但是,在新型的“翻轉課堂”教學流程中,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師授課的“微視頻”成了學生自主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教師培訓翻轉課堂的項目中,根據教學論的系統觀,我們給“微課”(或者稱為“微課程”)的定義是:“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壹個問題的小課程。

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流程中,可汗式“微課程”是指記錄教師給學生講授課程內容的壹段10分鐘以內的“微視頻”。這段“微視頻”需要與學習單、學生的學習活動流程等結合起來,才是壹個完整的“微課程”;如果離開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僅僅是錄制的壹段教師上課講授活動的內容,實質是壹段視頻記錄的課堂教學實錄,可以作為壹段學習材料,沒有形成“微課程”的系統。因此,有關“微課程”的評價標準,需要包括教師講授教學內容的微視頻,還要包括學習單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安排。

為什麽“微課程”的視頻時間要在10分鐘以內,這是根據國外可汗課程的統計和腦科學的研究,壹般,人的註意力集中的有效時間在10分鐘左右。我們在各地培訓教師設計微課程的實踐也發現,其實,微課程的時間壹般在3-5分鐘為佳,超過6分鐘,人們觀看視頻就感覺有些冗長。(上面介紹的是人們的經驗證據,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將微課程的時間長短作為心理實驗研究的課題,通過大樣本實驗統計得出精準的結論。)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微課程主要使用微視頻作為記錄教師教授知識技能的媒體,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科和不同教學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頻(錄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體,不壹定局限在微視頻格式。

三、微課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系統中的每壹個要素都在發生著變化。微課的出現,就是時代變化引起的教學系統的新變化。

在教學系統的諸要素中,變化最為明顯和積極的,是人類科技迅猛發展引起的教學媒體的變化。在人類教育史上,由於語言的進化、文字的出現、學習內容載體(媒體)的演進,從遠古的巖石繪畫傳意,到甲骨、青銅、紙張、印刷,人類教育經歷了口耳相傳、私塾、書院到班級、學校的演進;從幻燈、電影、電視、計算機、網絡,到移動設備、平板電腦、增強現實、三維打印;從世界上的第壹次工業革命到第三次工業革命,把傳統的課堂帶到遠程教育、網絡教育、虛擬教育、1對1學習、翻轉課堂。在這個歷史久遠的演化過程中,教學媒體的變化最明顯,而教學方式的變化相對緩慢。

在中國電化教育發展史上,從上個世紀早期主要使用的是幻燈、無聲電影,錄音等,電視和錄像是80年代初隨著日本索尼錄像機進入中國後,逐步成為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教育系統制作了壹大批教學電視節目,各地電教部門都有以多少T為存儲單位的課堂教學實錄資料。人們逐漸發現,有相當數量的電視教材不能進入課堂。(周君達,1984)〔2〕 北京大學電教中心的追蹤調查發現,電視教材利用率僅為0.046%,很低。提出了對壹般教學片應當發展小片(約3-5分鐘)在課堂教學中穿插播放。(萬明高,韓桂榮,1989)〔3〕在八十年代初,電教工作者就總結出學校課堂教學應發展內容集中單壹、時間短,由教師隨堂靈活運用的“插片”。(王興中,1983)〔4〕九十年代後,我國電教界已明確將“片斷性內容”電視教材作為電教教材的壹種類型。“這類電視教材,可以沒有尾,也可以沒有解說,只是就某壹課程內容的問題提供形象化的片斷材料,教師使用這類教材時,需要邊展示邊講解。這類片斷教材,盡管只有壹、二分鐘長,但往往是教學上非常珍貴的形象材料,對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很有好處。是壹種值得提倡的電視教材”(李運林,1991)〔5〕可見,長期以來,人們將微視頻主要作為輔助教師講課的輔助材料,還沒有微課程的概念。

同期,在面向社會的廣播電視臺的節目中,開始出現了壹種短小的電視教育節目,被稱為“Micro Course”(微課程)、“Mini Course”(迷妳課程),用幾分鐘甚至幾十秒鐘講述壹個主題,如“Who to”(如何做……)節目,用微課方式幾分鐘介紹壹種小技巧,諸如“如何打領帶”,“如何做比薩”等。但是這種方式並沒有大規模進入正規教育的課堂中。

“微課”或者稱為“微課程”,是近年來隨著翻轉課堂和可汗學院在全球迅速走紅而成為教育界關註的熱點話題。人們發現,由於信息技術的普及,人人都有手機的時代到來,BYOD(讓每壹個學生自帶信息設備來上課)終將成為現實,前面提到的傳統的課的組成結構將會發生變化,那就是,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使用自己的手機(或者其他的設備,如iPad、三星平板電腦、MP4播放器等)學習原來在課堂上由教師講授傳遞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將上課講授的關鍵內容(教材的重點\難點\易錯點)制作成微視頻讓學生自主學習,上課則幫助學生解決不懂的問題,師生互動討論,或者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輔導,這種近乎理想化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激發了追求教育改革的人們的濃厚興趣。從2012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翻轉課堂和可汗學院的傳播,這種錄制教師上課的“微視頻”和“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中教師輔導疑難”教學組織流程相結合的“微課程”開始在國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