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華為和港灣是什麽關系?
引用 2006年06月02日 09:21 重慶商報
本報訊 昨日下午,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華為將從華平手中購買港灣網絡的股權,從而成為港灣的第壹大股東。此前,有傳聞說港灣網絡將要賣給西門子。不過,最新的進展表明,昔日的兩家競爭對手華為和港灣網絡將最終走到壹起。
2000年底,時任華為副總裁,被業內廣泛認為是任正非接班人的李壹男,出人意料地北上北京,另起爐竈創辦港灣網絡。以仿照華為模式建立起來的港灣,最終因資金不夠、短期內無法上市以及主要投資方華平的退出等等原因,將於近期賣給華為。據接近談判的內部人士透露,港灣的所有內部運營和商業合同都已經停止,內部正在準備接受華為的整編。李壹男本人到底去向何方,目前還存在壹定的變數。但是,華為的收購已經成定局。
華為港灣結束"父子"廝殺 任正非李壹男恩怨輪回 2006-06-13 02:18:41 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 網友評論3 條 論壇 歷經5年之後,港灣歸順華為。在這5年之中,備受器重的愛將成為最具殺傷力的“背叛者”,昔日的母體子體變臉為最強硬的對手。5年的廝殺較量,當硝煙散盡,任正非與李壹男重新站在壹起“第二次握手”時,讓人不禁慨嘆這聚散離合的江湖,這輪回報應的宿命。
收購港灣的真正意圖
現實總是超出人們最豐富的想象。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港灣網絡與華為6月6日聯合宣布,就港灣網絡轉讓部分資產、業務及部分人員與華為達成意向協議書並簽署備忘錄。根據備忘錄,轉讓的資產和業務包括路由器、以太網交換機、光網絡、綜合接入的資產、人員、業務及與業務有關的所有知識產權,華為將自己最頑強的對手收入囊中。
對這次收購,有業內人士認為即使放在從不按常理出牌的任正非身上也“不可思議”。壹位在華為常年從事IP研發的人士對記者說:“港灣的業務與華為3COM幾乎重疊。不能想象他們如何同時存在。至於DSLARM,華為自己占有國內市場最大份額,根本沒必要再購入港灣的DSLARM產品線。”他認為公司發展與業務整合應該不是華為收購港灣的真正理由。
“真正理由是讓李壹男的港灣消失。”壹位在華為與港灣都工作過的鄒姓人士這樣理解任正非的收購行為。他對記者說,港灣不論在技術還是市場上對華為都沒太大威脅,但它對華為內部人員的心理沖擊卻很強烈。“從華為出來的員工前後超過3000人,他們中很大比例都選擇了創業,大多也是運用華為的技術,模擬華為運作。其中港灣是做得最大的。如果港灣最終成功,或是上市,或是高價賣給外資,那它將對華為人產生巨大的示範效應。要知道華為有很多老員工,他們手中都有足夠創業的資金和技術。”
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的李壹男曾在華為備受器重:兩天升任工程師,兩個星期升為高級工程師,半年後任中央數據部副總經理,兩年後成為中央研究部總裁以及華為總工程師,4年後,27歲的他成為華為最年輕的副總裁。這種提升速度曾使許多人猜測李壹男可能成為任正非的接班人。
就在李壹男在華為地位如日中天之時,2000年,30歲的李壹男靠與華為股權結算和分紅的1000多萬元設備創辦了港灣網絡有限公司,成為華為在企業級數據通信市場的主要對手之壹。他臨走時還挖走了華為100余名頂尖的研發和銷售人員。
也許正是李壹男港灣網絡的“示範效應”,許多人離開華為自行創業。不論是黃耀旭的鈞天科技,還是劉平的格林耐特,這些華為系企業為了爭取自己的發展空間,紛紛開始同華為正面競爭。
任正非在壹份剛剛公開的內部談話記錄中回憶了當時的情況:“華為那時彌漫著壹片歪風邪氣,都高喊資本的早期是骯臟的口號,成群結隊地在風險投機的推動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術機密與商業機密,像很光榮的壹樣,真是風起雲湧,使華為搖搖欲墜。”“妳們走的時候,我們快崩潰了,那時好像只要是在華為呆著的人,都被認為是很奇怪的,好像沒離開華為的人,反而是不正常的。”
對港灣華為實行了最強火力的狙擊。華為員工講,壹度華為和c isco***同競標,只要港灣加入,c isco當即退出,因為港灣和華為都可以打到三折價。與港灣競標,即使壹分錢不賺華為也要拿下。港灣在強大競爭對手的打壓下,在與華為知識產權的紛爭中,境況日益困窘,在失去上市與被西門子收購的機會後,最後被華為收編。“任正非讓大家看到了背叛華為者壹個最慘烈的收場。”上述鄒姓人士這樣說。
曾有人將任正非比做劍客,將李壹男比做書生。但任正非既非劍客,李壹男也非書生,他們都是商人,他們的行為首先要符合商業邏輯。在此次收購中,由於李壹男失去對港灣的控制權,沒有選擇的余地。而任正非,除了警示妄圖步李壹男後塵者外,還收獲了什麽?
“消滅了壹個競爭對手,避免以後養虎為患。”前述華為人士認為。
從規模上來說,港灣遠不是華為的對手,但它在技術開發與產品線完善方面並非毫無可取之處。港灣被稱作“小華為”、被基金公司稱作“難得壹見的好項目”不是沒有道理的。壹定程度上講,正是基金公司的進入將港灣推得越來越遠,越來越成為華為的心腹之患。
這壹點在任正非的內部談話中提到最多:“當然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這些基金在美國的IT泡沫破滅中慘敗後,轉向中國,以挖空華為,竊取華為積累的無形財富,來擺脫他們的困境。”“競爭對手也利用妳們來制約華為,我們面對了基金、競爭對手更大的壓力。”
如果港灣得到基金的再次投資和繼續支持,或是成功上市,或是再有類似西門子的外資來收購港灣,對華為來說就可能是壹個很壞的消息。然而這些“如果”都沒有變成現實。現實是基金急欲脫手套現,等不及港灣上市或是賣給除華為之外的任何壹家企業。任正非吃掉了港灣,幹凈利落,避免了夜長夢多。
李壹男重返華為?
有人認為港灣回歸華為就意味著任正非與李壹男壹笑抿恩仇,但現實真會如此順理成章嗎?
在華為與港灣簽約之後,李壹男向港灣內部員工發了壹份郵件。李壹男寫道:“由於管理層,尤其是我本人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導致在公司戰略的制定和內部的管理上都存在很多不足,錯失了企業發展的機遇,辜負了大家對我的期望,對此也感到深深的自責。”“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中國首屈壹指的企業。華為表示,整合之後,願意真誠地給大家提供充分的職業發展空間和激勵計劃。”
文中李壹男以戰敗者的口吻坦陳了自己的過失與責任,轉達了華為對港灣原職工的待遇承諾。作為被收購企業總裁的他能說的也只能是這些了,他未來的位置也將由華為來決定。
在內部談話中任正非這樣談到了安置問題:“我代表EM T團隊,會真誠地處理這個問題的,不要擔心會算計妳們,也會合理地給妳們安排職位的,不光是幾個,而是全部。”“不要看眼前,不要背負太多沈重的過去,要看未來、看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點矛盾、有點分歧,是可以理解的,分分合合也是歷史的規律,如果把這個規律變成沈重的包袱,是不能做成大事的。”任正非的表態讓人感動。
然而壹位接近李壹男的人士認為,以李壹男的性格,他回華為的可能性極小。“他個性強,不會受控於人。”這壹性格從他與同樣個性強的任正非分道揚鑣時已見端倪。
與華為的淵源與恩怨也使得離開華為6年的李壹男難下重返華為的決心。’現在是基金公司控制港灣,如果是李壹男主導,他賣給誰也不會賣給華為。”上述鄒姓人士說。“李壹男出走華為是有預謀的。特別是早期,港灣是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2000年到2001年間受整個大環境影響,華為不太景氣,港灣策反了許多華為員工。而且這些人都是在華為時就開始做相關研發,許多人都是把方案做好之後帶到港灣的。“也就是說,他們利用華為的資源為港灣做事。”“包括後來用華為的技術搶華為的市場,李壹男很難說不是壹個背叛者。”
脫胎於華為的港灣從壹開始就模仿華為,但李壹男帶領的港灣除了幾次在技術上的突破外,其它方面都無法與華為抗衡。
“這很大程度上與李壹男的管理能力和魄力不夠有關,在這方面李壹男都遠遜於任正非。”鄒先生這樣認為。他說:“最典型的像研發投入。華為在產品研發上實行壓強原則,只要看準壹個項目就不惜血本地投入,有時甚至孤註壹擲。港灣則在研發投入上很不夠。而且由於不願付出高薪,招不到最好的人才,即使招來也留不住。?在華為和港灣都工作過的鄒先生說,港灣的薪酬大概只有華為的80%左右。
任正非的領導魅力也非李壹男能比。“任的講話非常具有煽動力,能很快點燃大家的激情。”“李壹男則說話輕柔,有時坐得遠壹點,最後壹句話就聽不清。”鄒先生這樣形容。“同時李壹男也很暴躁,不能聆聽。這種人也許妳剛開始願意跟隨,日子久了就會想到離開。”
但相比華為港灣並非毫無優勢。首先,港灣的技術起點高,多數員工都是在華為做得不錯的。另外,李壹男是個技術天才,他對技術趨勢等前瞻性問題的把握精準得讓人嘆服。
“如果沒有風險基金的介入,李壹男可能不會這麽慘。”鄒先生認為。
2001年,創辦壹年的港灣網絡,獲得了有瑞銀背景的華平創投和上海實業龍科創投的6100萬美元風險投資資金,其中華平創投直接投資5300萬美元,且為港灣提供了3500萬美元的銀行貸款擔保。港灣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創業者李壹男不得不讓出了50%的股權給華平,並由此開始面對資本套現的壓力,而李壹男也開始喪失對港灣前途的話語權。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港灣的產品線快速擴大,速度快得讓人心慌。”“有的產品根本不賺錢,卻占用大量的研發力量和資金。”鄒先生說,為了盡快上市,港灣急劇擴張。“產品開發得太快,有的產品我們自己都心裏沒底。有壹次甚至遭到了NEC的退貨。”這種浮躁氣氛在公司上下彌漫,並最終成為港灣的致命因素。“如果港灣沒有上市壓力,而是集中力量做壹些利潤高的產品,港灣的前景還是不錯的。”“與其說是華為猛烈的競爭壓垮了港灣,不如說是基金急於套現的欲望禍害了它。”鄒先生這樣說。
對於港灣的員工來說,港灣走到這壹步的原因和李壹男是否重返華為的懸念都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他們正在為自己離開港灣能否得到補償焦慮。港灣曾經自詡將是對員工最為慷慨的上市公司。現在的李壹男將如何面對曾經的許諾?
在任正非的內部談話中說:“妳們的回歸對中國科技史都是壹項貢獻。不壹定會說妳們輸了,我們贏了,應該說我們是雙方都贏了。”這也許是任正非對華為與港灣故事最冠冕堂皇的解釋。而個中滋味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能夠體味。(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