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調查的發展歷程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視媒體的發展呈現出三大趨勢,對此專家用三個走向進行了概括:走向娛樂、走向財經和走向調查。而“走向調查”的標誌則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的創辦為標誌的。
如果說1993年5月,《東方時空》的問世是中央電視臺新聞改革的第壹步,那麽1994年4月1日推出《焦點訪談》,則是中央電視臺進行新聞改革的第二步。而《新聞調查》的創辦則是第三步。逐步走向深入的新聞節目改革,標誌著中央電視臺正向國際大臺邁進。 正是由於這個節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對於從業人員的要求也就特別高。
1996年年初,當時的評論部主任孫玉勝找到了時任《焦點訪談》壹組制片人的張步兵和《東方時空·音樂電視》的制片人王堅平來擔綱重任。很快,中國電視界最優秀的壹批電視人逐漸匯聚在《新聞調查》的大旗之下。
張潔,從《東方時空·東方之子》加盟《新聞調查》,編導的節目《生命》獲第36屆亞洲—太平洋地區廣播聯盟特別獎,2003年起任《新聞調查》第四任制片人。
夏駿,1996年加盟《新聞調查》,《改革開放20年》總導演,1998年任《新聞調查》第二任制片人,曾任民營銀漢電視公司總經理。
賽納,1996年加盟《新聞調查》,2000年任第三任制片人,2003年創辦《面對面》並任首任制片人,現負責新聞評論部的節目研發。
王利芬,1996年加盟做出鏡記者和編導,代表作《透視運城滲灌工程》、《跨世紀的握手》,後創辦《對話》、《經濟信息聯播》,曾任中央電視臺廣經信息中心資訊節目工作室主任。
劉春,1996加盟《新聞調查》,曾任執行制片人,編導了《山頂上的希望》、《成克傑腐敗案》等,現為鳳凰衛視中文臺副臺長。
錢鋼,著名報告文學作家,1996年9月加盟,任記者、策劃,後任《南方周末》主編,現任上海大學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學者、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項目”負責人。
王誌,1996年加盟,任出鏡記者,代表作《與神話較量的人》。現任《面對面》出鏡記者和第二任制片人。 《新聞調查》到底要做成什麽樣?剛剛匯聚到壹起的這個團隊並不是特別清晰。
後來,時任新聞評論部主任孫玉勝和副主任袁正明明確提出:“我們要做中國的《60分鐘》。”讓大夥明白了要幹什麽,並由此自然而然地構想出未來節目的形態。
《60分鐘》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王牌節目,是美國歷史最悠久、收視率最高的10個節目之壹,曾經連續22年高居全美收視排行榜前10名。在分析研究《60分鐘》節目的過程中,確立了把《新聞調查》做成調查類節目的***識,並提出用調查的方式來做這種深度新聞節目的設想,對理想中的節目形態做出了初步界定。比如采用紀錄式的雙機拍攝方式,使用專任出鏡記者,節目既是拍攝采訪對象,也是拍攝記者的活動,這在當時的中國電視界是開創性的。
第壹期開拍的節目《西古縣村紀事》:1996年4月,中央電視臺對晚間9點段實行競標,***有近10幾個欄目參加招標。為了迎接這次競標,制片人張步兵確定了兩個選題作為樣片開拍,壹個是西古縣村紀事,壹個是宏誌班。《宏誌班》由夏駿負責,《西古縣村紀事》由張潔負責。
在張潔帶領攝制組出發前,制片人張步兵交待了三句話:《焦點訪談》的題材、《東方之子》式的采訪、《生活空間》的拍攝方式。
但是誕生於1996年的《西古縣村紀事》,她的命運註定是多舛的。
由於節目涉及到上訪,涉及到三農,涉及到基層民主這些尖銳的矛盾,並且當時還出現過類似節目播出後成百上千的人上訪的現象,所以《西古縣村紀事》在當年未能播出也就不奇怪了,更重要的是它使《新聞調查》不得不轉換路數。
首播節目《宏誌班》:《新聞調查》開拍的第二個樣片是《宏誌班》。
節目講的是北京市廣渠門中學為救助北京地區成績優秀而經濟困難的學生,將這些學生編在壹個班裏,學校免全部學費,並在高中三年每年給予1500元的生活補助。幾個月以後,《宏誌班》節目面世,制片人張步兵和王堅平意外地發現,節目比他們想象的要好。
《宏誌班》這樣壹個小的題材,做出了特殊的味道,讓人感到很豐富飽滿入情入理,不乏情感和故事,更閃現出理性的光輝。這給《新聞調查》的創作提供了壹種思路:小選題也可以從理性的角度進行多層次透視。而這種多層次的深刻理性,又可以通過壹些細節和故事來表達和展開。
緊接著,《宏誌班》作為《新聞調查》的樣片參加中央電視臺晚間九點時段節目競標,以排名第壹的實績脫穎而出,奪得周五黃金時段。
1996年5月17日,《新聞調查》正式開播,首播節目《宏誌班》。開播時節目打出的口號是“正在發生的歷史,新聞背後的新聞”。由於《宏誌班》強烈的形式感,從形式到內容上呈現出的獨特形貌,所以這個節目壹面世就奠定了《新聞調查》的基準節目樣態:雙機拍攝、記者現場采訪、現場評述,對事件多角度分析、遞進式探究。這種節目形態壹直沿用至今。 2003年當《新聞調查》旗幟鮮明地打出調查性報道的口號,但是當時國內關於調查性報道的理論研究還不是特別深入,大多是在輿論監督的語境下進行的理論探討。因此,在進行調查性報道實踐的同時,《新聞調查》對於調查性報道的理論進行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
《新聞調查》認為,壹個選題能否算得上調查性報道,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壹,調查的內容是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第二,這種行為被掩蓋;第三,調查是記者獨立展開的。只要符合這三個要素,就是調查性報道。
而電視調查性報道是調查性報道中的壹類,從實現的過程來看,電視調查性報道有四個特點:
獨立的電視媒體調查。是電視媒體自身進行的調查,並非報道他人的調查行為和調查結果。借助司法或者是紀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屬於調查節目,不是調查性報道,因為它不是獨立調查。
個性化的調查記者。對於電視調查性報道來說,出鏡記者的表現尤為重要,既是調查行為的主體,同時也是壹個節目的結構元素,他是調查行為的實施者、調查過程的表現者,是節目的外化標誌和品牌形象。
深入的獨家發現。強調的是調查記者必須有新的獨家發現,這種發現對揭示事實真相具有推動的作用,能夠深化節目的主題。
完整的調查過程。就是記者作為調查行為的主體,他的行為貫穿節目的始終。記者在調查當中,提出問題,求證問題,得出結論或者判斷。得出結論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調查性報道的最高境界。 為了追求節目的高品質和職業化,《新聞調查》設置了最專業化的細致分工,有制片人、記者、編導、攝像、錄音、策劃、秘書、制片、統籌、後期制作等工種。壹個節目的完成,需要這些工種分工合作。制片人負責欄目的整體運作和日常管理,欄目實行制片人負責制。記者,專司采訪,編導整體把握結構故事,攝像實現內容的影像化,錄音負責聲音的紀錄和表達,等等,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專業特點都發揮到極致,以確保這個欄目的高品質。
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為保證節目生產運作的效率,從2003年開始《新聞調查》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人力資源專家的幫助下,在中國電視界首次引入資源管理的概念,建立了壹整套有效的管理機制。包括:績效評估體系;調查性報道的風險機制;記者中心制;積極借助外腦等等。 《新聞調查》的節目制作,從立項到完成整個傳播過程,壹般有七個過程:選題遴選—選題申報—前期調查與拍攝—後期制作—樣片送審—節目播出—總結評價。
選題申報:每周壹、周四欄目定期召開選題會,節目組成員將自認為符合選題標準的信息提交選題會篩選討論,經制片人認可後,按照節目規定的統壹格式撰寫選題報告,交制片人審閱,然後呈送分管臺領導審批。批復後的選題報告是制片人安排拍攝任務、編導選擇題材的依據。《新聞調查》選題遴選的標準有三個:第壹是調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運感。調查性壹方面是指事件與公眾的利益密切相關觀眾十分關註,另外,調查性還特指選題具有調查的空間,必須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準備調查:為保證節目的真實深入,立項的選題在攝制組進行前期拍攝之前,往往都要進行先行調查,稱作前前期調查。壹是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確定哪些人可以在鏡頭前接受采訪,選擇調查方式和路徑等。
前期:攝制組赴新聞事件發生地進行拍攝、采訪。開機拍攝前,攝制組應該召開會議,就策劃案的內容進行充分溝通,就調查重點、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預案。
後期剪輯:後期剪輯是調查成片的關鍵環節。編導需要組織起畫面、聲音和語言等元素,重建事件的邏輯、展現調查的過程、突出調查重點。 為了擴大節目的影響力,提高節目傳播效果,從2003年開始,《新聞調查》逐漸形成了壹套節目營銷的理念和體系。確立了單期節目的營銷、品牌的營銷和重大活動營銷等多種方式。就單期節目的營銷來說,包括節目播出前的預告、節目播出後的二次傳播、與觀眾的互動交流等。節目預告主要渠道是通過央視新聞頻道《約會新七天》和每日滾動的導視以及綜合頻道的導視等窗口進行。另外,《新聞調查》和多家平面媒體和網絡有合作,優秀的節目會被壹些平面媒體和網絡再次傳播,形成輿論熱點。如果時機適合,還會組織節目的主創人員和網友交流。再者,每年《新聞調查》還會把優秀節目結集出版,形成文本方便讀者長久閱讀。
為了提升品牌的影響力,《新聞調查》還開展了多次校園行活動,和在校大學生交流新聞理念和職業理想,並就節目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專家學者***同研討。2003年12月12日,在北京廣播學院舉行了第壹次校園行活動——“電視調查性報道暨《新聞調查》節目發展高級論壇”。2004年6月10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了第二次校園行活動——“調查性報道”暨《新聞調查》節目研討會。2004年11月又在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華東地區的高校舉行了第三次校園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