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書法行書字帖臨摹圖片
行書在社會上是應用最廣泛、最能為人們所接受的壹種字體,學好它將終生受益。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硬筆描摹行書字帖,希望妳們喜歡。
硬筆描摹行書字帖欣賞硬筆描摹行書字帖圖片1
硬筆描摹行書字帖圖片2
硬筆描摹行書字帖圖片3
硬筆描摹行書字帖圖片4
硬筆描摹行書字帖圖片5
行書的魅力
行書的魅力關乎人格的超拔。劉熙載評米書:?米元章書脫落凡問,雖時有諧氣,而諧不傷雅,故高流鮮或訾之。?這?諧氣?指戲謔的意味或習氣,有經漫之氣。但小疵不傷大雅,更見性情。行書是?雅逸?之風度、神韻、氣質之再現,自然不能僅僅要求點畫之筆筆工穩,而重在?勢?、?氣?的連貫,體現出生命色彩。所以,劉熙載在《書概》中的格言?觀人於書,莫如觀其行草?壹語最為警拔。因為行書最能看出書家的情性和審美趣味,其韻律和節奏最能表現書家生命的真實。六朝時期,品藻之風盛行,論書與論人相結合。論人包括人之外貌、氣色、氣質、神采、才情等,都可以在書法的點畫形態中去觀察。如宋人論陶弘景行書:梁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也。身長七尺四寸,神采聳秀,有仙風道骨。讀書萬余卷,善琴棋,工草隸,而行書尤妙。大率以鐘王為法,骼力不至而逸氣有余。然苦心篤誌,未嘗懈倦。
這裏涉及?帖?與?碑?的關系問題。?帖?最初是指紙本或絹本上的字跡,如行草手劄、尺牘,是以非正規書體(篆、隸、楷之外)的行草為主的書寫形式,用於私人之間的交流和問候等。阮元先生認為:?帖者,始於卷帛之署書。後世凡壹縑半紙珍藏墨跡,皆歸之帖。?帖為簡劄之類,這是可以肯定的。但在刻帖的時期又能轉化為法帖,也可刻入碑林成拓片,成為?碑?的形制。在體積上是應以小巧玲瓏為主。有人認為《集王聖教序》刻石,是集王羲之簡劄而成,應仍稱之為帖,不可稱之為碑。這裏,是以字體分類,常常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模糊性。
而與此有關的?帖學?,壹是指研究考訂法帖的源流、優劣、真偽、拓本之先後及文字內容的學科。二是指宗尚法帖之書派,與?碑學?相對稱。壹般又稱南派。壹般認為,帖與行、草的關系較為密切。阮元《南北書派論》認為:?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於啟牘,減筆至不可識。北派則是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於碑榜。?《北碑南帖論》日:?是故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雖然對南北分派歷來意見不同,但對?帖?與?碑?的特點作出了相當的界定。鄭孝胥認為:?南朝土人雅尚清談,揮麈風流,形諸簡劄,此帖學之萌芽也。唐太宗好《蘭亭》,於是有唐壹代書家,無不學王者。蘇靈芝欲展《蘭亭》為碑,此以帖入碑之始。其書實傷婉麗,所謂俗書之祖也。?看來碑與帖有各自的特點,不能混為壹談。
許多書家能寫小手劄,而無法寫大碑巨碣,失之氣魄和骨力,也有許多書家大書深刻而小字不佳,失之韻味和意趣,都是沒能兼通之故。相對而言,碑帖相濟是比較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