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適合居住嗎
上海宜居保障力與紐約、倫敦、巴黎、東京存在壹定差距,但上海宜居保障力增長速度快於對標全球城市,具有較強發展潛力;基於未來沒有情景變化的假定前提下,上海宜居保障力不斷接近四大全球城市。但是,上海作為新經濟體向發達經濟體過度過程中,可能出現重大情景變化(如,休閑旅遊度假需要的不斷增加;創新創業對經濟驅動與產業附加值遞增的力量日益加大;隨著經濟發展、收入增加、流動人口增加,上海會出現犯罪率由低到高的現象;上海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世界正在從物質文明走向生態文明;國際通行規則要求上海制度國際化;上海將形成多中心城市;上海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的必然趨勢;應對氣候變化的彈性城市建設的必然性;上海巨大的人口規模形成交通擁擠壓力提出了對建設產城融合的緊湊性城市的迫切需要,原有發展進程可能被打破。那麽,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宜居保障力發展對策。
首先,建設全球城市平臺,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全球城市。宜居經濟發展保障力層面,雖然上海在利用外資總量和經濟總量方面取得壹定成績,但是人均GDP指標偏低,僅為紐約的1/10,缺乏經濟實力的支撐。紐約是世界級的科技創新中心,處於世界產業鏈的高端。借鑒紐約的經驗,上海應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區機遇加快經濟體制改革,降低尋租成本,建設全球科學技術創新中心,提升個人與企業創業創新能力,搶占產業鏈高端,提高產品附加值,切實提高GDP總量與人均GDP水平,為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宜居保障力提供經濟支撐。
其次,建立壹流管理體系,提升公***服務範圍與質量。上海公***安全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低於四個全球城市。每百萬人刑事案件結案數逐年上升,四個全球城市則逐年下降;同時,上海案件發生率在上升,四個全球城市案件發生率在下降。主要原因在上海安全監控設施和公***安全投入不足,執法條例不完善,對刑事罪犯的威懾作用不足,客觀上降低了犯罪成本,導致每百萬人刑事案件數逐年上升。因此,上海應增加公***安全支出,建設全球壹流的社會安全管理體系,提升對犯罪的威懾力,增加犯罪成本。上海互聯網普及率與四大全球城市比較接近,但是互聯網的服務質量和覆蓋率較低;人均擁有地鐵公裏數較低,且集中在中心城區,城市外圍部分密度相對較低。上海應大力提升公***服務尤其是互聯網的服務質量,實現無線網全市覆蓋。居民依靠電腦、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實時查詢商場、醫院、旅遊景點位置與泊位信息,有效緩解大量客流湧入和滯留問題,避免進入客流量集中區域,促進智慧出行。
第三,供給多元化,提升供給質量。紐約在宜居教育資源保障力方面排名第壹,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是上海的兩倍。美國、日本、歐洲等地區和國家的高等教育經費中主體來源於政府。①增加上海教育經費尤其是高等教育經費的財政性支出。②提升高等教育經費的民間分擔比例。③拓寬經費來源渠道。④鼓勵社會捐贈。⑤發展教育出口,提高外國留學生比例。在體現教育公平和階層流動的高等教育獲得的指標方面,上海和四大全球城市差別不大,但是在教育質量上遠落後於四大全球城市。上海的高等教育缺乏國際化優勢,雖然上海已有兩所大學名列世界200強大學行列,但其余學校的整體教育水平離世界標準差距較大。
上海必須通過積極培育和配置具有國際水準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引進國際化的高端人才,提高上海高端人才與教育資源的國際集聚能力與配置能力,提升上海的國際教育影響力。上海在醫療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方面遠低於對標全球城市,顯示對公***醫療的投入不足。上海在增加公***醫療支出比重的基礎上,鼓勵發展優質的私立醫院,鼓勵醫生在保證醫療工作質量前提下,可以多點提供服務,多方面增加醫療服務的供給。同時,上海應利用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契機引進國外的優質醫療資源,引進發達國家的壹流醫院,增加醫療供給,提升醫療質量,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第四,建設國際文化社區,加快產城融合。上海公***圖書館規模大,但數量少,無法滿足居住在不同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閱讀需求。借鑒全球四大城市圖書館數量多、規模小、均衡分布於社區中的經驗,上海應在原有大圖書館的基礎上,建立小規模的社區圖書館,滿足居民便利閱讀的需求。在國際遊客數量、留學生數量等文化和諧性方面,上海遠落後於全球城市的平均水平。
針對上海缺乏國際文化吸引力問題,上海應該發揮海派文化兼收並蓄的特點,積極配置多元文化資源。強化文化多樣性,以提高全球城市的文化吸引力,推進打造國際活力之都,吸引更多的國際旅遊者。紐約、倫敦均擁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居民社區,其中最為典型的是紐約唐人街和猶太人定居點,他們不僅成為紐約的品牌旅遊景點,也成為紐約多元文化創新的發源地。上海需要著力打造壹批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國際社區,建設吸引外國人才移民的基礎設施,增強城市魅力。在基本居住條件方面,上海和東京相當,但和紐約、倫敦、巴黎相比只有其二分之壹左右的水平,有壹定差距和提升空間。
2050年,上海城市人口將進壹步提高,亟需解決住房需求,需要通過更新現有城市建成區,實現特定區域高密度住宅改造以容納未來的人口增長。為解決交通瓶頸問題,節約居民工作的通勤時間,住房與工作空間毗鄰建設,做到產城融合發展,建設滿足居民綜合性需要、生活與工作空間緊湊型的宜居社區。同時,應對上海人口老齡化趨勢,未來住房供給應關註居民對不同類型住房的需求。
最後,引導公眾參與環境治理,促進可持續發展。在宜居環境資源保障力方面,上海是對標城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壹,存在較大追趕空間。①強化、細化法律體系,而且能夠有效實施。個人、企業與機構對自身產生的負面環境效應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做到不能、不敢產生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行為。②強化行政管理、推動公眾參。③引進生態稅收提升環境質量,支持新能源項目建設,減少碳排放,提升空氣質量;鼓勵公***交通,實現交通節點便捷轉換和無縫銜接;限制私人汽車的使用,提升公***交通使用效率,建設步行、自行車公***道路和街區。